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孩子时,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反省

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我们如何做

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打骂孩子时,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反省

尽量控制不打孩子


没有一位家长在打自己孩子的时候是不心疼,那么不打孩子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打骂孩子时,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反省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我们家长没必要一定要通过打孩子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有可能起到更加不好的效果。并且孩子自己受到应该受到的惩罚,这样就会加深他的印象。


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

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打骂孩子时,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反省

无声胜有声


顾名思义,无言自威,也就是让自己不要在有情绪时,去教育孩子,而是用冷静的态度,让孩子自觉去反思问题。

大多数时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是非,有最基本的判断,他们之所以会反复犯错,只不过是年龄让他们达不到良好的自控,好奇心趋使他们尝试各种新事物,导致错误事件的发生。所以说,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既可以给父母一些整理自己的情绪时间,也能静心观察孩子的态度和反应,从而更好的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

打骂孩子时,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反省

偶尔并适当地体罚是可以的


该不该"打"孩子,不能简单的从"打"本身定论,而是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爱,无条件,但有原则!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说:"当你放下棍棒的时候就是放弃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们要适当的去体罚我们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