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回首:揭祕“東方紅一號”裡的中國創新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週年到來之際,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強調,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1970年4月24日,經過廣大參研參試人員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作為“兩彈一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浩渺宇宙,見證著中國航天不斷標註新的高度。這段壯麗的中國航跡,始於半個世紀前太空奏響的一曲《東方紅》。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震驚世界。美國緊隨其後也發射了人造衛星,由此掀開美蘇“太空競賽”的篇章。


此時的新中國,儘管經濟、科技各方面都很落後,但具備了一種強烈的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決心。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以極高的遠見和極大的氣魄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不過,由於國情的限制,那段時期,中國尖端技術的發展方針是“兩彈為主,導彈第一”。在這種情況下,發射人造衛星的計劃只能先“讓路”,轉為研製探空火箭,學本領、打基礎、訓練隊伍。


1964年是中國高技術領域豐收的一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此外,之前一直“打基礎”的科研團隊,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50年回首:揭秘“東方紅一號”裡的中國創新


科學家們覺得發射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這年年底,錢學森、趙九章等著名科學家上書中央,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科學家的建議,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65年5月,受毛澤東的委託,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中國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


負責衛星總體組的科學家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拿出了初步方案,並直接向周恩來作了彙報。當週恩來知道錢驥姓錢時,不禁風趣地說:我們搞尖端科學的,原子彈、導彈和衛星,實在是都離不開“錢”啊!


經過上百位專家的嚴密論證,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性質、任務、發射時間與成功的標誌都確定了:這是一顆科學探測試驗衛星,任務是為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誌是:“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所謂“上得去”就是要保證衛星飛上天;“抓得住”就是要在衛星發射後,不管氣象情況如何,都能夠跟蹤測量;“聽得到”就是要讓全國和全世界都能收聽中國第一顆衛星發送的聲音;“看得見”就是在地球上的觀測人群能用肉眼看見衛星。


由於衛星工作規劃方案是1965年1月正式提出的,所以,周總理在中央專委會上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會議明確規定: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綠燈。從此,“東方紅一號”進入了工程研製的實質階段。


科研活動異常辛苦。科研人員有一次在室外做一個部件試驗,時值隆冬,寒風凜冽。試驗、改進、再試驗、再改進,不分白天黑夜,不管起風下雪,一絲不苟地測試,不放過每一個故障。


50年回首:揭秘“東方紅一號”裡的中國創新


由於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重量,實際上也展現了國家的軍事實力。這在中蘇關係破裂、中美對立的特定國際環境下,具有重大的現實政治意義。


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家們都認為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星先進。蘇聯第一顆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第一顆衛星8.2公斤。經過科學家的苦幹加巧幹,“東方紅一號”上天時的實際重量達到了173公斤。


孫家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體設計負責人。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他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回憶,當時科研人員面對的最大挑戰,是用最簡陋的設備實現中國第一個太空使命,為了讓衛星“看得見”,科研人員在運載火箭的第三級上增加了一個觀測球,塗抹了反光材料,可以大面積反射太陽光。


很多老一輩人都記得“東方紅一號”播放的熟悉旋律。這段音樂的接收、轉播系統,為中國第一顆衛星所獨有,它不是靠錄音機,而是採用電子線路模擬鋁板琴聲音演奏而來。


“當時想的就是,傳一段《東方紅》樂曲,中間還要傳一段工程數據。前八節完了以後,中間有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嘰哩嘎啦’這個聲音,它是傳遞數據。”孫家棟回憶。


1970年4月1日,“東方紅一號”衛星、“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運抵我國西北的酒泉發射場。


50年回首:揭秘“東方紅一號”裡的中國創新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4月24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噴射而出,離開了發射臺,直衝雲霄。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洪亮。


第二天,新華社向全世界莊嚴宣佈: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需114分鐘。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北京、上海、天津、瀋陽、武漢……全國各地萬人空巷,組成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隊伍,大家群情激昂,振臂歡呼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50年回首:揭秘“東方紅一號”裡的中國創新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衛星上天之後,一些國際友人到我國參觀衛星研製基地,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驚呼:“‘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蹟!”


東方紅衛星發射後的第二年,中國發射了第一顆自主研製的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1975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1981年,我國成功用一枚火箭發射三顆衛星。


進入新時代,我國衛星事業發展更加迅速。2015年12月,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發射,2016年8月,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2017年6月,中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觀測衛星——“慧眼”衛星發射……這些科學衛星,在中國甚至世界上都可被稱為開拓者,承載著中國科技界的厚望,是中國創新奮起直追的又一個新起點。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我國已有200多顆中國研製併發射的衛星在軌飛行。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鉅變:中國科技70年的歷史跨越》】

50年回首:揭秘“東方紅一號”裡的中國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