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7個礦山生態修復方案熱點問題

劃重點:7個礦山生態修復方案熱點問題

一、生態恢復治理方案需要資質嗎?

需要資質。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頒發,包括:地質環境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治理設計及工程施工資質,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為設計資質,一般省、直轄市、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辦法乙級、丙級資質,國土資源部頒發甲級資質。

二、對於礦山生態修復,需要哪些資質呢?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勘察單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設計單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施工單位。

三、生態修復中,山區型煤礦廢棄地項目的生態修復內容有哪些?

修復和改善礦山廢棄地生態經濟系統的主要研究內容為五方面:受損農地再利用、廢棄礦井資源再開發、合理開發和保護未利用廢棄地、地質災害防治、生態景觀建設。

1、受損農地再利用

山區農業用地非常寶貴,受採煤影響損毀和破壞的農業用地重新利用有明顯的必要性。採煤後形成的塌陷坑和裂縫給山區梯田地和坡耕地的耕作操作帶來嚴重不便,存在漏水漏肥現象。對其的修復和改造主要是工程措施輔以生物措施和農耕措施,減少水土流失,保存土壤養分。受損農地的生態修復應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有條件的地區要實施耕作便道和蓄、引、排、灌等配套工程,堅持山上山下綜合治理,治好山上,保護山下;全程規劃,分佈實施。同時通過施肥改良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多施農家肥、有機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廢棄礦業資源再開發

煤礦關閉後留存的廢棄礦井、研石堆、機械設備和採礦典型跡地,是一類非常重要的廢棄資源。這些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具有極高的市場、歷史、社會、建築和科技、審美價值。因此對這類具有采礦工業歷史記錄作用的礦山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廢棄礦業資源開發利用主要內容包括:礦井水淨化作灌溉和景觀用水、殲石堆充填塌陷坑和礦業遺蹟旅遊資源開發等。

3、合理開發和保護未利用廢棄地

從土地生態學和生態景觀理論的角度分析,目前還未利用的礦山廢棄地土地資源並不是完全處於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保護土地資源不是簡單地等同於不開發土地資源,關鍵在於開發的形式是否有利於生態系統的穩定,有利於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主要措施包括對礦山廢棄地天然林地區的封山育林、荒地的植樹造林、部分適宜開發為農業、旅遊用途的荒地的適度開發。如結合優越自然、社會和文化資源的緩坡荒地開發具有特色或主題的生態旅遊。

4、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是煤礦廢棄地的生態修復的重要內容,主要是針對泥石流、滑坡等。多年採煤產出的研石堆積在溝谷內,極易誘發泥石流等。泥石流等防治工程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邊坡治理,植被再造等。工程措施是一種直接防禦泥石流發生的治理手段,採取排導溝、護坡和擋牆等相結合的治理方案可以穩定溝床和坡面物質,控制泥石流發生發展;生物措施是一種有助於減緩泥石流形成的治理手段,採用科學的方法植樹種草。植被覆蓋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保持水土,對維持自然生態平衡具有顯著的效果,從而對緩和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減輕危害,具有工程治理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時生態林建設,可以營造良好的山谷景觀,極大地改善生態環境。

5、生態景觀建設

生態修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生態景觀的重建。生態景觀重建是山區礦區廢棄地生態修復的重要內容之一,即生態景觀建設是生態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景觀建設著眼於長遠的自然景觀保護和生態平衡,引入生態觀,包括有關生態環境和景觀建設的一切措施和手段,是一個長期發展的、客觀的動態過程。礦區廢棄地生態景觀建設在保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追求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相統一的整體效益。

礦山廢棄地生態景觀建設有以下基本內容和措施:塌陷坑的充填平整、裂縫的修補、研石堆汙染治理及其整形和綠化、人文景觀的挖掘與修繕、陡荒坡地綠化、坡耕地進行平整、梯田水利建設等措施進行綜合整治。從而營造新型農村田園景觀,為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假日農業奠定基礎;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人民,利用休閒活動享受大自然的田野風光提供場所。

四、非煤礦山進行生態修復的依據有什麼?

參見:安委會辦公室關於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精神進一步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實施意見——安委辦〔2010〕17號。

五、環保修復可以做哪些工程?

