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中國”式爽文為何屢試不爽?

“迴歸中國”式爽文為何屢試不爽?

“鍵盤民族主義者”矇眼狂奔,卻把“黑鍋”甩給國家和國民。

近日,有公眾號發佈多篇“×××(國家或地區)為何渴望迴歸中國?”“這個×洲部落渴望迴歸中國”等文章,因涉及誇大誤導,甚至引發外事事件而被下架、封號。炮製這些文章的主體則指向了西安某企業。

實際上,這類“迴歸中國”的文章不算新發明,多年以來網上就有不同版本流傳。編造手法如出一轍,都是挑選歷史上與中國語言、文化、習俗相同或相近的國家和地區,模糊“迴歸”的概念來批量生產“爽文”。

充滿狹隘民族主義的噱頭總是在網絡徘徊,應該警惕。其危害不僅在於“假”,還在於它對“真”的傷害和扭曲。它塑造出對外部世界的刻板印象,製造不必要的撕裂和對立。每一次篡改哪怕很微小,都可能積累成巨大的、群體性的認知偏差。

民族主義的內涵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段大相徑庭。早期民族主義在歐洲出現,旨在強化王權,降低國家間對抗烈度。之後,民族主義又有了凝聚共同體意識、整合民族歷史記憶、擺脫殖民困境等多種功能。可以說,民族主義既是一種歷史進程,也是一種容易被濫用的概念集群;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甚至危險的一面;既強調趨同性,也強調排他性、對抗性。

尤其令人擔心的是,為什麼“迴歸中國”這類充滿狹隘情緒的文章總是在輿論場上不斷湧現?

有生產當然是因為有市場。實際上,不僅是“迴歸中國”流,網絡上時不時會有類似的“某國失控”“某國顫抖”式假信息,表面上看激情澎湃,實際上折射出的是褊狹的“鍵盤民族主義”。

德國學者在回顧近現代史中的德國時,認為當時德國的公共輿論充斥著“防衛型民族主義”,裹挾著民眾不斷作出錯誤判斷。一定程度上看,“鍵盤民族主義”或許也是這種情緒的體現。其中或許包含著對歷史過住的遺憾、對重啟歷史的期許,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放在現實世界裡,則成了逮誰扎誰的刺蝟。

特別是在當下,從全球範圍看,狹隘民族主義在一些地方已經不只是輕率的輿論表達,而且成為了政治行動。“迴歸中國”式的言論,強化的是排他性、對抗性,等於為這股潮流推波助瀾。這既代表不了多數民意,反而有損中國的整體形象,釀成外事風波也是早晚的事。

當然,抑制此種言論不代表抑制多元聲音。無論對內對外,民間聲音都是相互瞭解和溝通的重要渠道。正因為這個渠道重要,才不應被虛假、亢奮的狹隘民族主義信息堵塞。

做大國公民而不是大國寡民,發出理智的聲音而不是狹隘的聲音。“迴歸中國”之類的言論雖是少數,但也在提醒我們,建設健康、多元的輿論生態,也是關係到國家現代性的大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