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人們常說人性是複雜的,也的確,因為不到最後關頭,可能你永遠也無法看到一個人真正的人性是什麼樣子的,而人性之所以說他是複雜的,也正是因為人性是多變的,是成長的,是抉擇的。

現在經常流行的一句話叫:"我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個樣子",誠然如是,因為人性本就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經歷不同的人或物,不斷地面臨抉擇,不斷地在成長,在演變,如此的悄無聲息,令人失察,待到自己回首看去,瞠目之下,也只能空嘆一聲。

永遠別去考驗人性,這是當代人常說的一句話,即便在你心中,你覺得會是如此,但人性是多變的,是猝不及防的,人人如此,也談不上說誰優誰劣。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歷史上一個頗為臭名昭著的人物——吳三桂,看看他的人生經歷,他的人性演變以及他的人性抉擇。

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吳三桂與陳圓圓

吳三桂,字長伯,對於吳三桂來說,他的祖父以及他的父親都是販馬出身,所以他的出身其實並不算得上好,但也耐不住他有個"身懷絕技",長袖善舞,眼光獨到的父親,把自己從一個馬販子硬生生的變成了一個邊關總兵,還與遼西望族祖大壽結成了姑舅之親,所以吳三桂的起家,發展依靠著自己父親的餘蔭還是非常的順風順水的。

年幼的吳三桂在自己的父親以及舅舅或者說姑爺共同影響教導之下,可謂是文武雙全,不到二十歲就考中了武舉,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明朝九邊示意圖

吳三桂是幸運的,同時又是不幸的,他在自己風華正茂的年華正好趕上了大明朝形勢最為險峻的時刻,讓他有了英雄用武之地,能夠建功立業的同時也讓他面臨了很多抉擇,經歷了很多痛苦,遭受了很多身與心上的雙重摺磨,所以說,生在這個時代,即是吳三桂的幸事,也是他的不幸

前面說到人性這東西是複雜的,是成長的,是多變的,後世被人們稱之為老奸巨猾的吳三桂,在他初出茅廬的表現確實要刷新人們的三觀,刷新人們對於他的認知。

據《吳三桂紀略》中記載 ,說在崇禎某年,祖大壽守衛大同,面臨的是四萬後金軍隊的攻打,於是祖大壽這個人就派出了自己的妹夫,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帶著幾百個人出去偵查下敵情,看看外面有啥情況,也好早做準備,結果倒黴的是,偵察偵察著就落到了數萬後金軍隊的包圍當中了,好在的是,後金方面看到這就幾百個人,是想抓活的,就圍而不打,而祖大壽這邊看著也不敢去救呀,這害怕呀,也打不過。

而這時救父心切的吳三桂哭著下跪求了三次出兵,沒得到同意,就請求隻身帶著二十家丁出城救父,一路奔馳,先射殺了敵首,打亂了敵軍陣勢,趁機與自己的父親聯合之下,險而又險的逃出了包圍圈,回到了城中。

《吳三桂紀略》

三請,俱不應,乃跪泣曰:‘總爺不肯發兵,兒請率家丁死之。’祖似應不應,曰:‘嘎!’以為必不能救也。王即跪而應曰:‘得令!’下樓開城,率家丁僅二十人赴援。

王面血淋漓,下馬跪泣。祖撫王背,曰:‘兒不憂不富貴。吾即題請封拜,易事耳。’斯時忠孝之名,夷夏震懾,即四王子亦曰:‘好漢子!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所以你看,這時候的吳三桂,不活生生的一個大孝子,忠義的表率嘛,就連四王子也就是皇太極都誇他好漢子云雲,也因為如此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的名頭就此傳揚了出去,吳三桂的發家史就此開始了。

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有了名聲和功勞還不夠,畢竟在明末那個黑暗的體制當中,人情關係才是最重要的,前面也說了吳三桂的發展也得益於他有個好父親,提前給他鋪好了路子,不僅給他找了個祖大壽當舅舅,還給他找個了乾爹,也就是當時的監軍高啟潛,明朝我們知道,大軍在外,武將歸文臣管,文臣又歸太監管,也就是所謂的監軍,所以你看,在這層關係之下,吳三桂又豈有不順風順水的道理。

然而在不斷地經歷戰爭,看到了遼東局勢的種種,以及袁崇煥的死等也使得吳三桂認識到了實力的重要性,讓他明白了保全自己的重要性,其他都是虛的,只有自身實力強大才是最重要的,當然這一點也不排除受其父親的影響,畢竟吳襄也是這樣的人,打不過那就跑吧,就像大淩河之戰,他作為援軍救援,結果直接就跑了。

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吳三桂劇照

崇禎十四年,錦州被圍,糧草不濟,這時候誰都不敢冒頭給錦州,松山等地運糧,吳三桂主動出馬,數千車糧草,稍有不慎那就不堪設想,不過吳三桂聰明之處也在於,他就趕著過年期間送,要知道咱們中國人是最喜歡過年的,尤其是東北那邊,所以有驚無險。

而對於吳三桂人生影響第一大的戰役恐怕就屬於接下來的松山會戰了,說是會戰其實就是支援錦州導致路上十三萬人馬被清軍圍困在了松山一代,被圍了怎麼辦,跑吧,結果討論出分四路突圍,結果吳三桂先跑了,導致整個局勢的崩盤,一系列的影響之下,吳三桂是順利跑到寧遠招兵買馬繼續抵抗清軍,但是他無數親朋好友,一票舅舅們就全被一鍋端的投降了。

