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戰國勝利了,最後趙國會統一六國麼?

龍山史劍仙


你好,我覺得即便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打敗了秦國,趙國也不會最終統一六國。


長平之戰有個細節,就是廉頗被換下,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括來指揮趙國的軍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趙國此時的國力已經不能支持廉頗在長平與白起打消耗戰了。仔細想想,如果長平之戰趙國最終勝利了,那麼對於趙國來說也是慘勝,趙國的勢必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恢復,一時半會兒也無法開疆拓土,那麼其他五國乘虛而入也說不定。另外,如果趙國長平之戰贏了,並且保留了較強的實力,很有可能出現秦趙兩強爭霸的局面。


老實人侃歷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就是長平之戰趙國勝了,趙國也不會統一天下,原因和理由如下:

一,秦國就是戰敗,也會積蓄實力,捲土重來。

秦國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來二十多位君主的奮發圖強,開拓疆土,國力日漸強盛。特別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和以後釆取的遠交近攻等國策,廢井田,開阡陌,增加了土地面積,改革了土地制度,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極大刺激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而獎勵軍功,則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商鞅變法建立了封建國家制度,造就了強大的秦國。秦國在長期與遊牧民族的決戰中,逐漸養成了尚武,堅韌的性格。保持了長期的強大地位。

另外,秦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東方六國只能向東從函谷關方向進攻秦國,而且秦國還有富饒的巴蜀和肥沃的關中平原保證糧食供應,保證秦國的基本國力,為秦國日後的統一打下堅定的物資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秦王贏政登基後,公元前247年13歲繼承王位,公元前238年平定了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朝政,重用李斯治理國家,重用王剪富國強兵,顯示了雄才大略,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戰略家,一統天下,人心所向,水到渠成,非秦莫屬!

二,自身條件決定,就算長平取勝,趙國也無法統一天下

1.外在秦國攻勢強大。公元前236年,秦王贏政乘趙國攻燕,國內空虛,兵分兩路,大舉攻趙,經過數年攻趙,極大的削弱了趙國實力。秦將王剪先後攻取趙國鄴城和安陽等9座城池,趙國實力大減。公元前234年十月,秦王贏政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武城,斬首十萬,大敗趙軍,殺死趙將扈輒。趙國經過秦國數年攻擊,死傷數十萬,再無組織進攻能力,僅能退守邯鄲自保。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大旱災,國內饑荒,秦國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趙國,趙幽繆王派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率軍禦敵。如果此時,趙國能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加強經濟建設,充實軍事實力,把強秦拖垮,亦有可能。

2.秦國用反間計,趙國自毀長城。

秦王派奸細進入邯鄲城,用大量金銀財寶賄賂趙王寵臣郭開,郭開密告趙王,說李牧暗通秦國,意欲謀反。昏庸的趙王誤以為真,馬上下令革除李牧的職務,改派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和司馬尚。在郭開的慫恿下,趙王將李牧逮捕並加以殺害。在趙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鉅奸郭開唆使趙王先後逼走廉頗,害死李牧,無疑加速了趙國的滅亡速度。

3.自然災害頻發,令趙國雪上加霜。

公元前231年,趙國發生大地震,前230年,又發生大旱災,造成全國大饑荒。公元前229年,秦國兵分兩路,南北夾擊邯鄲,次年,大敗趙軍,攻佔邯鄲,趙國滅亡。

綜上所述,趙國經濟和軍事實力較差,加上自毀長城,君王昏庸,自然災害頻發,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自然也擔當不起統一天下的歷史使命!


張小廣


趙國雖為軍事強國,但一統天下的條件還是不夠充分的,即便是在長平之戰中能夠僥倖贏了秦國,那也只是推遲了秦朝大一統的歷史進程,並不會改變歷史的大發展趨勢。


第一,趙國的國力支撐不起其統一大業

眾所周知,戰爭不僅憑藉的是龐大的軍隊和精良的裝備,更為重要的是後勤,也可以理解為經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連糧草、軍械、金銀都無法持續供應,那麼戰爭也是持續不了太久的。

相較之於趙國,秦國的疆域要大太多了,還兼有關中平原和川蜀之地兩大糧草產區與戰略要地,足足可養兵百萬,長平之戰中就凸現了兩國在國力上的優劣,趙國舉全國之力甚至把十四五歲的少年都拉上戰場,才拼湊了四十萬軍隊,而且後勤糧草供給不上,趙軍逐漸軍心渙散,秦國則有百萬虎狼之師,物質供應源源不斷,由此兩國軍事效率高下立判。


長平之戰實質上是趙國的國運之戰,押上了全部老本,輸了一蹶不振,贏了也元氣大傷,而對秦國的意義卻是不同的,勝則消除了趙國這個大患,輸了也依然可以退守關中組織再戰,再加上秦國先進的郡縣集權制度,高效的財政機器支撐戰爭,幾乎是處於不敗之地的。

第二,趙國是諸侯模式的堅定捍衛者

秦國和東方六國在統治模式上有本質區別,在春秋戰國時期,深受井田制經濟基礎,宗法制意識束縛,各諸侯國普遍接受的仍是傳統的諸侯制度,即各諸侯國是一個個自治國家,但要受周王室為代表的強勢中央的約束,如果中央衰微,那麼就從諸侯國中挑選出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作為霸主,繼續維繫諸侯制度的存在。


秦國處於與中原隔絕的西北之地,國內利益關係也相對簡單,歷史包袱並不重,所以沒有很強烈的諸侯制意識,反而有非同尋常的開拓精神,在商鞅變法後,秦君嚮往的是大一統集權統治,也就是通過武力吞併六國,然後以強固的集權制度取代鬆散的諸侯制度,這是東方六國包括趙國所不具備的超前意識。

甚至在秦朝滅亡後,六國勳貴還都十分排斥集權帝國,都主張繼續採取諸侯制度,最終在項羽的分配下,六國短暫重新回到了戰國時代,但很可惜沒過多久,諸侯制度就被劉邦所摒棄了。
所以在經濟實力不允許,政治模式不成熟的條件下,趙國僅僅想靠一場長平之戰的勝利來扭轉全局頹勢是不現實的,想統一六國更是可能性不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