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方方的“作家自由”、“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撞車

  在支持方方日記的各種觀點中,有兩種觀點都涉及到中西文化交流問題。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方方日記是道聽途說也好、甩鍋也罷,只要不違法,她就有選擇在哪裡出版的自由。另一種觀點認為,方方日記體現了“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前一種觀點主要存在於一些具有“自由化”傾向的人當中,後一種觀點主要存在於一些教授、作家眼中。這兩種觀點看似不同,實則都可以從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進行分析。

論方方的“作家自由”、“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撞車

作家方方(圖源:新浪)

  筆者長期關注歷史,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一直非常留心及分析中西文化是如何形成差異化發展的。根據我的理解,中西文化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劣勢。簡單說,中國文化的優勢在於重視和諧、中正、協調、平衡、宏觀、整體,處理矛盾時,會考慮照顧雙方的利益,力求達到多嬴的局面。因此,中國的核心文化可以歸納成一個“和”字。反映到社會層面,這種文化的特徵就是重視集體、重視團結、重視家庭家族、重視血緣。形成這種文化的關鍵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

  西方文化的源頭溯自古希臘。古希臘德爾菲神廟有“認識你自已”幾個字,這幾個字是一切西方文化形成的關鍵。從“發現自我”開始,西方文化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等一系列的思想,其特徵是重視自我、重視創造、重視精細、重視突破、重視獨立。脫胎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所謂人文精神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論方方的“作家自由”、“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撞車

北京奧運會“和”字圖案(圖源:新浪)

  中西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全然不同。二者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劣勢。比如,中國文化重視“和”的特點,如果走向反面便容易和稀泥、無原則、傾向保守、當好好先生、管理中容易出現官僚化,其結果就是危害自己,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就與此有極大的關係。而西方文化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徵,走向反面便是自私自利、毫不顧忌他人和集體利益、容易走向極端、挑撥矛盾、製造對立,具有毀滅性,容易危害他人,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就是這種西方文化主導下造成的惡果。這幾年來,美國政客為了遏制中國復興所使出的種種手段,也可以看到這種文化的影子。

  因此,我們的國家要實現長遠發展,在充分認識到自己文化優勢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絕不能故步自封。但是,無論吸收什麼文化,絕不能丟掉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因為那是我們的根。脫離掉我們自身的文化土壤,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甚至用西方的各種觀念來要求中國社會、指責中國社會,這不只對中國文化不公,更大的危險是因為脫離實際,容易帶來中國社會的混亂,這是典型的忘祖!

  可是,現在有那麼一批人,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稀裡糊塗,一說到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人文精神“卻頭頭是道。筆者並不是否定“自由”、“平等”、“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特定價值,但請大家想一想,像遇到今年這樣的重大疫情,如果醫生、護士、警察、公務員、超市工作人員、快遞人員、物業人員等等,他們全部都講“平等”、講“公平”,為了個人的安全,丟掉了中國傳統文化那種為了集體平安,願意自我奉獻甚至因此造成犧牲的精神,我們的國家有那麼容易挺過來嗎?沒有那些在災難面前往前衝的人們,有我們現在也包括那些喊著“自由”、“人文精神”的人享受著的平靜安康嗎?如果做人連這點起碼的良知都沒有,我們還怎麼好意思來談“自由“、”人文精神“!

  關於所謂“自由”的問題,由於我國曆史上吃過“自由化”的虧,因此我們對這一點已經比較警惕。但是,對於這個所謂的“人文精神”,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在引入中國文化領域時也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針對網友對方方的一些批評,個別作家抱怨網友缺乏“人文精神”。王蒙先生則指出,中國社會有自己獨特的道德倫理,並沒有歐洲意義上的那種“人文精神”。因此,用人文精神來大講中國缺乏“人文精神”或者“道德滑坡”,既不切合實際,恐怕也呼喚不來人文精神,倒很有可能招來人文精神的殺手。

論方方的“作家自由”、“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撞車

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像(圖源:搜狐)

  筆者同意王蒙先生的看法,並希望那些自以為“人生導師”、“啟蒙作家”、具有“獨立思想”的“公知”能夠了解,現在中國的義務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的入學率均已超過世界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現在的這些網民,大多受過良好教育,並非沒有自己主張的烏合之眾。他們這一代,善於查證,不會輕易迷信權威,對於他們的批評意見,應當視為一種輿論監督,而不要動不動將之扣上“網絡暴力”的帽子。至於那些怨老百姓缺乏人文精神的作家,我想,你們還是先想想自己搞懂老百姓沒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