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陽谷:積極參與非法電鍍汙染環境問題社會治理

  檢察組合拳瞄準農村“小電鍍”

  山東陽穀:積極參與非法電鍍汙染環境問題社會治理

  未經環保部門許可,不法分子私設電鍍作坊,為節省成本、謀取利益,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山東省陽穀縣檢察院在辦理個案時,發現當地電鍍行業汙染環境這一社會問題,綜合運用刑事打擊、民事公益訴訟、檢察建議等手段,推動社會治理,成效明顯。近日,該院被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山東省檢察院、山東省公安廳評為2019年度全省生態環境聯勤聯動執法工作表現突出集體。

  一個非法電鍍作坊花幾千元就可以投產

  陽穀縣地處山東、河南兩省交界,人員複雜且流動性大,半數非法電鍍窩點系外地市人員租賃陽穀廠房、耕地、大棚違規設立。作坊周邊的百姓深受廢水廢氣和土地汙染困擾。據統計,陽穀縣檢察院近兩年辦理此類汙染環境案件共17件36人,其中包含追訴案件4件10人,涉及13個非法電鍍作坊窩點。

  記者曾經探訪過位於陽穀縣孟堤口村的一家非法電鍍廠。一開門,一陣濃烈的化學品味道撲面而來,隨處可見散落在地的金屬原材料,電鍍廢液未經處理直接經一個人工水渠排放至村裡的河道中。經鑑定,該電鍍作坊排出廢水中鋅含量為545mg/L,超過國家標準的十倍以上。該電鍍作坊的主人高某某已被陽穀縣法院以汙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罰金2萬元。

  “電鍍生產中排放的廢水種類多、水質複雜,含有多種重金屬。如果不經過處理直接進行排放,會汙染水和土壤,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陽穀縣檢察院檢察長牛廷彪介紹,在該院辦理的諸多案件中,嫌疑人將廢水排進村內河道、村內下水道,而村內河道直接通向河流,下水道也是汙水處理廠經過簡單處置便排放至河流,對水體環境甚至健康造成威脅。

  高額利潤使很多人鋌而走險。“通過分析我院辦理的這17起非法電鍍作坊汙染環境案件,我們發現,因為設備安裝容易,電鍍工藝簡單,犯罪分子受利益驅使,導致此類案件屢禁不止。”牛廷彪告訴記者。

  電鍍行業中投入最大的是汙水處理系統,大概佔整個投入的75%。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正規電鍍企業的利潤率可以保持在13%左右,且市場波動很小。而非法電鍍作坊,不上汙水處理設備,不辦理任何手續,利潤率可以達到30%以上。此外,非法電鍍作坊對啟動資金的需要很小,有塊場地,有一套簡單的電解設備,修一個電解槽,再花一千元左右買點原料,全部投資下來幾千元就可以投產了。

  檢察官馬曉冬參與辦理過多起電鍍作坊汙染環境的案件。馬曉冬向記者介紹了他辦理的一個案件:“被告人閆某在接受訊問時交代,他聽說電鍍的項目能掙大錢,於是開車去河北某地考察了一下,覺得這個生意還行,之後又打車去了一次,這一趟買回來一套設備(兩個槽箱、兩個滾筒、一個電鍍箱和一個逆轉器),一共花了不到6000元,買回來以後放在租賃的場地上,安裝程序很簡單,自己就能完成,然後就開始調試設備鍍鋅盈利了。也正是技術含量低,行為人受利益驅使,導致案件頻發。”

  馬曉冬介紹,一些農民法治意識淡薄、加之周邊就業機會較少,於是選擇到電鍍作坊打工,意外之下成了汙染環境的“幫兇”。檢察院在對這類人提出量刑建議時,與作坊老闆、技術師傅這種起主要作用的行為人有所區別。一般情況下,按照檢察院以往的量刑規則,作坊老闆、技術師傅、其他合夥人建議量刑基本都是有期徒刑六個月以上,而一些僱傭工人大多被判處拘役,罰金刑也有所區分。

  八成案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2017年7月1日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全面推開,陽穀縣檢察院在重拳出擊懲治汙染環境這類犯罪的同時,積極提起公益訴訟,要求行為人對造成的後果進行賠償,比如處置受汙染的土壤、恢復原狀或者繳納修復費用。

  2018年8月14日,該院提起了聊城市首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承擔生態環境的修復費用及鑑定費32萬元,獲得法院支持。

  截至目前,對於行為人在被提起公訴之前,沒有自行處置汙染物的情形,檢察院對80%的案件委託鑑定機構作出了評估,並提起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獲得法院支持,約有60%的行為人能夠在法院判決之前,依據檢察院的公益訴訟意見書,承擔修復費用,在量刑時酌定從輕處罰。

  執法司法良性互補,壓縮非法電鍍作坊的生存空間

  陽穀縣檢察院建立了環境涉罪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對於汙染環境案件,實現提前介入的全覆蓋,受理後,在一個月內即提起公訴。在保護環境方面,向環保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書,並多次與法院、公安、林業、國土、環保等部門召開聯席會,會籤《關於加強環境執法監督促進依法保護環境的意見》文件,實現環保信息共享,形成行政執法與司法保障互補的良性態勢。

  對於案件中發現的社會治理問題,檢察院主動向環保部門、基層鄉鎮街道發出檢察建議書,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微博、微信等媒體開展環境汙染類型法治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同時,推動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扶持民營企業、工商戶合法經營,壓縮非法電鍍作坊的生存空間。

  據悉,近半年的時間,陽穀縣域無新增電鍍汙染案件發生。

  打早打小,根治“小電鍍”

  □全國人大代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印萍

  電鍍作坊汙染環境案在基層農村是比較常見的。除了陽穀以外,山東濟南章丘、臨沂蘭山等地也有類似案件發生。

  對於“小電鍍”涉及的環境汙染問題,一定要打早打小,因為這類現象一旦形成氣候,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水流進江河、地下水和土壤,會對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態系統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陽穀縣,這些電鍍作坊尚未做大即被查處,並移交司法機關,避免了汙染的進一步擴大。而且陽穀縣檢察院並未單純就案辦案,而是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發出檢察建議等方式,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尤其是檢察院的公益訴訟工作,既追究了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又追究了其民事責任,加重了犯罪成本,對汙染環境犯罪起到警示作用,保護了生態環境,維護了社會公共利益,值得推崇。據我瞭解,其他各地檢察院為了保護環境,也有很成功的做法。

  在廣大農村,正是因為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比較薄弱,導致這種非法電鍍作坊直接排放廢水,檢察院能夠聯合其他部門,打擊、防範、宣傳並重,讓那些不法分子斷掉通過汙染環境獲利的念頭。加快實現多部門有效銜接的環境保護工作體系,對於以後環保機制長效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另外,對於電鍍項目,可以加大科研力度,降低廢水防治設備的成本。非法電鍍廠家存在的問題,就是由於這項處置成本太高,他們為了謀取更大利益,才將廢水不經防治直接排放。解決了這個問題,便可大大降低這類犯罪的發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