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航母編隊的戰鬥力比單航母強在哪?


航空母艦是重要的海空作戰平臺,自二戰之後正式取代戰列艦,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一艘航母要想發揮戰鬥力,不僅需要依靠其搭載的高性能艦載機,還要依靠其他配套的艦艇組成航母戰鬥群,執行各種不同的任務。一個航母戰鬥群可以控制方圓1000公里左右範圍內的海空區域,具備很強的作戰能力和威懾能力,而如果是雙航母戰鬥群的話,其整體作戰能力可以達到單航母戰鬥群的數倍。

(航空母艦是當之無愧的海上巨無霸)

目前世界上可以組成雙航母戰鬥群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家。相比於單航母戰鬥群,雙航母戰鬥群在作戰能力和威懾力上都有顯著的優勢,而且作戰方式更為靈活。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雙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數量和配套作戰艦艇數量更多。以美軍的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為例,依據任務的不同,一個完整的航母戰鬥群通常包括1艘尼米茲級航母,1-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2-3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1-2艘攻擊級核潛艇,以及1-3艘補給艦組成。而雙航母戰鬥群則是由2艘航母,3-4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4-6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2-4艘攻擊核潛艇組成。再加上每艘航母上可攜帶70架左右的艦載機,兩艘航母可以攜帶140架左右的艦載機。單就數量上看,這樣一個強大的雙航母編隊甚至已經超過了大多數國家的海空軍了。

(一個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戰鬥群就超過了很多國家的海空軍力量)

其次,航母上搭載的預警機和戰鬥機部隊可以探測並控制600-800公里範圍內空域,並可以承擔對地對海的打擊任務。但單航母並不能長期保持艦載機的高效率出動,畢竟飛機要加油換彈,飛行員也不能24小時連續飛行呀。而雙航母戰鬥群由於艦載機數量的增加,可以保證艦載機部隊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靈活週轉,在執行作戰任務時可以保證較長時間的高頻次出動。同時,由於艦載機數量的增加,在執行任務時,可針對不同任務增加相應任務的艦載機數量,相應的作戰能力也就會大幅度提升。如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可以多編入對地攻擊的艦載機數量,以提升打擊能力。

(航空母艦戰鬥力的核心就是其搭載的艦載機)

此外,航母作為海上巨無霸,每天的物質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在航母進行補給時,如果是單航母戰鬥群,這可能會出現一個窗口期,此時航母的戰力比較虛弱。而雙航母戰鬥群則可以交替掩護,一艘航母因為補給等情況戰力虛弱時,另一艘航母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降低一些特殊窗口期對戰鬥力的影響。

(航母在補給物資時往往非常脆弱)

正因如此,雙航母戰鬥群相比於單航母戰鬥群的戰力更強,在作戰時的靈活度和適應性也更好。通常情況下,單航母戰鬥群多用於執行威懾和低烈度的作戰任務,更多的還是以威懾為主。而雙航母戰鬥群主要是執行針對中高威脅地區進行作戰任務和戰略威懾,主要是進行作戰的。如1986年美軍對利比亞的黃金峽谷行動中,就派出了珊瑚海號和美國號兩艘航母執行打擊任務。而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雙航母則成了標配。近年來美軍對伊朗等國的威懾行動,則多派出的是單航母進行威懾。由此可見,雙航母戰鬥群憑藉更強的作戰能力和威懾能力,是執行中高烈度作戰任務和高風險戰略威懾行動的重要平臺。

(雙航母戰鬥群可以應對中等規模的局部戰爭)


戰情解碼


通俗點講,就是一道1+1>2的數學題,雙航母打擊群相對單航母打擊群綜合作戰能力提升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倍戰力增長關係,而是一個不確切的幾何倍數增長關係;這就要看對於雙航母打擊群的作戰應用水平如何了,使用得當戰力翻的就不是一倍這麼簡單,使用不得當戰力提升的空間也就相對比較小一些。總而言之,雙航母打擊群的綜合作戰能力要比單航母強,這是一個基本邏輯。

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雙航母打擊群,在編制上主要體現在航母的數量增加了,打擊群可用的艦載機數量更多了,單次出動戰機的架次更多了,自然打擊的目標數量也就更多了,作戰的靈活性也更突出了,整體戰力的提升基本上遵循的就是這麼一個關係。其實除了多了一艘航母之外,整個打擊群編隊的護航艦艇的數量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或者說相應幾何倍數的增加,因此提升艦載機的數量是一切的核心所在。

作一個簡單的數字對比,以國產山東艦為例,其單艦一次可攜帶36架殲-15戰鬥機以及10架左右的各類艦載直升機。由於採用滑躍起飛方式,其在制空作戰模式下,艦艏兩個短起飛點交替放飛的話,能夠在15分鐘以內將至少6架殲-15艦載機放飛,也就是說整個航母在執行這一次制空任務時,戰機升空集結的時間至少在15分鐘以內。

