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選擇丁克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那些選擇丁克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身邊最近有很多人都進入了催婚後又被“催生”的人生階段,開始焦慮“到底要不要生小孩”。“丁克”這個似乎有些過時的概念也隨之重歸人們的視野。

“丁克”一詞出自英文DINK(Dual Income No Kids)的諧音,泛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主動選擇不生育的家庭。他們接受、認同而且主動實踐“沒有孩子”(childless/childfree)的生活方式。

是什麼讓丁克一族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他們面臨著哪些特殊的挑戰?那些多年堅持不要孩子的已婚人士,現在的生活怎麼樣了?

今天我們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那些選擇丁克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一、為什麼有些人選擇丁克生活?


1、對個人發展的追求,讓一些人不願意養育小孩。

由於隨著成年初顯期的推遲,很多在適育年齡的年輕人,仍在個人發展、親密關係、職業發展等方面進行自我探索,發展自我的機會更加豐富,“成為父母”可能只是諸多自我身份可能性中的一項。

而懷孕、生子、養育的過程則會佔用人們大量的精神、物質資源,以及時間,不乏有人主動選擇將有限的資源和時間放在自己及另一半的身上。

而且,沒有小孩的家庭生活質量可能是更高的。有研究表明,和有小孩的家庭相比,沒有生育的夫妻在娛樂項目上的支出多出60%、外出就餐的支出多出101% ,整體上來說,他們有更多可供自由分配的收入(Baston, 2009)。

這些富餘的金錢和時間資源可以為這些夫妻創造更多享受二人世界的機會,增加有深度有質量的交流,提升婚姻滿意度和家庭的生活質量。

2、選擇生育的女性,在職場中受到重重阻礙。

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無論女性在職場中是否表現出色,周圍人仍然會默認,女性在養育後代過程中需要承擔大部分工作。

我們在過去的文章中提到,女性在職場上要面臨一系列獨有的困境。“女性員工懷孕被辭退”的新聞屢見不鮮,甚至有企業在面試時會拒絕考慮近年內有生育計劃的女性;而生完孩子重回勞動市場的女性,可能也會因為要分出精力照顧孩子,被上級或同事認為無法在工作中投入全部精力。

當“母親”的身份成為了阻礙甚至束縛,當女性被迫失去許多機會,一些女性不願意再為了實現母職而犧牲事業的發展。這時,組建丁克家庭就變成了一種可能的選擇。

3、原生家庭的陰影,讓一些人沒有信心成為父母。

很多人選擇不生育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出生於不幸的家庭。他們太清楚“不夠好”的養育方式會給孩子留下怎樣的創傷,而“好”的教育對作為養育者的父母要求太高,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擔心無法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小孩,所以決定不再讓創傷延續下去。

我害怕我會控制孩子的生活,就像母親控制我那樣

小米 26歲 女 結婚6年

我驚恐地發現自己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樣子。我挑剔丈夫做事的每個細節,稍有不合我意的情況出現,我就感到很抓狂,刻薄地指責他。跟母親對待我和我爸一模一樣,甚至連指責時候說出來的話都很相似。我知道這樣不好,但還是沒辦法阻止自己。

我很害怕自己也會這樣對待我的下一代,與其有這樣痛苦、想擺脫卻無法擺脫的生活,我還是寧願孩子從未來過這個世界,就像我小時候想過的那樣。

4、是否生育的決策,也受到潛意識的影響。

研究表明,大腦中涉及到決策的很多道工序是在意識沒有介入的情況下自動完成的。這意味著,潛意識在我們做決定的過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Max-Planck-Gesellschaft, 2008)。特別是,當做決定的同時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時,我們會特別容易被潛意識影響。那麼,有哪些潛意識的因素會影響我們是否生育的決定呢?

對父母的叛逆


即使已經成年,我們依然有可能像青春期一樣“叛逆”,為了對抗父母的“催生”而選擇丁克。有些人在小時候一直與父母的意志抗爭,卻從來沒有真的“贏”過。即使長大成人、步入婚姻,他們仍然願意去做一切可以讓父母不高興的事情,哪怕理性告訴他們,這樣做未必是對他們自身最好的選擇。

對主流的反抗

選擇丁克,也可能是我們表達”拒絕被同化“的途徑之一。我們的社會有一個“社會鍾(social clock)”,告訴人們“到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情”。在這樣的社會規範中,個人的意志變得不再重要,甚至在主流的聲音中被消解了。

為了表達個人意志,一些人會尤其享受那些與眾不同的時刻,願意抓住一切機會顯得“特別”——包括成為遠親近鄰中唯一一個不生孩子的人。

二、選擇丁克,會面臨哪些特殊的挑戰?

