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畜牧文明是從原始文明時期的漁獵發展起來的,而農耕文明是用原始文明時期的採集發展起來的。當時採集與漁獵是唯二的兩種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

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主要是以氏族為系統生存在一起,人口少,生存食物相對充足,但是人類當時能使用的狩獵工具反而限制了人類能獲取的動物數量,面對比人類身體更強大野獸,人類反而是弱勢的一方,史前男人開始只能尋找動物的死屍,經常空手而歸。這種身體的弱勢迫使人類朝著群居和智力的方向進化。這時人類獲取的食物主要來自女人為主的採集,而且女人具有繁殖能力,決定了一個氏族的興衰,這時女人佔據氏族統治地位,這時稱為母系社會,是人類社會形成的早期階段。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四、五萬年前至大約一萬年左右。

隨著原始農業及家畜飼養的出現,作為其發明者的婦女在生產和經濟生活中、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導地位和支配地位。這是人類社會的中期階段,也屬於母系社會。距今大約一萬年左右時至距現在大約六七千年時,在考古學上屬於中石器時代或屬於新石器時代初期。

農業、畜牧業,再加上古老的採集活動,就使婦女成為生活資料的主要尋求者和加工者。同時,婦女還是管理住所、保護火種、撫育子女、從事製陶、紡織和縫紉等工作的承擔者,這些活動與男子的漁獵生產活動比較起來,既穩定又重要,領域也寬廣,從而奠定了婦女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尊重女性和母系氏族社會的基礎。後來,婦女淪為奴隸般的地步,正是因為喪失了這種重要的經濟基礎。

隨著智力的提高,人類發明了更強大的狩獵工具——長矛和陷阱——來狩獵野獸,漸漸獲取了生存優勢,這時氏族的食物反而主要來自狩獵獲取的動物,而且肉的營養更高,毛皮還可以抵禦寒冷,這時採集不能比的,這時狩獵的主力男人獲取了氏族的統治權,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發展到了父系社會。這時時期男人與女人在氏族的食物貢獻上基本還能持平,男人並沒有獲取絕對的生存資料的分配權和統治權。這一時期稱為父系社會的早期階段。

人們在生產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在分配社會產品中的不同地位,男子成了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財富的重要創造者,按著當時誰生產的物品歸誰所有的原則,男子支配財務的權力逐漸增大,增強了他們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就產生了改變傳統繼承方法,使之有利於自己的意圖。

大約在五六千年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特別迅速發展。男子逐漸從漁獵活動中轉入農牧業生產領域,特別是犁耕

,勞動強度大,一般只有男子才能勝任,從而加強了男子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同時,製陶等手工業中工藝變得複雜,技術性強,勞動強度大,身強力壯又無生育、家務之累的男子,成為主要承擔者,這樣,取代了婦女在生產領域中的主導地位,而婦女則主要從事紡織、炊煮和生育兒女等家務勞動,正是這一變化成為導致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社會原因。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多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父系氏族制不同於母系氏族制的本質區別,在於世系按父系計算,財務由子女繼承,男子是社會和家庭的核心;他有權支配家庭的財產,也有權支配家的成員。這一時期屬於父系社會的中期階段。

隨著人類戰勝野獸,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人類開始瘋狂的繁殖和擴張活動。隨著人口的增長,食物的需求促使人類社會更加團結和社會分工才能生存,氏族發展到氏族聯盟,氏族聯盟發展到國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比如勞倫斯·基利和史蒂文·平克發現,整個人類史上,前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連綿不絕的暴力和戰爭,在這種環境下,群體的生存和壯大往往嚴重依賴於其戰爭能力,而在由血緣紐帶維繫的前國家社會,戰爭能力只能由父系男性聯盟保障。這是複習社會的後期階段,這種依賴男性的戰爭能力的社會狀態要一直延續到工業文明才結束。工業文明以後男女開始對社會的貢獻相同了,所以男女也開始平等了(不考慮歷史的思想殘餘問題)。

在向繁衍更多人口的過程中,人類社會開始走向了兩個方向,一是堅持傳統的漁獵活動發展到了遊牧文明,二是從農牧業生產活動發展到農耕文明。這兩種文明對食物的需求不同,導致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不同,也就導致幾千年的衝突,在這種衝突中二者又是不斷的互相學習互相進步互相融合的過程,下文將從看看歷史長河中,全球有哪些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戰爭?

