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T-62主戰坦克

發生在1969年3月的珍寶島事件,有著不少令軍迷品頭論足的典故。其中,我軍成功繳獲蘇軍T-62坦克,可算得上現代中國武器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是,關於這輛T-62坦克的傳統說法卻存在著一些歷史誤區,最典型的就是“T-62裝甲非常厚重”,讓多數人產生了一種錯覺。事實上,真相恰恰是相反的。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在珍寶島被擊傷的T-62

珍寶島:我軍火箭筒打不穿T-62坦克裝甲

關於珍寶島之戰,特別是繳獲T-62坦克的歷史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就是擊傷這輛坦克“太難了”。

在3月15日的戰鬥中,蘇軍投入多輛T-62坦克參加戰鬥,中國邊防戰士使用的火箭筒、無坐力炮等武器多次擊中蘇軍坦克,但均未對這些坦克造成致命傷。最後,一輛冒進的T-62在冰凍的江面軋上了反坦克地雷,才在戰場上陷入癱瘓。隨後,我軍邊防部隊和蘇軍鬥智鬥勇,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最終將沉沒在江底的T-62坦克拖上岸,成為了寶貴的戰利品。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珍寶島我軍使用的56式火箭筒

按照傳統的說法,我軍當時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包括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56式85毫米加農炮和56式火箭筒等等,都不能有效擊穿T-62的正面裝甲,極大刺激了中國坦克和反坦克技術的大發展。此後,中國重點進行打坦克的訓練,軍工部門組織了大規模的反坦克武器會戰,包括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無後坐力炮等一系列反坦克裝備先後投產。

在這樣的文字描述下,很多人對T-62坦克產生了一種印象,那就是“裝甲非常厚重”,至少比中國自己的坦克厚得多。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軍博展出的T-62坦克

T-62的裝甲真的很厚嗎?與59式等坦克的對比

T-62坦克的裝甲是否厚重,用數據對比一下,就能清晰知曉。對比的坦克,包括T-62坦克、T-54A/59式坦克、T-55坦克和美國M-48A1坦克。

對比這幾種坦克的裝甲防護數據,我們就能發現一個真相——T-62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其實和T-54/55、59式相差無幾,僅炮塔正面厚了14毫米(214毫米對200毫米),側面裝甲甚至還薄弱了一點(153毫米對160毫米)。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事實上,T-54/55系列坦克的裝甲設計在1950年代時是非常超前的。T-54坦克以36噸中型坦克的車重,就達到了二戰“虎王”重型坦克的前部防護能力(68噸,炮塔前部為180-200毫米)。

其中,作為59式原型的T-54A坦克,發展自T-54/1951年型。這種T-54/1951年型坦克與早期的1946年型、1949年型相比,炮塔外形變化很大,首次採用了半蛋式鑄造炮塔設計,防彈性能相當優秀。包括後來的T-55和T-62,實際上都是T-54/1951年型的升級型號,外形都非常接近,裝甲方面僅有少數地方進行了調整。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T-55與T-62

以T-62坦克為例,鑄造炮塔進行修正設計,以使炮塔防彈角度更加合理,但總體上仍和T-54/55屬於同一量級的防護水準。雖然T-62前部裝甲適當加厚,後期型(1972年後)更是增加到了242毫米,但珍寶島戰鬥爆發時的1969年,T-62坦克最厚處的裝甲仍是214毫米,和59式的200毫米並沒有懸殊的差距。

所以說,中國當時的59式坦克與T-62坦克,在裝甲防護上並沒有本質區別。雙方都是類似的鑄造炮塔設計,裝甲厚度相差無幾,而且都是均質鋼裝甲,T-62也沒有引入複合裝甲概念。59式坦克雖然在裝甲鋼質量上不如蘇聯,但改用國產稀土鋼後,防護能力也能達到接近水平。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59式坦克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T-54的裝甲水平在1950年代是非常驚豔的,但在1969年時,T-54/55和T-62的裝甲卻已經沒什麼亮點了。當時,更先進的T-64坦克已經問世,複合裝甲也已經開始用於實戰。

那麼在珍寶島戰鬥中,已經變得平平無奇的T-62坦克為何會給人造成“裝甲非常厚重”的錯覺呢?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T-62坦克

珍寶島真正教訓:我軍反坦克武器還是二戰後期水平

事實上,珍寶島戰鬥暴露的最大問題在於,我軍當時的反坦克武器已經整體落後於時代。形象一點講,中國陸軍的所有反坦克裝備,基本還處於二戰後期水平,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先進水平相差太遠。

以反坦克火箭筒為例,我軍主要裝備的56式40毫米火箭筒,仿製自蘇聯第一代反坦克火箭RPG-2,水平和二戰德國的“鐵拳”相差不大,破甲威力只有100毫米/65度(垂直破甲能力200毫米),射程只有100-150米。這種破甲性能,只有在非常近的距離內,以非常精準的入射角擊中T-62側面,才能勉強擊毀對方。如果用56式火箭筒正面迎擊T-62,則完全沒有勝算。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56式火箭筒

85毫米加農炮和75毫米無坐力炮同樣如此,穿甲或破甲性能只有二戰後期的中等水平,對付T-54/55這樣的戰後第一代坦克,都已經遠遠不夠了。

換句話說,我軍當時的反坦克武器,不僅打不動T-62,甚至連自己的59式坦克也打不動!可能更糟糕的是,連59式坦克自己的穿甲彈威力也是不夠的。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59式坦克

56式加農炮的85毫米穿甲彈,當時大概在1000米距離上穿甲能力為107毫米。而59式坦克仿製的100毫米BR-412穿甲彈(早期型),10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則為169毫米,在100米距離上才能勉強擊穿59式坦克自己的200毫米正面裝甲。相比之下,T-54/55坦克配備的改進型BR-412D型穿甲彈,在1000米距離上可擊穿207毫米裝甲,後期改進型威力更大。

還有當時蘇軍已裝備的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威力已經達到300毫米,改進型更是超過500毫米。這一切都說明,並不是T-62坦克性能很強,而是世界先進水平很強,二戰後期的武器在當時完全不夠看了。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換裝69式火箭筒的中國步兵

所以說,珍寶島戰鬥的真正意義,是給當時中國軍隊以嚴重的警示。在這種危機感面前,中國軍工不得不努力彌補這些差距,儘管真實技術差距可能比珍寶島所暴露出的更大。因為中國軍工當時追趕的技術水準,還只是50、60年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對於T-64等最新型坦克尚不瞭解。

儘管如此,中國軍工在努力發展的過程中還是收穫巨大,73式100毫米反坦克炮、69式反坦克火箭、105毫米無坐力炮以及一大批新裝備研製成功,大大提升了我軍的陸軍裝備水平,在1980年前後達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世界水平。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相差無幾

59式坦克炮塔接受穿甲彈測試

再說句題外話,我國當時新研製的69式主戰坦克,其實並非仿製自T-62,在各項指標上更接近T-55坦克。T-55雖然比T-62差一代,但裝甲防護和火控設備等並不落後,僅僅是火炮口徑比較小,但改進穿甲彈後的威力一點也不差。所以說,借鑑T-55的一些設計,在當時比直接仿製T-62更符合實際。(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