選擇丁克,並不意味著一身輕鬆。雖然沒有了養育孩子會面臨的問題,丁克一族們卻需要面對獨屬於他們的挑戰。

1、社會汙名化

在很多“非丁克”的人眼中,丁克會被貼上“自私”的標籤:他們沒有完成“培養下一代”的社會責任和“留後”的家庭責任,是一群無法為他人付出、只注重自己感受的人。

而這種對於丁克自私的評判,其實是不公平的。許多選擇了生育這條路的人,也是出於對於個人慾望的滿足,例如:養兒防老思想、覺得小孩好玩、實現自己童年未竟的夢想……甚至試圖用生孩子來維繫已經破碎的婚姻關係。換言之,生育也未必就是一種“無私”的選擇。

這種”雙重標準”為丁克一族帶來了許多壓力。面對“自私”的指責,他們可能會感到分外委屈和不服氣,與“非丁克”之間也很難互相理解。

2、來自親人的壓力

除了社會壓力,丁克們最常面對的應該還是來自父母親人的不理解。大部分中式家庭的權力體系還是“父母為大“,很多人依然秉承著”滿足父母的心願才是孝順“的想法。特別是那些持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家庭責任觀的人,即使依然選擇了堅持丁克,也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被內疚的感覺淹沒。

我可以不顧別人的眼光,但無法面對母親的指責

Lee 85後 結婚8年

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面對爸媽的反應。我媽堅持認為丁克的人,無論男女都是不正常,說什麼都不接受,指責我不為父母考慮,甚至要跟我斷絕關係。雖然我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真正面對不理解和脅迫的時候,還是覺得很無奈、困窘、甚至會感到一些憤怒。

我陷入了兩難,既不想讓我爸媽生氣、失望,也不想因此而妥協要個我自己並不希望Ta出生的孩子。

3、親密關係受到威脅

如果你的伴侶不是一個堅定的丁克,甚至當Ta很希望擁有自己的孩子,要不要生育很有可能成為你們親密關係是否能夠繼續下去的分界線。有孩子和沒孩子作為一道有深度並且持續性影響生活狀態的選擇題,背後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對伴侶在生活追求,甚至人生意義上的重大分歧。

因為堅持丁克,我要離婚了

關關 33歲 女 結婚1年

我和丈夫正在考慮離婚。

其實戀愛的時候,我們談論過要不要孩子,他喜歡小孩,當然不同意丁克。但是面臨分手的時候,他因為不捨得妥協了。後來我才知道, 他當時以為可以用時間軟化我丁克的態度。

婚後,公公婆婆得知了我不想要孩子,也發現這是他們無法改變的,對我的態度從以前的熱情變成了現在的冷漠。“孝順”的他轉而強硬地要求我這兩年就把孩子生了。對於他態度的轉變,我很震驚,但也有點意料之中的坦然。畢竟,我也不能強迫對方為我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付出代價;當然,他也不能。

原本以為我可以為他做所有的事情,但當我發現他對家人的孝順要用我的事業、我的時間和身體去承擔,我遲疑了,我不願意。可能我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愛他,我們都更愛自己罷了。

4、與朋友產生社交隔閡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大部分人仍然選擇了“有孩子”的生活狀態,這意味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與“養育孩子”相關的話題會成為同事、朋友之間的主流討論。奶粉品牌、孩子升學、小孩不聽話等常見討論是丁克們註定融入不了的圈子,甚至可能因此與一些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的好友漸行漸遠。

對於丁克們來說,從做出這個選擇的那一刻起,由於這份經歷的特殊性,人生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會變成小概率事件,也無法再從父母長輩那裡收穫相關的建議。能否面對這份特別的選擇所帶來的孤獨感,也是丁克族們需要列入考慮的一部分。

三、那些選擇丁克的人,正過著怎樣的生活

要不要生育,看上去是個人的抉擇,卻可能會牽扯著一個家庭、多個家庭對於生活的態度、對於人生的定義和理解。如果你還尚未做出選擇,可能會猶豫、遲疑,不知道要如何平衡各種情緒、各種利弊,不知道要如何面對自己的想法和外界的要求。

