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不能成為“數字鴻溝”

□閱盡

最近,老人遭遇“數字煩惱”的熱議接二連三,幾成社會“痛點”。九旬老人被子女抱著做人臉識別;八秩老太冒雨繳醫保卻被告知不收現金;賣菜老人亮收款二維碼,戶主卻是子女或孫子的……廣泛應用的數字技術彷彿成了部分老人的“數字鴻溝”。

為此,國辦前日發佈了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文件長達7000字,其中幾個核心問題引人關注,一是要求推動傳統服務的兜底保障,滿足老年人生活之需;二是讓老年人普遍享受到智能化服務,數字化不能拋下老年人;三是建長效機制,提升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的水平和便捷性。

應該說,該實施方案來得非常及時,直擊社會熱點和痛點。當前,數字化智能化勢如潮湧,融入社會各業和日常生活。但大潮之下,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首先是技術的不成熟不完善,未充分兼顧包容文化程度低和不會使用智能工具者。其次是某些服務部門缺乏服務意識,只圖自己方便,導致部分老年人等在數字技術面前被邊緣化。

顯然,要填平“數字鴻溝”,既要有技術上的進步和提高,也需制度和機制的完善。技術上要不斷降低使用者的進入門檻,便利各種層次者的使用需求。同時,在數字化轉型過渡時期,必須做好線上線下兩種服務的無縫對接,靠人性化的制度確保人人都可搭上智能化的快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