但是,當我們是一個雙航母戰鬥群的時候,同樣是起飛六架殲-15艦載機進行對空攔截任務,放飛的整個時間至少能縮短一半以上,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因為我們同時擁有了4條放飛通道,在同一時間內就能完成兩架艦載機升空作業。如此對比之下,雙航母打擊群放飛艦載機的效率優勢就直接突顯出來了。

艦載機的放飛效率問題,同樣適合於後續的其他一系列的任務,山東艦一般在遂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的時候需要用左舷中段的重載起飛點起飛,全艦也就只有一個重載起飛點,兩條艦的放飛效率自然要比一條艦高出一倍。或者還可以使用短起飛點讓戰機掛載彈藥起飛,換取的代價就是機內油載量大幅降低;鑑於我們已經有了夥伴加油機,因此可以一艘艦短起飛點重載彈藥放飛,到了空中,另一艘同步升空夥伴加油機進行空中加油的方式進行,如此以來就可以有效彌補因滑躍起飛方式限制艦載機無法重載起飛的問題。

另外,還可以讓重載起飛點起飛的戰機可以掛載更多的彈藥,飛得更遠,只要夥伴加油機使用得當,想要實現上述的作戰效率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單純的一艘航母很難同時兼顧艦載機和夥伴加油機兩種機型的同步使用。

滑躍起飛方式的航母尚且如此,採用彈射起飛的航母那就更不用說了,其艦載機的起飛和放飛效率至少能夠提升一倍,尤其是在對地、對海打擊任務模式顯得尤為突出。然而,我們也都知道,衡量一艘航母作戰能力的核心指標是,單位時間內航母能夠回收多少架艦載機,這也體現的是航母打擊群艦載機放飛、回收效率。

所以說,雙航母打擊群戰力提升的核心是艦載機的數量、出動回收效率成倍提升,始終是圍繞艦載機是航母打擊群戰力源頭的核心展開的。

至於護航艦艇編隊的變化不會太大,為什麼這麼講,因為航母護航艦艇的數量多少取決於海軍作戰背景下面臨的威脅有多大,美軍核動力航母打擊群護航編隊由1-2艘攻擊型核潛艇、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4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和一艘高速補給艦組成,主要擔負整個打擊群的預警指揮、防空反導、對海打擊、搜潛攻潛以及部分對陸打擊任務,其中對海打擊和對陸攻擊任務更側重於艦載機。

因此護航艦隊的核心任務還是在防空反導和搜潛攻潛任務中,以防空反導為例,美軍航母打擊群受到蘇聯時期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提出的“導彈飽和打擊”理論影響,其整個護航編隊的圍繞“抗飽和打擊”展開,對空攔截目標總數量可以達到96個,這就意味著,一個航母打擊群面臨的威脅是這麼大,雙航母打擊群或者多艘航母組成的超級航母亦是如此,這個背景變化不大.

因此雙航母打擊群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艦載機的作戰能力更強、作戰使用的靈活性更突出,其綜合戰鬥力也就相應的得到提升,至於提升的幅度有多大,就要看使用國對航母的作戰應用水平如何了,比如美國人和印度人相比,兩者的作戰應用差距一目瞭然,便是這個道理。


鷹鴿分析


像法國印度俄羅斯這種只有一艘航空母艦的海軍,它的航母僅僅是國家門面,實際效果非常糟糕。

裝航母戰鬥群就可以比較從容的保證,隨時隨地都有一艘航母可以投入實際使用。

美國的超級航母各服役週期為18個月,其中6個月進行檢修任務6個月進行訓練任務,6個月執行戰鬥執勤任務。

也就是說如果只有一艘航母的話,當航母進入維修期的時候,艦載航空兵聯隊就只能回到陸地上進行進行修整與訓練。

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海軍艦載機事故率飆升的原因。



法國情況要好一點,但是戴高樂航母進入維修階段的時候 法國海軍的戰略投射任務就會被交給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戴高樂的艦載機聯隊登上美國航母進行維持性訓練。

所以雙航母相比於單航母是真正的質的提升,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數量的增加。

除此以外,雙航母戰鬥群的靈活性更高。

兩艘航母可以各自組建戰鬥群,可以覆蓋更多的海域,可以承擔更大方向上的戰略任務。

當需要增強航空母艦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時,可以將兩艘航母編入同一個特混艦隊。

當兩艘航母在同一個特混艦隊時,兩艘6萬噸的航空母艦相比一艘10萬噸的航空母艦,短時間之內推動效率更強 第1波次的艦載機數量更多。

當航母自身遭遇攻擊時,將雞蛋分散放置,總好過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也就是說當一艘航母喪失戰鬥力,甚至沉默時,另一艘航母能夠正常收放艦載機。

如果兩艘航母軍作為訓練艦,那麼海軍的作戰實力增長速度會更快,能夠壓縮其他航母的訓練時間,提升航母在航率,從而提升主戰航母的使用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