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博望坡之戰,為什麼指揮官不是諸葛亮?

佳寧姐姐說歷史


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先生”諸葛亮,事業才有了起色。諸葛亮在出山之後,放了三把火,被譽為“新官上任三把火”。這第一把火是“火燒博望坡”,後兩把火分別是火燒新野和火燒赤壁。

演義中第三十九回,夏侯惇奉曹操之命,帶領于禁、李典及十萬大軍,前來討伐劉備,準備踏平新野,徹底消滅劉備集團。關羽和張飛得到曹軍即將到來的軍報後,想看新聘任的軍師諸葛亮笑話,於是讓劉備派“水(指的是諸葛亮)”前去禦敵。劉備說道:“軍師負責分兵派將,打戰還得依靠兩位兄弟。”

諸葛亮於是分兵派將,命關羽帶領1000士兵在豫山埋伏,命張飛帶領1000士兵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命關平、劉封兩人帶領500士兵及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後面等候點火。同時,諸葛亮派出趙雲,和夏侯惇交戰,只許輸,不準贏,他還讓劉備接應。這一戰下來,夏侯惇等人中計,被燒得哭爹喊娘,僥倖逃得性命,而夏侯蘭被張飛所殺。

這一戰,在軍師諸葛亮的指揮下,關羽和張飛難得打了一大大勝戰,一掃之前被曹軍多次擊潰的陰霾。他們兩人回到新野途中,見到諸葛亮後,主動鞠躬行禮,表示諸葛亮是不世出的高人。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關、張二人相謂曰:“孔明真英傑也!”行不數里,見糜竺、糜芳引軍簇擁著一輛小車,車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關、張下馬,拜伏於車前。

這一戰,在演義中是諸葛亮出山的第一戰,處女戰。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博望坡之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歷史上真實的博望坡之戰,和演義中純粹不一樣,不是防禦戰攻,而是劉備主動進攻戰,指揮官也不是諸葛亮指揮的,而是劉備親自指揮。

劉備禳山之戰失敗後,逃往荊州,投靠劉表,並獲得劉表的賞識,在南陽新野駐屯,承擔荊州北境的防務。建安七年(西元202年),曹操北上攻袁尚,準備徹底解決袁氏。此時許都空虛,劉表抓住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派出劉備,讓其發兵北伐。

劉備不愧為當世梟雄,指揮作戰能力一流,一直打到葉縣,很快便會到達許昌城下,達到了後來關羽威震華夏的效果。曹操得到報告之後,惶恐不已,於是調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回師,反擊劉備。劉備看到曹操派出主力,避實就虛,主動後撤,想要將曹軍引入不利地理位置,再圍殲曹軍。他選中了博望這個難得的軍事要地,與曹軍對峙。

和演義中差不多,劉備故意派出少數軍隊和夏侯惇交戰,很自然地戰敗,並撤退。劉備做得比諸葛亮更狠,燒燬自己軍隊的營寨給曹軍主將夏侯惇一種劉備無力再戰,一心想要逃走的假象。戰場之上,情形瞬息之間便有變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夏侯惇不是一個婆婆媽媽之人,決定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乘勝追擊劉備殘兵。

李典勸諫,要謹慎追殺梟雄劉備,卻被夏侯惇譏笑他膽小。夏侯惇於是和于禁前去追擊劉備。夏侯惇大軍當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中了劉備的埋伏,應對不及,損失慘重,如果不是李典帶人救援,夏侯惇可能葬身於此。

劉備戰勝,按照道理來說,應該乘勝追擊,徹底消滅夏侯惇等人,然而由於劉備由於兵少將寡,加上這次大戰也有部分減員,無奈之下選擇了退兵。《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與演義中不同的是,趙雲的發小夏侯蘭只是被俘虜,沒有被殺,而是被劉備任命為軍正,執掌軍中刑法。

結語

由以上可知,正史上中的博望坡之戰,和演義中完全不一樣,指揮官也不是諸葛亮,純粹是劉備指揮的。在演義中,羅貫中很可能為了給諸葛亮造勢,將劉備指揮的博望坡之戰,移花接木,轉給了諸葛亮。博望坡之戰也成為了諸葛亮的出山“處女戰”。

諸葛亮會火燒,劉備也不差,將自己的大寨燒掉,給夏侯惇造成逃走的假象,成功將其引入自己提前設置好的包圍圈,差點消滅曹操的左膀右臂夏侯惇。正史上沒有提及關羽和張飛的分工,兩人很可能作為劉備的手下大將,負責具體弒殺吧。

朋友們,你們是如何看待羅貫中將劉備指揮的赤壁之戰,移花接木給諸葛亮的?