(本文忽略了一個文明,讀者可以想一想,在文章最後再補充說明。)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起源

早期的遊牧文明依靠捕獵野獸來生存,隨著人口增長只能依靠畜牧業來生存,但是草場隨著季節和使用需要不斷的移動,而且還是不能滿足遊牧文明日益增長的食物和其他商品的需求,就需要依靠掠奪其他群體的食物,人口和資源來補給。

農耕文明依靠土地來種植莊稼,用提供統治階層食物的方式來保護自身的安全。

農耕文明不依賴侵佔土地來生存,戰爭其實處於保護的需要。

遊牧文明必須通過佔有其他群體的食物和資源來保證自身的生存,而農耕文明擁有肥沃的土地和大量的人口,正好滿足遊牧文明的需求,所有戰爭不可避免。

對於遊牧文明來說,這是為生存之戰,特別是冬季和發生瘟疫的時候,就必須通過戰爭來補給和減少人口。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這是侵略之戰,情願舍財保命,甚至割讓土地,和親,封貴族等和平的方式委曲求全。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生存力上的差別

遊牧文明提高生存力的方式主要是依靠進攻力,農耕文明依靠的則是防禦力。

遊牧文明提高的是生存力,農耕文明提高的是生產力

這是與二者獲取食物的方式不同決定的。

一般來說遊牧文明因為食物獲取單一,限制了人口數量,為了生存只能提高攻擊力來掠奪農耕文明的食物,為了發展還需要掠奪農耕文明的食物,資源,人口,土地等。但是總的來說遊牧文明處於弱勢地位。

農耕文明食物充足,社會分工更多,有富餘的食物來供給那些智慧的人來提高原有的生產力。

生存力與生產力在農業文明時期大致勢均力敵,等到工業文明以後生產力的巨大進步才大大的超過了生存力。

這是因為生存力是有限制的,受限於生產力。遊牧文明的生存力是通過馬和弓箭來表現的,一旦交通工具超過了馬的速度,持久,成本,武器的攻擊力,速度,操作簡便化,成本超過了弓箭,遊牧文明的生存力就失去了優勢。

生產力與生存力的差別

生存力是指適應環境的能力,主要就是從外界環境中獲取生存所需的能量的能力。生存力包括攻擊力(獲取食物的能力),防禦力(防止食物被搶和保護自己的能力)。攻擊力包括攻擊,速度等能力,防禦包括自我保護,躲避,隱藏等能力。

生產力是生產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提高生產力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的獲取食物的數量,達到提高人口數量的目的,間接的提高了生存力。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生產關係上的差別

遊牧文明為了生存,必須節約食物,為此更多的是使用奴隸制度。農耕文明一般都是封建地主制度。

這是因為遊牧文明是以軍事階層佔據統治地位,而農耕文明是以地主階層佔據統治地位。

統治地位是以對群體生存貢獻最大的人群來決定的,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種統治邏輯都是一樣的。

軍事階層在遊牧文明中對群體的生存貢獻最大,包括狩獵獲取食物,保護族人免受外族的掠奪,攻擊外族獲取其他資源。

地主階層在農耕文明中對群體的生存貢獻最大,包括種植,養殖,開採,生產商品等,還可以作為士兵的來源。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戰爭

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就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有五個:古巴比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間)、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臘(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間)、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國(公元前2000年夏朝建立--至今)。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四大農耕文明古國

世界史上有過三個大的遊牧民族:一、閃米特系遊牧族,二、雅利安系遊牧族。三、蒙古系遊牧族。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三大的遊牧民族

一、閃米特系遊牧民族,他的起源地是阿拉伯沙漠地帶,主要民族是阿拉伯民族、猶太人、腓尼基人。他曾經建立的國家有古巴比倫王國、迦太基帝國、阿拉伯帝國。現在中東地區的人民基本都是他們的後代。

閃米特遊牧民族

閃米特遊牧民族(閃族,Shemu或Semu,也譯為“歇姆”、“塞姆”)

