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實現了由“海防小島”到“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的完美蛻變。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廈門,這座開放創新之城,始終把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以敢為人先的氣度創新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服務、優化人才生態,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高端人才。

2019年廈門各類人才人口增量佔福建省近一半,增速居全國主要城市第二位,目前全市人才總量已突破100萬。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廈門在建設人才特區的征程上演繹了一個個創新創業的人才故事,繪就了一幅幅追夢圓夢的時代畫卷

廈門的人才工作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時間回撥到1981年。

>>1981年10月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大幕開啟,率先確立改革“試驗田”和開放“窗口”的定位。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資料圖 /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供圖

>>1984年

廈門在全國率先設立“人才交流諮詢服務公司”,誕生了全國首個勞動力市場、人才資源市場

>>2012年

廈門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由市委組織部直接管理的“高層次人才發展中心”,以服務高端人才、助推企業發展為宗旨,以搭建政策推介、項目對接、政治引領三大平臺為依託,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多樣化、多渠道、便捷高效“一站式”高端服務。

>>2015年

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揭牌成立,廈門再次站在中國對外開放最前沿。廈門自貿片區在做強產業發展鏈條、對臺先行先試、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方面大膽創、大膽闖、大膽試,讓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真正聯起來、動起來。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這裡有最精彩的起筆,最無畏的堅持,最生動的樣板。

才聚鷺島,築夢未來。廈門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先行先試的氣魄、優美宜居的環境招攬八方之才。濟濟英才拼在廈門,點燃創新創業的激情,助推廈門突破一道道體制機制的障礙壁壘,開展一系列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為廈門率先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注入不竭動力。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如今的廈門又有哪些新的創舉?

高質量發展成為廈門經濟發展最響亮的音符,也成就了廈門經濟發展的韌性。

2020年初,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經濟按下“暫停鍵”。廈門把握復工復產的重要時機,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長3.1%,較上半年大幅提高2.5個百分點,經濟復甦態勢明顯

領跑的生物醫藥與健康、集成電路產業,企業投資分別增長15.3%和13.7%,其中,萬泰滄海、美日豐創、三安集成電路產值分別增長68倍、4.6倍、2.6倍,實現逆勢增長,而這些產業也恰恰是廈門人才高度集中的領域,展現了廈門堅持“人才強市”“創新引領”理念的突出成效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獲得“南強傑出貢獻獎”、研製出全球首支戊肝疫苗、首支國產宮頸癌疫苗、艾滋病免疫診斷試劑的夏寧邵教授;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現場檢測一體機的李慶閣教授;為“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提供減震技術的肖望強教授……

一批又一批高精尖人才集聚鷺島,引領廈門多領域技術創新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廈門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上持續發力,不斷增強城市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競爭力,增強企業在廈門落地生根的信心和決心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市委人才辦啟動人才工作“一事一議”綠色通道,為聯芯、弘愛醫院、復旦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等單獨批次認定人才,全力支持優質人才項目留廈發展;

人才認定、個稅優惠、人才安居等方面協調服務水環所、東航公司、民航廈門空管站等在廈發展需求;

組建科技特派員、1800名首席服務官隊伍,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全面推動“三高”企業倍增行動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廈門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上持續發力,不斷增強城市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競爭力,圖為我市人才政策和城市人才品牌推介宣講。(廈門日報記者 黃嶸 攝)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招商落地項目5912個,總投資超9000億元,累計項目落地率從去年底18.4%提高至53.8%,新增高能級項目、計劃總投資分別是去年的2倍和1.5倍。

廈門經濟特區四十載光輝創業的歷程,離不開海內外英才逐夢鷺島播撒的辛勤汗水和激發的拼搏熱情。今天,這座創新創業之城行進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需要更多的建設者和夢想家。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廈門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營造更加優良的人才發展環境,推動人才與企業無縫對接、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人才與創新同頻共振,助力人才企業、人才項目在鷺島落地生根、大放異彩。


縱深推進人才強市戰略

●廈門日報評論員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抓人才,就是抓發展。贏人才,就是贏未來。

回首過往,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廈門始終把聚才引智作為核心發展戰略,從1984年設立全國首個人才資源市場,到2012年率先全國成立由市委組織部直接管理的“高層次人才發展中心”,再到今年推出“群鷺興廈”人才政策矩陣,廈門從未停下創新人才政策和完善人才保障體系的腳步。

40年春華秋實,各行各業人才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廈門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是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成功印證。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展望未來,廈門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正在闊步邁上新的發展征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廈門必然需要集聚更多高層次人才(團隊)、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高素質青年人才以及優秀大學生人才。只有縱深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全力打造創新創業之城,才能在新發展階段中展現特區更大擔當作為。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持續推進人才強市戰略,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人才工作涉及人才的引、育、留、用等,涵蓋領域廣、參與主體多,唯有堅持黨管人才,才能抓住“牛鼻子”,統攬各方資源,有效推進各項人才政策落實落細,才能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路優秀人才集聚到城市高質量發展中來。

持續推進人才強市戰略,要堅持打造一流環境。價值的全面實現,是人的最大追求。事業上有成就感,生活上有幸福感,才會“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要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週期的人才發展和服務環境體系,不斷提供更多更好施展才乾的機會、平臺,不斷提升人才安居、醫療、子女教育等服務保障,才能讓更多人才嚮往廈門、融入廈門、紮根廈門。

持續推進人才強市戰略,要堅持強化制度保障。人才競爭,根本上是制度的競爭。廈門之所以能夠吸引人才,就是機制靈活,比如已出臺的《關於實施柔性引進人才激勵支持若干措施的通知》,就是突破地域、戶籍、人事關係等限制,打破各種“玻璃門”“天花板”給人才“鬆綁”。新發展階段,廈門要針對制約人才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繼續深化改革,在管理機制上“放權”,在評價機制上“放開”,在獎勵機制上“放活”,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廈門?答案來了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一個城市,只有求賢若渴,才能群賢畢至,才能奔湧出如大江大海般永不枯竭的活力。

廈門要以更大氣魄、更強力度、更實舉措,加快構建和打通完整的人才鏈、產業鏈、創新創業鏈,讓人才集聚、促產業升級,真正實現“群鷺興廈”,為率先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積蓄澎湃發展動力。

-------------------------------------------------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黃懷 通訊員:楊鴻杏 圖片來源廈門日報圖片中心

編輯:曾欣悅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