前往“魁哥說三國”,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魁哥說歷史



這個題目真沒啥好說的,博望坡之戰時,諸葛亮還沒有出山,指揮官也就不可能是諸葛亮。


新官上任三把火,羅貫中老先生安排第一把火就是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可問題是諸葛亮寒木有上任呢!


既然說得不是諸葛亮,那就不能以三國演義來說事了哈。


建安七年(202年),劉備投靠劉表不久,光領餉銀不幹活不行啊,就被劉表逼著去進攻曹操。

曹操正忙著對付袁氏兄弟,就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來對付劉備,博望坡之戰就此拉開。


指揮官既然不是諸葛亮,那究竟是誰呢?



據《先主傳》記載: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博望坡之戰,對於劉備而言,是其一生中少有的經典戰役之一,也是曹操第一戰將夏侯惇完敗之戰。

劉備被曹操譽為是天下唯二的英雄,但劉備在軍事上的成就,乏善可陳,但這次戰役卻很經典,其中有幾個看點:


第一,劉備自從到了徐州之後,基本上是屢敗屢戰,博望坡之戰終於讓劉備又嚐到了勝利的滋味。


第二,為何之前屢敗,這次卻能獲勝呢,而且很經典,很可能有了高人在其背後出謀劃策。


這或許就是羅貫中安排諸葛亮在這個時候登場的原因吧。


豹眼認為,很可能徐庶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投奔了劉備。


從戰役的過程來看,劉備預先設置了伏兵,並自己燒燬了營寨假裝逃跑,引誘夏侯惇陷入埋伏,幾乎活捉了夏侯惇。


關羽、張飛怕過誰,而且這時趙雲也歸隊了,這幾個狠角色眼裡哪有夏侯惇等鼠輩。就以前劉備的套路,哥幾個直接就跟他們幹上了。

可這次不同,因為有高人指點,就先設了個套,然後等夏侯惇上鉤。可夏侯惇還以為劉備是以前的老套路,也就中了埋伏,幸好李典解圍,才得以逃脫。



第三,此戰看出,“盲夏侯”一隻眼照常很生猛。


李典曾經提醒夏侯惇注意劉備的埋伏,但他毫不把劉備、關羽、張飛、趙雲一干人等放在眼裡。

可知,劉備在新野休整了一年多,又招納了當地許多的豪傑,不清楚這時候魏延是否加入了劉備陣營,但僅僅這哥四個的戰鬥力就爆棚了,不過夏侯惇毫不畏懼。

此戰看出夏侯惇明顯是輕敵了,畢竟他們之間多次交過手,關羽、張飛也不是江湖上傳說的威震敵膽,起碼夏侯惇就沒把劉備等人當回事,否則,夏侯惇如果懼怕還能主動陷入埋伏嗎?

可劉備有了徐庶的指點,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這就是套路,一換套路就很容易讓對手摸不著壺底,這是劉備取勝的關鍵。


第四,劉表耍小心眼,劉備豈能不知。


劉備依附劉表,屯兵新野,到處結交英雄豪傑,前來投奔的人不少,這引起了劉表的猜忌,私下裡就暗暗地想控制他,並很噁心的命劉備去進攻曹操。


劉表不提供兵力支持,就劉備那幾杆槍豈能對付了曹操?劉備也是心知肚明。

劉備為了保存實力,並不想為了劉表導致自己出現損失。此戰,劉備見好就收,並沒有付出全力,否則夏侯惇就慘了。

如果劉備拿出漢中之戰的勁頭,恐怕夏侯惇早就在地域等著其兄弟夏侯淵了。就關張趙那些狠角色,要想幹掉夏侯惇,概率是很大的。


之所以夏侯惇能夠逃脫,是因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殺掉夏侯惇一千,對於劉備幾無意義,但自損八百,劉備就心痛了,劉表可不會再給他補充兵員。


這一點,豹眼在別的問題中也曾經談到過這個觀點。


劉備是很滑頭的人,無論在哪裡,都幾乎是出工不出力,不像關羽,咔嚓一下就把顏良給斬了。同樣是官渡之戰,劉備與文丑帶領五六千騎兵,數萬步兵,結果被曹操率領的六百騎兵擊敗,文丑被亂軍所殺,劉備自己溜走。

如果當時劉備等死戰,六千對六百,殺掉了曹操,恐怕就沒有後期官渡的對決了。


劉表察覺了劉備的野心,劉備對劉表命其進攻曹操的意圖豈能不知?又豈能肯為劉表出全力?