婚後十幾年、二十幾年……那些選擇丁克的人後來過著怎樣的生活?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或許會獲得一些啟發——

我不後悔,也享受現在的生活

娃娃 40歲 女 結婚15年

我原本就不喜歡小孩。

2008年婆婆去世後,公公建議我們要生孩子就趁早,但如果不生也可以接受,他說現在年輕人壓力都很大,不生也沒啥不好。那個時候我和老公工作也都不如意。既然無法給孩子創造很好的生活條件,那不如不要。後來,即使我們的經濟能力改善了很多,但年紀也上去了,就完全放棄了生娃的打算。

現在除了工作,我們都會花一些時間在各自的愛好上。比如我喜歡做飯,就很認真地準備一日三餐,雖然只是日常細碎,但我享受這個過程。在休息天,我就跟老公外出爬山親近下大自然,或者去找個新的餐廳試試好吃的。

我們都很喜歡現在的節奏,也不覺得沒有小孩就讓我們的生活少了什麼。要說現在還有什麼追求,那可能是給我們的貓換個大房子吧,哈哈。

要考慮有後悔的可能性,並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代價

Zoe 49歲 女 結婚12年

公司每半年搞一次家庭日,同事們帶著孩子們來公司,我跟小朋友們都玩得很好。有時候,我也會跟愛人一起幻想如果有我們的孩子,會長什麼樣子,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這一刻,我會感到惆悵和遺憾。也有點害怕如果我和愛人之間有誰先走一步,另一人在世上該承受怎樣的孤獨。

說完全不後悔那是假的。人都是有點貪心的,但我得接受我的能力就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也需要承擔自己過去的選擇所導致的今後的代價,哪怕這個代價特別重大。不過,其實所有選擇都會有後悔的可能吧,丁克可能會,生育孩子也可能會。

如果你不想要孩子,那可能需要提前規劃之後“無聊”的人生

Britney 51歲 女 結婚24年

我其實挺喜歡孩子的,丁克的原因還挺任性的,純粹因為怕疼,幸好老公心疼我,就同意不生了。

我們年輕的時候,選擇丁克的人很少,很多人都覺得養育小孩可以未來有個(心理)寄託和(經濟)依靠。所以在沒有孩子作為未來保障的情況下,我們一開始就對未來的生活進行了長遠的規劃,比如考慮事業發展的路徑、更早開始學習理財,以及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掌握更多技能、發展一些興趣愛好。

剛工作的時候,我只是某國企的小職員,拿著固定工資。出於對個人發展和經濟壓力的考慮,我覺得不可能在國企做一輩子。於是,我自學人力資源的課程,在一年以後跳去了一家民企做人事。然後又因為對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感興趣,逐漸轉做了業務部門。我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積累的業務經驗、知識和管理技能,最終讓我成功進入了現在這家大型國際諮詢公司。

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跳槽,但我那會兒像我這樣的真是少數。我覺得可以去做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選擇,但是真的得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併為之付出努力,才能讓自己不被別人的狀態影響。

諮詢公司的節奏很快,也需要員工時刻保持學習的勁頭,我很佩服那些一邊懷孕一邊出差的同事,但我自己會覺得沒有小孩簡直太好了,可以把所有時間更多投入在熱愛的工作上。這些都是有回報的,同事們會得到可愛的小孩,而我得到更多的收入、成就感和價值感,這些都能讓人覺得很滿足。

當然,事業上的回報和小孩給母親的回報肯定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但我也並不覺得有什麼遺憾。

對於未來的退休生活,我們也毫不擔心。現在我和老公的收入完全能夠負擔以後的養老和醫療費用,準備退休之後,帶著狗一起環遊世界。

Robert Frost在他的詩中寫道:“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比起選擇生育的大多數,丁克家庭選擇了一條更少有人走的路,從此踏上不同的人生軌跡。這條軌跡或許在他人眼裡是更自由、更輕鬆的;但同時,自由也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承擔。我們願意為不生育的選擇付出什麼?在考慮是否丁克時,除了個人的意願和外界的要求,這或許才是我們更需要思考的命題。

(素材取自於網絡)

養不起、追求自我、擔憂養不好......你覺得現代人選擇丁克的原因是什麼?(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歡迎關注公眾號:大大的世界下小小的我們

獲得更多新鮮資訊+參與投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