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徐州《快哉此風賦》和“鷁鳥退宋”的典故

蘇東坡徐州《快哉此風賦》和“鷁鳥退宋”的典故

快哉亭,位於徐州市快哉亭公園內。

《同治徐州府志》記載:“快哉亭在城東南,舊志宋熙寧末李邦直持節徐州,即唐薛能陽春亭故址構建。郡守蘇軾名曰快哉,後名奎樓,俗名拐角樓。”

宋寧熙十年(1077年),蘇軾調任徐州知州後,常約賓朋來此避暑。李邦直請他命名。蘇軾快哉此風賦:“賢者之樂,快哉此風。雖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來,既偃小人之德;颯然而至,豈獨大王之雄?如夫鷁退宋都之上,雲飛泗水之湄,寥寥南郊,怒號千萬,颯颯東海,鼓舞與四維。因此隅晉人一映之小,笑玉川兩腋之卑。野馬相歡,搏羽毛於汗漫,應龍所行,作麟角以參差。”。從此把陽春亭易名為快哉亭。

蘇軾“快哉此風”的典故似出於《楚辭》先秦宋玉的《風賦》

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徐州市文物局《江蘇文化遺產解讀工程》在快哉亭的解釋是:取孟子“千里快哉風

一點浩然氣”之意。但是實際上孟子有“善養吾浩然之氣”,又有“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而把浩然之氣和快哉之風聯繫起來的始建於蘇軾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無論是宋玉的《風賦》的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還是蘇東坡的快哉此風賦的寥寥南郊,怒號千萬,當時的風都是比較大的。同時使人感到愉快的。

蘇東坡在形容風力之大,還有“如夫鷁退宋都之上”,

鷁退宋都的典故取自《春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

《左傳》:“十六年春,隕石於宋五,隕星也。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杜預注:“鷁,水鳥,高飛遇風而退。”

在宋國都城,有六隻高飛的鷁鳥因為風大,被風吹回,退過城市。可見風力之大,持續時間之長。

蘇東坡是使用典故的高手,他進士考試的作文題《刑賞忠厚之至論》臆造了皋陶的典故,唬過了主考官歐陽修。在這裡使用鷁退宋都的典故,除了加強文章的主題快哉此風以外,還有強調徐州地點的功能,據說悼公時候,徐州曾經是宋國的都城,鷁退宋都和下文“泗水之湄”都是指徐州。黃河在北宋末年才奪泗,在蘇東坡時代,徐州就是“泗水之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