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漢江下游以河道蜿蜒曲折著稱

入江前在武漢城區的最後幾十公里亦然

古田橋至知音橋之間

漢江流向由西南-東北陡然轉為西北-東南

拐了一個接近90°的彎

從空中俯瞰

河道猶如拉開的弓弦

漢陽岸的大堤則似伸入江水中的半島

這裡

武漢的第七座漢江公路大橋正在建設中

▼▼▼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正在建設的江漢七橋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正在建設的江漢七橋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江漢七橋效果圖


大橋建設者們剛剛經歷過一場“特別的戰鬥”。現在一切歸於有序,但每個人的必備用具在安全帽之外又增加了一個——口罩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江漢七橋施工現場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技術員幫工人戴好口罩和安全帽。


江漢七橋一端連著礄口區,一端連著漢陽區。大橋在城區內施工,場地有限,像“螺螄殼裡做道場”,因而項目部的人數壓縮到了最為精簡的數量。

新冠疫情蔓延之前,百餘名工人已全數回了老家。至1月22日(武漢封城前一日),施工管理和技術人員也全部放假,工地停工,僅留6名管理人員值守。

2月1日,得知大批防疫物資在武漢國博轉運庫堆積,項目經理黃富偉召集了幾位家在武漢的同事一起去當了一線志願者。2月14日,項目部接到命令,就近幫助新華醫院改造病房。

2月18日,漢口北方艙醫院的建設彙集了中鐵大橋局的許多建設者,江漢七橋項目部在漢的10多位員工投入戰鬥,包括經理黃富偉、總工劉生奇。黨工委書記馬連威因為年紀偏大,請戰書遭駁回,就主動到工地填補了值守的空缺。

武漢的疫情趨於平穩後,黃富偉、劉生奇、馬連威開始考慮復工的問題:復工後的防疫物資要準備充足;邊防疫邊施工的管理方案要制定詳細;復工申請何時遞交要根據疫情的發展來確定;人員如何安全返漢……

3月14日,在漢人員全部返回工地,做復工前的準備。項目部開始給人在外地但能堅持每天在群裡健康打卡的工人發“紅包”,打一次卡可領20元獎勵。

返漢通道開啟後,外地員工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開始陸續申請返回工地。工程師張倩就是其中一位。

張倩是年前回到襄陽老家的,原本想著正月初十休完春節假就返漢,誰知疫情改變了他的計劃。從新聞上看到自己的單位參與到多個方艙醫院的建設,張倩既自豪又著急,自豪於自己是中鐵大橋局的一員,著急於自己不能投身抗疫一線,於是他主動參加了村裡的志願者隊伍,每天上街值勤。

3月19日,張倩與朋友拼車返漢,回到“闊別”2個月的工地。他發現,半數以上的同事都到達項目部了。第二天,項目部74名管理、技術人員全部到崗。

3月23日,江漢七橋復工。158位工人自貴州、四川和湖北各地趕回工地。

而在這一天之前,項目部聯同上級公司的管理和技術團隊,針對工期問題已商討了4次,最終重新排定了施工計劃。

按原計劃,江漢七橋今年面臨的第一個重要施工節點是8月14日的主拱合龍

工期還要不要保證?

疫情耽誤的2個月時間如何消化?

這是個管理問題,也是個技術問題,應該還不僅僅只是管理和技術問題。

根據重新排定的工期,江漢七橋將於2020年8月31日主拱合龍。因此,3月23日這一天,江漢七橋復工即開始大幹。

4月4日,項目部全體人員通過核酸檢測,均為健康狀態。

4月13日,項目部召開“發揚戰疫精神,實現主拱合龍”勞動競賽動員大會,提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自己跟自己比賽,把疫情耽誤的工期奪回來。

4月24日,復工“滿月”,項目部已完成產值2655萬元,受疫情影響的產值已追回大半。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工人需測溫無恙後才能進場作業。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測量員對杆件安裝定位測量。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工人在打磨橋面焊縫。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工人在裝卸腳手架立杆。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工人們正在鋼箱體內進行U肋高栓施擰作業。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疫情期間,一窩喜鵲在塔吊上安了家。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4月8日,武漢“解封”當天,江漢七橋工地春意蔓延。

江漢七橋復工“滿月”



轉載自橋樑建設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