不管多累多苦,這輩子還是得活在追夢的路上

不管多累多苦,這輩子還是得活在追夢的路上

不管多累多苦,這輩子還是得活在追夢的路上

不管多累多苦,這輩子還是得活在追夢的路上。活成“鹹魚”的,註定是被“吃”的下場。

2019年,是我心緒動盪不安的一年。

我急切地思考工作的意義,為人的意義,生活的意義。

急切到夜不能寐,急切到開始與人性的弱點抗爭:

貪睡是浪費時間,沉迷上網是虛度光陰,無選擇地折友與玩樂是自我空虛······

反反覆覆中,那些自我的弱點愈加被我否定。

我突然就覺得,貪睡毫無意義,還不如早點起床多看些書、看些網課學習技能,好能讓自己在實習找工作時更有底氣;

我突然就覺得,沉迷上網毫無意義,還不如去健身房跑步,好讓自己一輩子身強體壯無病無災,能走更多的路,能見更多有趣的人;

我突然就覺得,約會玩樂毫無意義,還不如賺更多的錢來款待那些為數不多的真心好友和家人。

知識,運動。這兩個詞語在我腦海從未變得如此意義重大而深刻過。

突然想起記憶裡最美的一個片段:

大學寢室外,木棉花在雨後的豔陽下嬌豔奪目,花枝錦簇的背後,天空湛藍。

我一個人倚著窗口,山谷的風裡藏著鳥叫與蟲鳴。

金色的陽光被攔在山崗上,我無聊地揣測那些沒有被裸露在陽光下的森林陰影處,是否和我的窗口旁一樣涼爽。

世界安靜得彷彿只有我,和窗前的花樹、花樹後錯落的學院寢樓,以及遠處半明半暗的墨綠山脈。

普灑的灼熱陽光裡,風在呼嘯,它們從不遠的海邊綿延不絕地吹來,然後在山谷裡迴盪,帶著蟲鳴鳥叫,侵擾著這個本該酣眠的午後。

無垢的空氣,明麗的陽光,清爽的山風,生機勃勃的大自然。

坐落在美麗婀娜的大學校園——

是我直到現在,也時不時恍惚在記憶裡的最美畫面。

它無關愛情,無關工作,無關生存的壓力,無關我這個年紀所憂慮的一切。

它那麼美。

竟在我離開之後,成為了一種不可言說的嚮往。

我生存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是為了找回所有錯失的美好。

22歲,我開始進入回放的人生。為以前失敗的高考而重新努力讀書;為以前喜愛的文字而重新寫作;為一直喜愛的動植物而努力賺錢好在退休之前能買下一個院子來種花遛狗······

每個人都有不可言說的隱秘。支撐你走完整個人生的,可以是日復一日的酒足飯飽;可以是一城之隅的安居樂業······但也可以是,記憶裡的某個節點。

這個節點,曾引發了你一生中最強烈的渴望。

無論多久之後,你仍然對此戀戀不忘,仍舊對那一刻所爆發出的渴求如鯁在喉。

你可以選擇忘記,最後把這從未實踐的渴求化作逝去前的一句嘆息;

你也可以選擇記起,重新走上不知歸途的追尋——直至精疲力竭、直至終得所願。

安靜下來吧。試圖讓自己不要被周圍的喧囂所打擾。不要在意周圍的其他事、其他人——就只想想你自己——回想下自己這輩子曾經爆發過的最強烈的渴望。那種渴望,可能是你唯一能扭轉固定命運的節點。如果當時沒能扭轉,試一試回過頭重新嘗試。

當然,打破固有的狀態從來都是艱辛的——無論是小到改變自己的起床時間,還是大到突破自己工作能力的舒適圈——遑論扭轉命運的軌跡。

但是我們身為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優勢,也不過就是思想。

如果你看見了渴求的方向,卻礙於艱難而卻步不前,和其他只有生存本能的動物有什麼兩樣。

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兩樣。

所以我想了又想,不管多累多苦,這輩子還是得活在追夢的路上。

活成“鹹魚”的,註定是被“吃”的下場。

寫在最後:希望有一天,能有人認出來這所不出名的大學。希望有一天,我能再回到這所大學。

關注公眾號:大大的世界下小小的我們,找到LUBI,與作者一起參與討論

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