環境修復工程以工程創面生態修復技術為核心,根據各類建設工程區域生態系統的特點,以改善局部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目標,對受損植被、土壤、水體的生態修復與功能重建的實用工程。

環保修復工程包括交通生態、礦山修復、土壤治理、水生態修復等領域,涵蓋綠色公路解決方案、生態鐵路解決方案、綠色礦山解決方案、生態水系解決方案、土壤修復解決方案等。

六、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是什麼?

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以下簡稱保證金),是指採礦權人按本辦法規定提取,按照“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款專用”的原則,由企業在財政部門指定的銀行專戶存儲的,用於其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的專項資金。

保證金是為了保證履行某種義務而繳納的一定數量的資金。如:在證券市場融資購買證券時,投資者所需繳納的自備款;投標建設工程的企業在投標活動中,隨投標文件一同交給招標人的一定形式、一定金額的投標責任擔保;為能確保購買到某一商品或某項服務時,預付給商家的押金或定金等。支付保證金的目的就是確保權益人得到自己的權益,同時促使相關義務方履行責任的保障。

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是為了保證採礦權人履行礦山環境治理恢復義務而繳納的資金。《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的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給他人生產、生活造成損失的,應當負責賠償,並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因此,礦山企業有責任對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進行治理恢復。

建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的實質就是為了貫徹“誰汙染、頂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環保原則,促進採礦權人在採礦過程中保護礦山環境,並確保在閉坑、停辦、關閉後受破壞的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治理恢復的一項特別的經濟手段和措施。

七、關於露天礦山的整改報告,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寫?

1、新建露天開採礦山的開採方案中,應明確包含該礦山環境的保護預案,重點是剝離土層存儲、非礦岩土的轉移、礦渣的堆放、尾礦的排放等。

2、正在開採的露天礦山,除對粉塵、噪聲加強控制外,既要對已出現的礦山環境問題提出治理方案,又要根據預測的環境問題提出預防措施。

3、有鬆散覆蓋層的礦山,應統籌安排剝離表層土的堆放、存儲、復墾再利用。如表層土中富集有適於本地生長的植物種子、腐植土等,不宜與廢棄礦渣混合堆放,應獨立存儲。

4、採礦廢棄的礦渣、圍巖雜石等固體廢棄物,應在採礦前制定最佳的存放方案,並應注意對可利用的有益成份進行合理利用。

5、露天採礦選礦中產生的尾礦渣、泥應制定合理的排放、存儲方案。

6、編制露天開採礦山綜合治理方案應突出以下內容:

a.採礦場及梯級開拓的穩定邊坡的保護和邊坡再造;

b.防治由採礦誘發的地質災害,消除礦區的潛在地質災害體;

c.消除露天採礦中普遍存在的粉塵、噪聲汙染;

d.露天採礦的土地復墾和採區的植被重建。

關於礦區植被重建:

邊坡覆綠:露天開採礦山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出現坡面岩石裸露、地面碎石間含土量少、水分難以保持、太陽輻射強烈導致高溫、乾旱或水澇等極端環境條件。植被複綠必須有與相宜的立地條件,即需創造和解決土壤條件、營養條件、物理條件和植物物種條件等。同時,要恢復植被,首先需瞭解植物生長和與其密切相關的因素之間的關係。按礦區不同類型治理設計的要求,結合邊坡物理治理工程的手段可對礦山進行以下一種或同時進行數種類型相結合的生態治理。

(1)CBS植被混凝土技術噴漿型(陡峭的岩石邊坡綠化新技術)

在大坡度巖面架立體塑料網或平面鐵絲、塑料網、錨固,再用壓力噴混機逐層噴塗混有土壤、肥料、有機質、疏鬆材料、保水劑、粘合劑等混合料加水成漿,噴射到巖面上網架內,待下層固化後再噴灌及至要求的厚度,再在上層噴播含草籽的混合料。

(2)營造臺階型

對礦山相對較高撫度大、坡面致密穩定,對放緩邊坡復土種植不易和投入較大的,可以營造臺階式,臺階一般要求為10m以下、不高於20m,寬1—2m,臺階上構造種植槽,槽高60cm以上,離槽底5cm設排水溝,槽中回填種植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