起源地: 阿拉伯沙漠。

包含民族: 阿拉伯人、猶太人、腓尼基人等等。

建立國家: 古巴比倫王國、迦太基帝國、阿拉伯帝國

目前居住地:中東地區。

閃米特人的歷史十分久遠,約公元前3000初,閃米特人的的一支:阿卡德人遷徙到兩河流域北部,他們在薩爾貢一世的帶領下征服了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建立阿卡德王國。閃米特(塞姆)是西方對從敘利亞到阿拉伯半島遊牧民族的稱呼,近現代指說閃含語系中的閃米特語族在北非、西亞各民族的統稱,閃米特人的稱呼是起源於西亞一神論興起時代,大約是公元前三世紀,與羅馬、希臘等多神教區別,也吸收了兩河蘇美爾文明中創世紀挪亞方舟的內容,把先知諾亞的長子塞姆作為祖先。但是就民族血緣性質看,從敘利亞到阿拉伯半島、北非地區,這裡的各民族都有從語言到習俗,以及血緣上的親近關係,所說的閃含語系和傳統,從遠古時代起就有共同點。

閃米特族地區最早建立過亞述、巴比倫、猶太、迦太基等國家。其中亞述人曾建立橫跨亞非的帝國,但是整個閃米特地區沒有真正統一,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沒有納入亞述。在以後的歷史中,閃米特族地區始終是多民族的分裂狀態,先後被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等非閃米特族的龐大帝國統治,但受閃米特族一神論思想的影響先後建立的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卻日益巨大,也為未來閃米特族的統一打下基礎。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閃米特族宗教文化

薩珊帝國攻入阿拉伯半島後,促進了這裡眾多遊牧部落對外聯繫,半島上的商業城市麥加、麥地那為核心的地區經濟、軍事力量增強。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統一了半島,他的繼承者們建立了阿拉伯帝國,這個帝國首次把閃米特族各地區和各民族統一起來,也真正首次實現閃米特人的統一,閃米特人的統一是民族、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

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不過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閃米特族擴張圖

二、雅利安系遊牧族,它的起源地是南俄羅斯草原,主要的民族是波斯人、希臘人、拉丁人、日耳曼人等,曾經建立的國家是波斯帝國、古希臘王國、古羅馬帝國。現在的歐美各國和伊朗、印度是他們的後代。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雅利安系遊牧族遷徙路線

雅利安系遊牧民族

起源地: 南俄羅斯大草原

包含民族: 波斯人、希臘人、拉丁人、日耳曼人等等

建立國家:波斯帝國、古希臘、古羅馬帝國。

目前居住地: 歐美各國、伊朗、印度。

大約6000年以前,在今天烏克蘭東部和俄羅斯南部的烏克蘭平原(或稱東歐平原)上,有兩條大河,伏爾加河和頓河;適宜的氣候,以及豐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勢,導致這裡成為了現代西方人的母親河;在這裡,生活著現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古印歐人,也稱雅利安人。

公元前4500-前4000年:早期印歐人,分佈在黑海和亞述海沿岸的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開始了馬的最初馴化。開始了古印歐人的第一次遷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印歐人遷徙到了小亞細亞半島,稱原始赫梯人(也稱哈梯人)。

公元前18世紀,古印歐人遷徙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古日耳曼文明開始形成。

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部落聯盟形成國家形式。成熟的戰車被髮明。赫梯人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

公元前1595年,赫梯王國滅古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公元前16世紀,邁錫尼人來到希臘半島,建立起邁錫尼文明。希臘進入荷馬時代。

公元前15世紀,古意大利人來到亞平寧半島,古意大利文明開始萌芽。

公元前14世紀中期,邁錫尼人征服克里特島的米諾斯人。希臘乙型線形文字誕生。

公元前13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最初經典《梨俱吠陀》出現,吠陀文明誕生。

公元前1299年,赫梯王國和古埃及王國之間爆發卡疊什戰役。

公元前1260年,邁錫尼人摧毀特洛伊古城。

公元前13世紀,凱爾特人開始在歐洲腹地廣泛遷徙,凱爾特古文明在中歐和西歐各地建立。

公元前13世紀末,邁錫尼人頻頻入侵赫梯,造成赫梯原臣服各國紛起反抗,赫梯趨於瓦解,公元前8世紀併入亞述版圖。

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文明被入侵的多利安人所摧毀,希臘進入黑暗時代。

公元前11世紀,雅利安人一支來到伊朗高原,古波斯文明開始形成。

公元前9世紀,亞平寧半島出現了古羅馬文明的先驅——伊特魯里亞文明。

三、蒙古系遊牧族,他們起源於蒙古高原,主要的民族有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韃靼人等,曾將建立的王國有匈奴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現在的東北亞和中亞基本都是他們的後代。