第五,戰役很經典,劉備不僅取得了勝利,最關鍵的是劉備終於弄明白之前屢戰屢敗的原因了。


只靠幾桿槍的火力是不行的,必須有高人出謀劃策不可。

這才是劉備放下中山靖王之後,豫州牧、左將軍、宜城亭侯的架子,四處尋求高人,最終三顧茅廬得以請出諸葛亮出山的原因。


據《諸葛亮傳》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劉備屯兵新野,徐庶主動求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而且徐庶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劉備本以為一提起自己的大名,諸葛亮就屁顛屁顛地來歸順,可徐庶卻說不親自去請是不行的。


有人說諸葛亮曾經主動參加劉備舉辦的派對,客人都走了,諸葛亮卻賴著不走。

劉備說:“都走了,你咋還不走,還等著上菜哦!”

諸葛亮說:“有些事想跟您聊聊。”

結果一聊就聊出了火花,也就“猶如魚之得水也。”


豹眼認為這不可信,諸葛亮《出師表》明確說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由此看來三顧茅廬是沒有問題的。


但也存在諸葛亮先去找劉備喝喝茶,隨便聊聊天,但劉備想請諸葛亮出山時,經三次才得以如願的可能性。

不過呢,從博望坡之戰到諸葛亮出山,差不多五年的時間,如果徐庶策劃了博望坡之戰,這麼長的時間劉備才請出諸葛亮,就是個問題。難不成劉備一年去一次嗎?


這也就是“一山不容二虎”說法的由來,意思是徐庶並不想因諸葛亮出山而丟掉了自己的飯碗。

《三國志》沒有為徐庶單獨列傳,《後漢書》介紹的也不清楚,對於徐庶何時“見先主,先主器之”不得而知,也不知何時舉薦了諸葛亮。這也是羅貫中安排徐庶走馬薦諸葛的原因吧。

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考證,暫時豹眼不知道結果,有知道的友友告一聲哦!!!


總之,博望坡之戰是劉備指揮的沒問題,沒諸葛亮啥事也沒問題,但有沒有徐庶參與不肯定,但豹眼認為,徐庶參與的可能性很大,但這不影響諸葛亮不是指揮官,更不影響指揮官是劉備。


謀士再高明,也替代不了老闆,老闆永遠是最高指揮官。



豹眼看歷史


首先,在史書中,並無“博望坡”這個“坡”,我曾寫過《博望不是坡,華容沒有道》,“博望”是個縣城名稱,是南陽郡裡的一個縣城。

其次,袁紹病逝後,曹操出兵河北,袁紹長子袁譚、次子袁尚等稍微安定了,曹操加以安撫,包括袁紹的外甥高斡等人,都留任原職。而此時,劉備北侵至葉縣(荊州南陽郡),葉縣位於荊州和豫州(穎川郡)交界處。曹操隨即回頭,從河北迴來,準備第一次攻打荊州。

再次,曹操第一次攻打荊州,兵分南北兩路。北路部隊,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直接對抗劉備,在南陽郡地面上發生戰事;而南路,則曹操本人率領,“軍西陵”,從豫州汝南郡的西陵縣城,準備往西進軍,進攻方向應該是荊州江夏郡。

劉備見夏侯惇等人率兵前來,就主動後退,退到博望縣城一帶,夏侯惇追來,劉備放了一把火,“劉備一旦燒屯去”,劉備放了一把火,實際上是燒了自已的營房,即“燒屯”,表面上似乎是不戰而潰逃,夏侯惇、于禁繼續追擊,正好中了劉備的埋伏。不過,當劉備看見李典前來救援,就立即繼續逃跑了。“(劉)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不過,此時由於河北袁紹兩個兒子,又開始兄弟相爭內鬥了,曹操就停止征伐荊州,立即掉頭北上,去徹底收拾袁家兄弟去了。

歷史上,劉備並不是火燒博望坡,也不是火燒夏侯惇,而是在博望縣城,火燒自己的營房,假裝潰逃,引得夏侯惇急追,劉備乘機打個埋伏戰。

而此時,諸葛亮還沒見到劉備,沒參加這場戰鬥。即使參加了,諸葛亮也不會成為“小說中”的指揮官。在《三國志》中,劉備生前,諸葛亮都沒指揮過什麼戰鬥,甚至也沒參加過什麼戰鬥(除了荊州之戰,那是逃亡之際才參加的),劉備入川、劉備回公安與孫權兵戎相見、劉備打漢中、夷陵大戰等,劉備都不會帶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只是小說中的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