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中,北越空軍僅裝備有米格-17和米格-21戰鬥機,其作戰能力僅僅是用於河內等重點城市的防空作戰,無法與實力雄厚的美國空軍及海軍爭奪制空權。隨著越戰臨近結束,美軍戰機在越南的天空呈現收縮的態勢,南越空軍逐漸成為北越空軍的主要對手。美軍壓力的減輕,讓以往主要是防禦態勢的北越空軍逐漸開始大膽起來,

越南戰爭中,北越空軍僅裝備有米格-17和米格-21戰鬥機,其作戰能力僅僅是用於河內等重點城市的防空作戰,無法與實力雄厚的美國空軍及海軍爭奪制空權。隨著越戰臨近結束,美軍戰機在越南的天空呈現收縮的態勢,南越空軍逐漸成為北越空軍的主要對手。美軍壓力的減輕,讓以往主要是防禦態勢的北越空軍逐漸開始大膽起來,他們開始嘗試打擊南越空軍的機場等目標。


1975年4月28日,五架塗刷著南越空軍徽標的美製A-37B“蜻蜓”攻擊機突然飛抵南越首都西貢的新山一機場上空。機場航管人員還以為這幾架戰機是剛剛執行完任務返航的自己人,沒有過多的關注。誰知這些戰機突然扔下了6枚Mk81型250磅炸彈,一口氣“幹掉了”20多架停放在地面的南越空軍戰機。回過味來的南越空軍緊急起飛F-5戰鬥機進行攔截,卻沒有能夠追上“蜻蜓”的蹤跡。
原來這幾架A-37B是北越人民軍在佔領峴港繳獲的南越空軍裝備。執行這次轟炸任務的是北越空軍923“決勝”中隊的飛行員。可北越飛行員怎麼會駕駛美製戰機呢?還在陌生空域長途飛行攻擊南越首都機場?這就要從五機編隊中的長機飛行員阮成忠說起了。
阮成忠原名丁漢鍾,生於1947年10月9日,是越南檳知省檳知人。他的父親丁萬道和母親阮廷定在二戰期間都是抗日組織成員,從事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革命活動。1957年,丁漢鍾10歲時突然被媽媽帶離出生地檳知市,前往越南南方,並改名阮成忠。幼年的他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列入越南共產黨的一個精心策劃的秘密培養計劃。1963年,還是一個初中生的阮成忠在廣播裡知道了自己的父親丁萬道在遊擊作戰中被南越軍隊打死的消息。
高中畢業後的阮成忠進入西貢科學大學攻讀,之後一共獲得數學、物理和化學專業的三個學士學位。1968年,經上級決定,阮成忠加入南越空軍,成為一名飛行學員。1969年,經過南越地下抵抗組織第八軍分區的批准,他正式加入越南工黨(也就是後來的越南共產黨)。

經過一年在芽莊基地的學習,阮成忠順利畢業。之後被南越空軍派往美國接受進一步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阮成忠顯露“學霸”本色,成為同期40名學員中的第二名。赴美留學期間,阮成忠也通過信件與黨組織保持著聯繫。
培訓結束後,1972年,阮成忠返回南越,在邊和基地擔任一名F-5戰鬥轟炸機飛行員。
1975年,越南南方的越共組織一個據點被南越當局破獲,一個知道阮成忠身份的交通員被捕後叛變。為了保護阮成忠,黨組織決定讓他立刻駕機起義,投奔北方。同時還指示他在起義過程中,駕機轟炸西貢獨立宮。4月8日,阮成忠藉著執行正常作戰任務的機會,利用起飛時的無線電靜默時間,以機械故障為由騙過帶隊長機。駕機非臨獨立宮上空扔下4枚炸彈,然後又用機炮掃射地面目標。
炸射完畢。阮成忠駕駛F-5戰鬥機飛到北越軍隊控制下的潘切機場。F-5戰鬥機的降落需要3000米跑道,而潘切機場只有1000米的跑道。阮成忠在之前一面通知北越方面對跑道進行清理和修整,儘量延長跑道長度。一面在日常訓練中演練如何在1000米的距離上成功降落。
最後降落是成功的,但不完美,F-5戰鬥機有損傷。為此,阮成忠還受到了北越軍方的處分,軍銜從上尉降級到中尉。但戰事不等人,此時越南的統一戰爭進程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阮成忠被馬上派往峴港。在那裡,他被指派為飛行教官,教授其他北越空軍飛行員在一週的時間內掌握如何操縱美製A-37B“蜻蜓”攻擊機。

之後的事,前面已經提到,阮成忠憑藉對空域的熟悉,帶領四名戰友成功駕機突襲西貢新山一機場。這次突襲,除了炸掉20多架南越空軍戰機,還獲得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美軍評估新山一機場已經不安全,無法用來撤僑,於是安排直升機在西貢市內的美國大使館撤離人員。我們在新聞照片上看到UH-1直升機懸停大使館樓頂撤離人員的畫面,也要拜阮成忠的突襲行動才能得以實現。
越南戰爭結束後,阮成忠被任命為越南空軍專門負責飛行訓練的指揮官,經他的領導,組建了多個戰鬥航空單位。然而越南戰爭最後那幾天,南越空軍戰機飛逃至周邊鄰國的事件引發越南軍隊高層的擔憂。阮成忠和一批投誠過來的南越空軍飛行員被停飛,派往一些“清閒”的崗位任職。這種不公正的待遇一直到1980年才得到扭轉。之後,阮成忠被派往蘇聯,學習駕駛安-26運輸機。1994年1月,阮成忠那段秘密歲月的經歷由多個見證者作證,終於大白天下,越南政府正式授予其“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的稱號,這也是越南的最高榮譽稱號。
後來,阮成忠繼續在越南民航部門工作,曾經擔任越南航空公司副總經理,具備波音777客機的機長資質,35年的航空從業經歷,總飛行小時達2.2萬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