蒙古系遊牧民族

起源地:蒙古高原。

包含民族: 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等等。

建立國家:匈奴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

目前居住地: 東北亞、中亞地區。

(一)匈奴人的歷史。

1、蒙古系的人民是馬背上的民族,馬和鐵器給了他們推動文明發展的動力。當時他們的主要對手是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原地區的民族,這個民族主要是以農耕文明為主。

2、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始皇時代的統一,他們為了阻止日趨壯大的匈奴人的侵略和進攻,修建了萬里長城。到了漢代更是出現了一批因為抗擊匈奴人而成名的歷史名將。漢朝曾經一度幾近徹底消滅以匈奴族為主的遊牧民族。

3、被漢朝擊敗的以匈奴族為主的遊牧民族開始了西進的步伐,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當時他們的控制領域達到了東歐的頓河和第聶伯河附近。

4、匈奴人擊敗了偉大的西羅馬帝國,促使一個弱小的日耳曼成為了帝國。他們使基督教成為唯一繼承古代西方文明的火炬,成就了教皇格利高裡的偉業。

5、領導這一切的是一個偉大的領袖“阿提拉”,這個領袖將來自蒙古高原的人民和文明帶到了東北亞和中亞,使得西方人膽戰心驚,但是成就他的是擊敗他們的大漢民族,“漢破匈奴,影響世界”!

(二)突厥人的歷史。

1、突厥人是在今中國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構成了著名的突厥帝國。他們當時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廣物博的中原地區。但是時逢的對手是強盛的大唐盛世,以唐太宗李世民為首的歷代唐皇沒有讓突厥帝國佔到便宜。

2、中原侵略受阻後,突厥人的矛頭又指向了伊斯蘭世界,突厥人加上伊斯蘭以後使的他們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他們得到了一個為的的名字“蘇丹”。

3、在突厥好戰分子的領導下,伊斯蘭帝國的勢力西進則擴張到小亞細亞及至整個中東地區,使西方世界遭到第二次猛烈的衝擊,拜占庭文明搖搖欲墜。

4、在東進的突厥人的攻勢下,他們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了廣大的印度地區,因此印度半島被分裂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

5、在獲得相對穩定的土地佔領後,突厥人和後來的蒙古人經過融合建立了很多的王國,形成的現在很多國家的雛形。現在的匈牙利、保加利亞就是他們保留到現在的血緣存根。

(三)蒙古人。

1、雍正皇帝說過:“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2、提到蒙古人必須先說到一個偉大的君主“成吉思汗”!是他讓原本弱小的一個部落,發展壯大,得到了廣袤的大草原。他征服了遼、金、西夏還有偉大的中原地區。

3、一系列的軍事鬥爭使他們具備了令西方震撼的作戰能力,冶煉技術和火藥技術使弱小的蒙古人建立了強大的馬背帝國,隨之開始了征服世界的偉大曆程。

4、向西他們將帝國版圖推進到了多瑙河河畔,西方曾經強大的那些民族,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這些國家被他們統治了將近300年。

向南蒙古帝國的版圖擴張到了印度、印度尼西亞甚至到了爪哇那裡。

5、經過45年的艱苦戰鬥他們擊敗了中原的宋朝,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還有成就了很多名將,岳飛、韓世忠、孟珙、曹彬、狄青、李繼隆、劉錡、王堅...但是蒙古鐵蹄摧毀了這一切,開始的他們的統治。

6、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發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兩次從雲南出侵緬國(緬甸),從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島)。

7、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了最後一個漢民族的王朝,結束了元這個蒙古人的統治時代!但是蒙古人沒有自此消亡,至今還在繼續繁衍。

從以上歷史可以看出,四大文明古國也就是農耕文明中古印度由於雅利安入侵而衰敗最終被貴霜帝國所滅,古巴比倫被亞述所滅,公元前539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滅亡,古埃及公元前343年被波斯帝王滅亡,中國更是一度被蒙古和女真族所滅。雅利安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貴霜帝國也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遊牧部族,亞述帝國是世界史上第一個可以稱得起"軍事帝國"的國家,波斯帝國是伊朗高原的遊牧民族,四大文明古國直接或間接的都被雅利安人所滅。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四個文明古國中三個滅亡時間表

