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为他缺乏历练?非也,只因方孝孺这样评价他

朱元璋在生前曾和皇太孙朱允炆有过一次谈话,他问朱允炆登基后如何治理天下以及处理朝廷和藩王之间的关系。而朱允炆经过思索给出了令朱元璋很满意的答案,但是朱元璋却还是不放心,于是精心挑选了三个大臣在日后辅助朱允炆。这三个人就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为他缺乏历练?非也,只因方孝孺这样评价他

年轻时的方孝孺

此三人都是饱学之士,在洪武时期就有很大的名声,朱元璋本人也认为他们将来能成为朝廷的砥柱,但是朱元璋在当皇帝时却不重用这三个人。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对朱允炆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为你留下了三个人才,他们将来能帮助你开创盛世,但是现在还不到任用他们的时候,还需要在磨练磨练他们。”齐泰、黄子澄先不说,至于朱元璋不用方孝孺的真实原因是这样的吗?

要知道朱元璋给方孝孺未来的定位是“佐命大臣”,要想让方孝孺和朱允炆在未来能配合好,就应该早早的把方孝孺放在朱允炆身边。即使不任命方孝孺为六部官员,但给个东宫官职也是可以的,而朱元璋却任命方孝孺为汉中教授,这只是个从事教育工作的官职。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为他缺乏历练?非也,只因方孝孺这样评价他

方孝孺任职汉中教授

其实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方孝孺曾经评价过朱元璋做的某一件事,因为一句评语惹得朱元璋不高兴,但是也因为这句评价让朱元璋了解了方孝孺的才能和品行,所以就没杀掉他,而是以下发历练为由把方孝孺打发到了汉中。那朱元璋到底做了什么事,以及方孝孺是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呢?

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室和地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统治者需要借助地主阶级来压制农民,防止农民聚集起来反抗统治集团;而地主也需要借助官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剥削”农民,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朱元璋本人疑心很大,他在利用和依靠地主的同时,也想着要防止他们势力坐大,以免威胁到朱家的统治。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为他缺乏历练?非也,只因方孝孺这样评价他

封建王朝和地主的关系

所以朱元璋就效仿了昔日汉高祖刘邦把中原富豪迁居到关中来抑制豪强的做法。在洪武初期,朱元璋下令迁徙江南地区的富豪以及其从属的佃户于凤阳,总数达到140,000户;又于洪武二十四年,从中原各地再迁地主5300户到南京;后在洪武三十年再次迁了地主14300户到南京。

朱元璋曾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迁徙富户地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些地主长期在家乡本土盘踞,从而使造成他们势力过大,所以就通过把他们迁离祖籍的方式来抑制他们发展。而凤阳和南京,一个是中都一个是京城,都是明朝统治力量较为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很好的监视这些地主。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为他缺乏历练?非也,只因方孝孺这样评价他

中都凤阳还比较落后

但是朱元璋的这一做法引起了那些被迫离开祖籍地主的不满,比如迁徙到凤阳的地主就编了一句顺口溜:

家住泸州并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句顺口溜中的“荒”就是荒无人烟的意思,因为那些被迫迁居的地主思念自己家乡繁华的生活,以及惦念家族中逝世的先辈,常常装扮成乞丐跑回故居给祖坟烧香扫墓,同时也好好体验回忆一下从前的美好生活。所以就造成了凤阳地区常常“十室九空”的现象。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为他缺乏历练?非也,只因方孝孺这样评价他

地主出逃造成凤阳人迹荒凉

但是这些地主因为自己擅自离开朝廷分配的居住地,而受到朱元璋的严惩,他们一旦被政府发现,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就只有杀头了。而这也是凤阳“荒无人烟”的原因之一,所以方孝孺得知这一现象后,就这样评价朱元璋:

太祖高皇帝以神武雄断治海内,疾兼并之俗,在位三十年间,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

前半句是拍朱元璋马屁的话,不必在意,而后半句则是关键。方孝孺认为朱元璋强迫地主迁居的做法,使得许多富民因为违反了明朝律法的规定,而惨遭灭门之祸。这既是揭露朱元璋此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对朱元璋此举的批评。而此话传到朱元璋耳中后,朱元璋自然是很生气,如果按照他以前的脾气,方孝孺早就人头不保了。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为他缺乏历练?非也,只因方孝孺这样评价他

中年时的方孝孺

不过朱元璋转眼间也想明白了,他知道自己这一朝需要用重典治理天下,当自己完成任务后,大明的继任者就可以以仁道来治国,而方孝孺就是一个可堪大用的仁义之臣。这样的人在自己一朝显然是不能用的,但是他却能辅佐子孙后代成就一番帝业,为大明带来盛世之象。

但是这种随意批评统治者的行为,是为朱元璋所不满的,他认为为臣子者自当忠厚老实,不然将来就是一个“权臣”。所以就把方孝孺派到汉中做一个小官,以此来磨炼他的心性,这样将来才能为朱允炆所用。

朱元璋不用方孝孺是因为他缺乏历练?非也,只因方孝孺这样评价他

登基后的朱允炆

后来方孝孺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一番好意”,经过多年历练成为了能委以重任的大臣,但是也因为长期没在朱允炆身边共事,所以得不到朱允炆的十分信任。这在“靖难”时就有体现,朱允炆在面对方孝孺和黄子澄两人不同的建议时,选择听从长期在身边的黄子澄的提议,而不采纳方孝孺的妙计。所以到最后痛失帝位,被迫逃亡他乡。

参考史料:《明太祖实录》、《明史》、《逊志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