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球王馬拉多納就此隕落了。
人類歷史上,只有他和貝利兩個人,能負得起球王之名。
但貝利的時代太過於遙遠,近乎於足球的“上古時代”,缺乏足夠的對抗和戰術,甚至沒有完善的技術統計,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而這些年的C羅梅西,在俱樂部表現雖然絕對閃耀,但在最大的舞臺世界盃上卻一直乏善可陳。
沒有捧起大力神杯,就是頂級球星生涯的最大遺憾。
而馬拉多納,他生於電視轉播崛起的年代,生於足球戰術體系突飛猛進的時代,生於真正的職業化時代。
86年他創下連過6人精彩場面,榮膺世界盃歷史最佳進球,最終捧起大力神杯,意氣風發,成為無數人心中最美妙的畫面。
更傳奇的是,不久前和英國的戰爭中阿根廷一敗塗地,但在世界盃上,馬拉多納帶隊2:1淘汰英格蘭,成為整個阿根廷的民族英雄。
94年他意外告別,給足壇寫下一個戛然而止的省略號。驚歎了無數人的同時,留下的遺憾與傳奇,也令後人念念難忘。
馬拉多納的一生是如此輝煌,卻也是如此糟糕。
從1982年開始,22歲的他就開始吸食毒品。一直到他退役,毒品和違禁藥品就是他職業生涯最大的敵人。
91年吸毒被停賽15個月。
94年世界盃在淘汰賽打響時,查出他藥檢陽性,最終被國際足聯處以15個月的停賽,也徹底離開了歐洲的綠茵場。
退役之後的馬拉多納,徹底走上了一條墮落的不歸路。
除了幾次不成功的執教經歷之外,有關於這個世界球王的就都是負面新聞了,吸毒、酗酒、家暴、破產,還有健康問題。
長期的毒品和酒精徹底毀掉了他的身體,這個曾經在綠茵場上身體素質無比勁爆的超級小子,成為了疾病纏身的中年肥胖大叔。
嚴重的心臟病和高血壓並沒有讓他戒掉酒精,切除了90%的胃後卻依然在暴飲暴食。
我們當然無比哀痛這個超級天才的離開,可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不是上帝收回了這隻“上帝之手”,是他自己選擇了去見上帝。
這個在天才在離開足球場之後,就是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負面典型。
或許,他就是拉美國家窮孩子的一個縮影,只不過,他有著在綠茵場上的超強天賦。
馬拉多納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的一個貧民窟裡,父親在化工廠工作的微薄工資要養活8個孩子,母親只能領著他四個姐姐去打零工。
阿根廷的貧民窟
3歲那年,馬拉多納開始踢球。
10歲的時候,進入當地俱樂部的少年隊,14歲的時候,進入成人隊開始踢阿根廷國內聯賽。沒有任何資料顯示,馬拉多納有受過完整的教育經歷。
但人們對少年天才總是寬容的,何況是一個體育天才。他不需要受什麼教育,在競技體育的王冠下拿到耀眼的成績,這才是所有人的期望。
窮人的孩子想要走出貧民窟逆天改命,搞體育就是唯一的出路。
巴西貧民窟裡赤腳踢足球的青少年
在對財富的強烈渴望面前,在電光石火的競技場之上,教育看起來確實是無足輕重的。
一個人改變命運的機會有很多,才華、時機、貴人相助。但只有一個辦法能守住這些成果,那就是自律。
而良好的基礎教育,就是普通人通往自律的唯一途徑。
尤其對於家庭窮困的底層少年來說。
抵禦誘惑、長期規劃、自控節制,這些天生需要與人性中“惡”的一面做對抗的自律,絕不可能憑空養成的。在一個他們心智成長成熟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教會他們如何做到自律。
可惜,阿根廷並不具備這個教育環境。
2016年的阿根廷一項國內調查報告顯示,70.2%的初中畢業生畢業成績為不及格。而且教育貧富差距巨大,富裕家庭的學生在畢業時的優秀率,超過來自窮人家庭的學生的一倍。
在這些窮人家庭中,或許還會有下一個和馬拉多納一樣的天才,他可能混到一張畢業證,也可能選擇直接肄業去踢球。
他可能在球場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可能在退役後敗光家產墮於毒品中。
那些貧民窟的天才們,如果沒有超人的天賦,那他們和街頭上拿著AK47的販毒集團的小馬仔有什麼區別呢?
是誰殺死了馬拉多納?
是馬拉多納自己的不自律,也是他整個人生中教育經歷的缺乏。
這或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論述:
為什麼窮人更要接受教育?因為,如果沒有基礎的教育教會你自律,就算上天給了你富起來的機會,但你仍然沒把握守住他。
底層黑人球員組成的NBA聯盟中,超過6成的人在退役五年後都瀕臨破產。
無數人的“答案”艾弗森,生涯賺了1.5億美元,但卻嗜賭成性瀕臨破產;
收入1.1億美元的沃克,長期養著70多個隨行人員,前呼後擁坐吃山空;
喬丹的好幫手,曝光度極高的羅德曼,和不同的女人生了27個孩子,年近60還要去朝鮮走穴撈金。
何其唏噓!
那些伴隨著毒品暴力犯罪成長起來的球員們,從窮到富,又從富返窮,是真的“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阿根廷貧民窟少年的足球夢
這是最最荒誕的黑色幽默。
曾經缺失的教育,在輝煌時不以為意,但卻要用後半生為代價償還。
再往深裡說一步:為什麼中國近幾十年來,大家明顯的感到社會治安越來越好。
可以到校園裡去看一下。
在四五線城市和小縣城裡,二三十年前的一些學生們什麼樣?
當年曾經和同學們一起好勇鬥狠的學生們如今已為人父母,他們怎麼看今天的校園?
“現在的學生們確實比我們當時乖了不少”,這就是我們基礎教育的成績。
而我們真的是用整個國家去踐行了“再窮不能窮教育”。
剛建國的時候,百廢待興的我們開始搞掃盲;80年代,一窮二白的我們從牙縫裡省錢搞九年義務教育。
50年代的掃盲運動
在一個底子薄弱的國家來說,絕不能讓教育慢吞吞的停滯,或者是像其他國家一樣市場化的野蠻生長,國家機器必須強力介入,對整個教育事業展開脫胎換骨的大改革。
現在再回看。
我們不僅培育出了全世界最多的產業工人,更是將整個社會結構的人口素質完成了重塑。
很多人最大的收益,其實都不是早就被遺忘的知識,而是在學校裡養成的、終身收益的習慣和一些價值觀念。
這段話,老蔣還想再重複一遍:
一個人改變命運的機會有很多,才華、時機、貴人相助。但只有一個辦法能守住這些成果,那就是自律。
而良好的教育,就是普通人通往自律的唯一途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真的不是一句空談。
再窮不能窮教育,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