本質上來說,歐美都是遊牧文明為主,農耕文明為輔的文明,阿拉伯是遊牧文明為主,印度成為了農耕文明為主,遊牧文明為輔的文明,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屬於哪種文明可以從人民如何對待土地的態度上看出來。農耕文明依賴土地而生存,所以一般不願意離開土地。遊牧文明依賴逐水而居的生存,所以一般不會依賴固定的土地,哪裡能生存的更好就去哪裡。結果就是農耕文明將原本不適合生存土地改造成適合生存的土地,遊牧文明就來搶佔,這種文明的戰爭貫穿了整個農耕文明的歷史。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合

以上有三個遊牧民族的歷史,以中國周邊遊牧文明為例來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戰爭的結局。

匈奴部分

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族消滅,剩餘一部分南下到河套地區,成為羌胡,另一部分西逃往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羯,匈奴的一部分,公元4世紀滅絕。

東胡部分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

東胡部分

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建立北朝,其餘部分演化為吐谷渾和柔然;柔然建立汗國,後被突厥擊敗,主體向西遷移,在東歐形成阿瓦爾人,餘下的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建立遼國,其後被女真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建立西遼,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蒙古建立了遼闊的帝國,影響遍及歐亞大陸,其主體一直生存至今,即現代的蒙古族。

突厥部分

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曾歸柔然統領,後滅亡了柔然,建立了大帝國。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

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之後回鶻汗國與唐帝國關係良好。回鶻國內衰敗後,向四周遷移,曾在宋朝時於甘肅新疆一帶建立黃頭回紇部落以及高昌王國,後來分別歸降西夏和西遼,在與南疆的土著居民融合後,形成今天的維吾爾族。

從歷史可以看出,遊牧文明其實不能稱為真正的文明,大部分遊牧民族都沒有自己的文字來傳承前輩的智慧,因為他們的智慧來源於漁獵的實際活動,基本沒有對於宇宙的規律的思考,也就不需要文字來傳承,只有口口相傳的傳說,來記錄大自然的規律,草場的改變,天氣的改變。這也導致遊牧文明雖然可以佔有農耕文明的土地和人口,但是失去了遊牧的生存基礎,遊牧文明反而要適應農耕文明的依賴土地的生存方式,文化上也被當地的農耕文明所同化。即使是宗教也需要經過改造,將其區域性宗教改造為世界性宗教。

而在這種四處佔有農耕文明的土地活動中,也將不同的農耕文明的文化傳播到了全球,導致農耕文明的文化互相取長補短,互相融合。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遊牧文明比農耕文明的功勞更大。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終結

等到工業文明開始,遊牧文明比農耕文明優越的交通工具馬和武器弓箭,被汽車和槍超越,終究被淘汰出歷史的舞臺。不過農耕也終究被工廠所取代,地主階層的統治地位也被資產階層所取代,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真是歷史的諷刺,也是對人類的警示,一切的人類活動,都是為了生存,只有提高生產力,才能消除戰爭。在有限的能量,有限的資源,有限的生存空間邊界條件下,為了生存,難免會有矛盾,有戰爭,只有突破文明的邊界條件,才能真正的消除矛盾和戰爭。而突破文明的邊界條件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通過科學來提高生產力,獲取更多的能量,更多的資源,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在這個新的文明時期,再談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歷史仇恨已經沒有意義,都是為了生存,沒有對錯,全人類需要團結起來面對新的生存挑戰。

新的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未來

經過工業文明,資本文明,信息文明的發展,人類開始向外太空文明發展也是大勢所趨,一旦人類可以在外太空生存,人類又將分化成兩種生存形態,一是以太空飛船為生存空間的新的遊牧文明,二是以星球為生存空間的新的農耕文明。

如果光速不變原理不能推翻,人類交通和信息傳播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那麼新的飛船文明與行星文明對資源的爭奪又將成為未來人類的主要戰爭活動,也將促進各行星文明的文化和科學的融合與交流,直到人類能突破光速的限制才會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從系統學分析二者的歷史意義

群體系統三原則:

群體系統第一原則:必須保持群體系統和子系統的穩定和存在。

群體系統第二原則: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必須有利於群體的穩定和存在。

群體系統第三原則:子系統之間不得互相傷害,或者看到其他子系統受到傷害時盡力幫助。

群體是很多相同或相似的生物體為了生存組成的團體,人類群體一般是按氏族,部落(宗族),部落聯盟,國家(民族)的順序發展的。

人類群體自稱為文明,是一種比簡單的群體更復雜的分工合作的生存方式。主要的特點是具有自主的改造環境的能力(使用工具),繼承先輩的智慧的能力(使用文字),分工合作(不同的勞動階層)。而一般的群體只能被動的適應環境,只能被動的繼承先輩的DNA來適應環境。

