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雄跌落神坛还能卖唱,普通人有什么技能经得住岁月的变迁呢?

周传雄跌落神坛还能卖唱,普通人有什么技能经得住岁月的变迁呢?

最近经常看到关于周传雄四处走穴商演的新闻,从当年的情歌教父沦落到事业低谷,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可能早已经受不住世俗的鄙夷,从而陷入悲观沉沦。但小刚没有,他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依然热爱着自己的歌唱事业,尽管现在的舞台不同,但也唱的很满足。

从小听着周传雄的歌声长大,「哈萨雅琪」、「黄昏」、以及后来的「寂寞沙洲冷」、「弱水三千」等,依旧百听不厌,周传雄不仅能唱还能写歌谱曲,陈慧琳演唱的「记事本」、 那英的「出卖」、 周华健的「有没有一首歌能让你想起我」都是出自周传雄之手。。

周传雄离开唱片公司还可以四处卖唱,作为普通大众,当我们洗尽繁华,是否也一样有一技傍身,可以经得住岁月的变迁呢?

昔日的辉煌或许只是一种假象

一同学毕业于某985高校,研究生学历,毕业后经人介绍直接进入了一家非常有名的欧美企业,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前几年也如愿当上了部门领导,薪水也不断的上涨。市区有住房,郊区有别墅,两辆越野车轮换着开,时不时的出去旅游一次,每次都幸福的在朋友圈晒,在我们眼里已然是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公司业务缩减,整条产品线被砍,部门就地解散。无奈拿了赔偿,离开了奋斗十几年的单位。

不着急找工作,先是去各大著名旅游景点游玩,台北、巴厘岛、新加坡、北海道……玩了大半年,钱也花的差不多了,终于开始回归现实,疯狂的投简历,找猎头,几个月过去了,竟然没有合适的。

同学不服气,以自己的人脉,不信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曾经很欣赏自己的某公司王总,以前拼了命的要挖走这位同学,现如今一个电话过去,却说岗位无空缺,以后再说吧;

曾经答应只要过来,就把华北大区业务总监给他的杨董,现如今连电话都不接。

当我们背靠大树,有资源可利用时,别人百般殷勤;一旦失去,全世界立刻翻脸。

这不是我们能力变差了,而是平台变小了。以前的神通广大,呼风唤雨,现如今只能泪眼婆娑,无处话凄凉。

作家杨绛曾说:「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只有身处卑微,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

曾劝他降低点要求,但是即便一降再降,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下同学着急了,开始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有些人错把平台能力看成个人能力,突然有一天失去了平台,自己跌落的一无是处。

同学这几年在外企虽然风光无限,但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加之年龄越来越大,求职高不成低不就,处处受挫。

在外企待的时间长了,工作早已模式化,思维也渐渐僵化。最初的那几年感觉什么都很新鲜,等熟悉了之后,往往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几乎没什么创新。只要按部就班,就不会出什么差错。

企业制度的高度流程化、规范化,带来的是快节奏、高效率,但对个人的提升却很有限。员工只是里面的一颗螺丝钉,只要做好自己那一点点事情,整个公司就会不断的往前推进。公司不会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前景。

当我们成功的达到一个目标后,往往给人一个错觉,成功是个人的功劳。其实不是,这里没有英雄,是公司流程的结果,是集体的力量,换做另外一个人代替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幻觉,出差坐着飞机,住着豪华酒店,拿着不习惯的刀和叉,吃着带血的牛排,摇晃着不知哪年的拉菲,假装尊贵……以为这就是自己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离开了公司,才清醒的认识到,还是用筷子夹着土豆丝、一罐哈啤就着花生米,来的更为实在,心里也更踏实。

乔家大院的孙茂才被赶出乔家后又想投奔对手钱家,钱家拒绝了孙茂才,只留给他一句话:「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不要把平台当本事」。

今天的我们可能过的很潇洒,不错的单位、不断晋升的职位和不断上涨的薪水、父母还年轻,没什么负担、孩子也还小,不用考虑学区;

再过几年,年龄大了,职业上升困难,父母开始生病,孩子负担加重,还需要买学区房,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都可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不小的冲击。父母的一场大病可能会毁了一个家庭,单位的突然裁员让我们猝不及防。

曾经辉煌一时的诺基亚,面对新兴的安卓系统,不得不裁撤自己的塞班团队,而那些整日在塞班下搞开发的码农们,出去后竟然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听说最近思科裁员,虽然赔偿丰厚,但是由于整个部门的产品淘汰,这些人将来出去怕是很难找到相关的工作。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需要清醒的认识自己,如果明天职位被收回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如果第二天公司要我们拿钱走人,我们是否能坦然面对?难道像唐山收费站大姐一样纠缠不清、赖着不走吗?

平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脱离平台的能力

我们需要具备时刻脱离平台的能力,一种经得住岁月的变迁、脱离平台后依然能养活自己的能力。

不可否认平台的价值很大,好的平台意味着更好的起步、更好的资源、更好的历练、更宽广的视野,好的平台会给人带来指数级的提升。

如果周传雄不是因为一场大病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唱片公司,现在也不至于流落街头,四处走穴。如果曹云金继续留在德云社,他的发展也不一定比现在差。

但是平台虽好,我们不可能依托一个平台一辈子。

顺利处能够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逆境时才不会惊慌失措、一地乱麻。

现在不等于将来,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美好生活去假定未来也会如此。得意时不忘规划未来,失意时才会坦然面对,时刻培养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

投资人蔡文胜曾经说过:「在职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只有离开平台后所能剩下的,才是我们的真本事」。

作为普通上班族,如何培养脱离平台后沉淀下来的那种能力呢?

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时常考虑平台的运作机制,学习系统给出的方法论,不断的提升总结,最终转变为自身能力。

刘润在他的「5分钟商学院」中提到,所有的方法论,想要变成自己的能力都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系统能力不是个人能力,个人要发展要提高,靠的是不断的练习,才能从0到1,再到N。

以下几点可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 打造自己的个人IP,提高专业能力,在细分的领域内尽可能做到最好,不要小看任何领域,那些做的好的都是坚持数十年付出的人。对于程序猿,一定要思考本单位的工作是否具有普适性,最好能依托一个行业,一个产品,而不是一个点、一个很小的点。
  • 拓展自己专业外的爱好和技能,多线发展。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这些专业之外的东西有可能就突然成就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写作的工程师刘慈欣,写着写着成了一代科幻作家。
  • 做事有全局观,学会深度思考,有时候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会豁然开朗。虽然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我们将永远只是那颗螺丝钉,我们的格局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当时代变化时能够快速的调转船头,抓住机遇;如果时代不需要的技术就不要纠缠下去,不要像「庄子·列御寇」中的那位朱先生一样,花了三年时间,花光了所有积蓄,学习屠龙之术,到头来却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龙,最后落得一身本领无处施展。
  • 认清哪些是平台的能力哪些是个人能力,当个人能力得不到最好的发挥的时候,能够果断的脱离平台,寻求更好的发展。张泉灵在央视工作将近18年,最后还是果断的离开了,她说「我要跳出去的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自己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这才有了后来的「紫牛基金」。

写在最后

也许大家看到这些会觉得有些焦虑,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时代飞速发展,行业重新洗牌,长久不衰的企业不多;更何况企业不是福利院,老板也不是慈善家,自己不努力,终有被淘汰的一天。

今天企业给我们的,希望我们脱离企业这个平台后一样能够得到,无论何时何地,保持脱离平台的能力,这才是应对焦虑的最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