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程序員,你失去了什麼?

程序員關愛協會


1.過度消耗青春,貌似我們好像沒做啥事兒“過度消耗”了青春吧?加班?汲取知識?還是為了理想和自己的愛好不懈奮鬥?如果是以上,貌似現在有理想有志向有點想法的年輕人都在“消耗青春”。當然,這裡承認技術類同學的工作量的確是飽和的,也存在加班情況。就論壓力大,哪行業壓力不大?論加班,的確存在某段時間工作強度異常大(比如:季節性活動、新功能上線、公司層面的大項目等)的情況,但是過去了就回歸正常了啊。也的確存在部分公司工作強度一直很大的情況,但是工作是固定的,人是可移動的啊,咱換家工作強度稍小點的,也是可以的不是?

2.宅、內向、交際圈小。這的確是外界對於程序員的普遍看法。注意,普遍看法。就我部門而言,程序員樂觀,喜歡自嘲同時很搞笑,部門同學間關係也不錯。說到宅,貌似你們沒有看見喜歡旅行的程序員。同時,宅與喜歡出去玩,都是個人愛好,這個無可厚非。部門喜歡玩的,“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的奉行者真的不少。同時喜歡讀書,熱愛小動物的也不在少數。

至於內向和交際圈,部分人只關注了“大齡程序員”的現狀,忽略了普適性規則。就像部分人只關注了“剩女”的剩,忽略了人家照樣活得精彩。其實大部分程序員,早在你們還沒關注到人家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人生贏家了,有家有業,很多90後程序員甚至都二胎了好嗎~可能也是因為程序員越發的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現在很多曾經的同學都在問我如何追程序員,甚至一把年紀的同學都把目光轉向了剛畢業的程序員小弟弟…… 所以,交際圈,是可以隨著自己的變化而變化的。

3.30歲。不知道為啥現在形成了大眾焦慮,雖然也不否認35歲左右是個分水嶺。但並不像那些製造焦慮人所說的如此殘酷。個人更傾向於說35歲是職業生涯發展的新階段。原因是,它會篩選出同齡人裡面更優秀的人,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和前景。也會篩選出相對發展平庸的人,讓他們安心現狀,安心基層。畢竟,金字塔原理告訴我們,不是所有人都能是塔尖,必定有篩選機制。也見過部分同學就是喜歡追求安逸,不評價別人的人生,也不教別人做人。所以啊,30、35是自然的過程,誰都會經歷。那麼請順應自然,為所當為就好。

沒想到打了這麼多字。總結一下:

1.每個行業都有優秀者,而優秀=高薪=好發展

2.宅、交際圈小是個人情況,大部分程序員有這個特質,但重要的這類的特性分人分人分人

3.30、35的焦慮,不僅是程序員有這個困擾,這是普遍存在的現實。所以,請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東本之星


作為一個軟件開發的妹子,看到這個題目忽然一愣,作為程序員我失去了什麼,我之前似乎從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但我仔細思考過之後,還是覺得雖有失去,但是出於我個人的原因,跟程序員沒什麼關係。就算程序員中有一些常見的職業病,也不是這個行業獨有的。

1.工作辛苦引起的脫髮、頸椎病等

脫髮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梗了,除此之外,頸椎病等辦公室一族常見的問題在程序員當中也屢見不鮮。但是根據2019年10月24日脈脈發佈的《程序員真相大調研2019》,71%的程序員根本不脫髮。

就我周圍見到的程序員,感覺頭髮都很濃密,當然也有個別脫髮的。

但在其他的職場環境裡,也偶有看到脫髮的,然而人們並不會與之職業聯繫起來。

2.社交圈子

我身邊的程序員們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宅,很多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圈子,有愛好旅遊的,有喜歡參加跑團的,有參加讀書俱樂部的,也有參加健身打卡群的。感覺很多人工作之外的生活都很精彩。

公司裡新來的小哥哥小姐姐,也都基本早早地解決了個人婚姻大事。

當然,我所說的這些不能代表全部,供參考。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程序媛兒小莫


第一,高薪就是行業對你所有的機會成本進行了買單。錢多事少離家近,永遠只是幻想。能夠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已經是非常好的職業了。

第二, 關於過度消耗青春換取金錢 ,可以自己問自己兩個問題,一,青春不換錢你準備換什麼?二,做其他職業,等青春消耗了,你就真的滿足了嗎?會不會又說,青春都做了些沒有的東西,到了30連錢也沒有。人的快樂不是來自幸福,而是來自滿足,自己想好自己要啥,再來決定怎麼消耗青春,這樣至少你是快樂的。

第三, 通常內向,交際圈小的可怕 。這個在有些時候是對程序員的誤解,你可以選擇獨處,也可以選擇群居,這都是個人的選擇,不代表群體。很多人喜歡給行業帶標籤,但是很多標籤其實是錯誤的。比如醫生都會養生,其實在中國,醫生累死的不少。

第四, 30多歲,就是一個程序員的轉折點,要麼走向輝煌,要麼重新換行 。這個也是誤解,30歲以後繼續做程序員的,可能輝煌也可能是因為幹不了別的了;換行的,可能是幹不了程序員了,也可能迎來新輝煌,所有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決定的,與行業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