群體生存的方式按獲取食物(能量)的不同分為領地式和遊動式,人類文明就分成了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

傳統的社會學家不認同遊牧文明,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農耕文明的立場來看,遊牧文明就是破壞者。他們研究人類社會主要就是研究的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研究很少。但是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二者缺一不可,反而是遊牧文明促進了農耕文明間的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達到了攻防兼備的文明形態。

從全人類文明系統的角度來看,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都是子系統,二者的戰爭是為了將農耕文明多餘的食物分配給遊牧文明來保持其穩定和生存,而融合就是為了補足對方的生存力上的不足之處,文化上的不足之處,成為攻防兼備的文明。有利於資源的分配,有利於所有人的生存。

其實閃米特系遊牧民族信仰的一神教,經過改造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兩種就說明了這個問題,而一神教也孕育了科學的種子,最終將人類文明推動到了工業文明階段。但是也要看到一神教的問題,不利於科學的傳播和人類統一,這需要全人類的智慧來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成為阻礙全球化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全人類區域戰爭和衝突的主要根源。

全球四大農耕文明中只有中國文明還保存了下來,導致中國文明相比其他國家攻擊性是最低的,防禦性又是最強的。這種特性有利也有弊,在和平時期發展會很快,但是一旦發生戰爭就會處於劣勢。中國文明上更熱愛和平,喜歡生存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自給自足就可以了,不喜歡擴張領土,不喜歡搶佔別人的資源,導致發展相對緩慢。不過有利的是這種文化導致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強,團結,服從集體。不知道在未來的外太空戰爭中中國是否還來依靠這種文化生存下來?有想法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你們覺得中國是選擇飛船文明還是行星文明呢

中國該發展飛船文明還是行星文明 單選

0

0%

飛船文明

0

0%

行星文明

文明的三性整體性,相容性,獨立性。前面本人發表過三性的分析,這裡就不再談了。文明的三性構成了文化的獨特性,一個文明能否長久的生存下來,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獨特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文明能自周朝開始都有明確的文字記載,3000多年基本沒有中斷過,被不知多少遊牧文明佔領過,但是最終都折服在中國文明的獨特性上,那麼中國文明發展到中華文明以後還有多少文明的獨特性保留了下來呢?簡單的說,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中國人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多選/ 中華文明有哪些獨特性?什麼樣的中國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 重情意輕知識和能力
  • 0票0%
  • 重文輕武,重理論輕實踐,重官輕民
  • 0票0%
  • 重集體利益,輕個人利益
  • 0票0%
  • 重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
  • 0票0%
  • 重思辨輕邏輯
  • 0票0%
  • 重房子等固定資產,輕虛擬資本
  • 0票0%
  • 重農輕商
  • 0票0%
  • 重內在輕外形
  • 0票0%
  • 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 0票0%
  • 敬鬼神而遠之,重現實輕信仰
  • 0票0%
  • 重精神財富,輕物資財富
  • 0票0%
  • 喜歡造反,追求公平,不重視血統
  • 0票0%

投票

補記:原始文明的漁獵活動分為了捕漁文明和遊牧文明,捕漁文明發展為淡水文明和海洋文明,但是因為淡水和食物限制,一直沒有發展壯大,只能依靠陸地文明生存,被鄙稱為河盜和海盜,而且都沒有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可以傳承的文化來,不能稱為文明。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有宋江建立的水泊梁山,汪直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徽國,林鳳建立的小呂宋國,陳祖義建立的渤林邦國。

歐洲10世紀時的海盜之國指的是丹麥,英國在大航海初期也被人稱為海盜之國,18世紀的北非地區也被稱作海盜之國,現在的海盜之國指的是索馬里。有名的有北歐海盜建立的冰島,維京海盜建立的丹麥和俄羅斯,

但是上岸的海盜再也不能使用原有的文化,也就失去了文明的傳承,全球也沒有能離開陸地完全依靠河與海來生存的民族,所以不能稱為真正的文明,不如稱為強盜文化或者海盜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