這也是吳三桂清晰的認識到保全自己,才是最關鍵的最直接的實踐,也從此開始逐漸加重了他的私心,開始了自己的轉變,即便說此刻的轉變還並不是非常大,至少在大是大非面前,此刻的他看的還是很明白的。

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皇太極

對於皇太極來說,此刻整個關外除了吳三桂還佔著寧遠之外,其餘勢力都或降或死,於是就讓祖大壽等人給吳三桂寫招降信,吳三桂拒絕了,而後皇太極沒放棄,親自給吳三桂寫信招降,許諾各種好處,不過吳三桂也還是態度友好,非常禮貌的回信拒絕了,皇太極第二次寫信,同樣被拒。

那麼此刻的吳三桂為何會頻頻拒絕皇太極的橄欖枝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忠君愛國的思想,前面說了吳三桂自小文武雙全,他不僅是一個武夫,還是一個讀書人,所以對於大是大非,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看的還是很重的。

2.對於崇禎皇帝恩情的報答,自己以及自己父親臨陣脫逃,打不過就跑,給明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崇禎皇帝對他還是恩賞有加,對比袁崇煥的話,那他自己真可謂是皇恩浩蕩了,所以感激之情,提拔之恩也是他不忍背棄的原因所在。

3.處於對皇太極的蔑視,在那個除我中華外皆蠻夷的時代,向當時被稱為蠻夷的後金政權低頭也是一種恥辱,是身為讀書人和掌握大權的吳三桂所不願意的,而且事情還沒壞到那一步。

4.對於明朝政權還有一定的信心,畢竟李自成的軍隊在吳三桂這些遼東精銳面前來說,還真的是不夠看,所以他認為此刻的局勢還沒到最後一步。

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只不過隨著,寧遠到上海關之間的三座城池的失陷,使得寧遠的存在尤為的尷尬和危險,所以吳三桂提議,放棄寧遠,全力防守上海關,即可禦敵於關外,又可以快速支援京師重地,一舉兩得,結果未被通過。

《明季北略·卷二十·吳三桂請兵始末》

初到議徹寧遠守關門,三桂與薊督王永吉、遼撫黎玉田等,謂遼東前後衛復失,寧遠勢孤難守,宜徹寧遠兵民,入守關門,即京師猝有寇警,關門之援,旦夕可至。上下其議,給事中吳麟徵言徹之便。一時廷論群譁。諸閣臣尤相左,言無故棄三百里,臣等不敢任其咎,事遂寢。

隨後李自成進逼京師,崇禎召集天下軍隊勤王,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馳援京師。

而此刻就有兩個選擇擺在了吳三桂的面前,一是不管不顧,放棄寧遠百姓,任由他們遭受後金屠戮,直接趕赴京師勤王,二是帶著滿城百姓,先撤到三百里外的上海關,所耗不過十日光景,再馳援京師,吳三桂選擇了後者。

《明季北略·卷二十·吳三桂請兵始末》

三月封三桂平南伯,徵兵入援。三桂不即行,及三月初旬,始出關,徙寧遠五十萬眾,日行數十里。

其實照理說,有著其他勤王部隊的支援,加上京師三大營,以及各守衛部隊的存在,依託北京這樣的城池,別說守各十來天,就是幾個月也沒問題啊,結果數日間就破了,為內鬼所致。

《明季北略·卷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內城

太監曹化淳同兵部尚書張縉彥,開彰義門迎賊

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李自成劇照

而這時候的吳三桂內在的支柱就已經崩塌了,效忠的對象沒了,又被夾在一狼一虎之間,都逼著他表態,這時候擺在他眼前的選擇就只有四個,一是自立為王,自導自演一場君權天授,黃袍加身,或者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行,實力不允許啊,即便說他不想低調,但實力不夠啊,就幾萬人馬,掀不起大風大浪來啊。二就是投靠李自成,畢竟都是同胞,共為漢人,皇權交替歷史規律,也能接受。三就是投靠滿清,不過名聲不好聽,一輩子就得揹負這個賣國罵名了,四就是擁立太子,在新開一份家業,自己說不定也能成為從龍重臣。

實際上此刻還是有著擁立東宮繼續奮戰的想法的,只不過隨著李自成手下霸佔了吳三桂的寵妾,搶了吳三桂的家財,欺辱了吳三桂的父親,讓吳三桂看清了李自成對他的態度,再加上君仇父恨之下,徹底斷絕了投靠李自成的念頭

《明季北略·卷二十·吳三桂請兵始末》

自成入京,劉宗敏系吳襄,索沅不得,拷掠甚酷。三桂聞之。益募兵至七千。三月二十七,將自成守邊兵二萬,盡行砍殺,止餘三十二人。賊將負重傷逃歸。三桂遂據山海關

而這也進一步的把吳三桂自己逐漸的逼到了末路,隨著李自成的殺吳三桂一家老少以洩憤後,吳三桂的牽掛其實就已經被完全斬斷了,所謂的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以及滅國之恥,一步一步的把吳三桂推到了滿清的陣營。

只不過此刻的吳三桂想的還只是利用滿清,對付李自成,自己還是擁立明太子登基,重整大明江山,所以開上海關,引清軍九王入關對敵

《明季北略·卷二十·吳三桂請兵始末》

三桂知大清兵已在關外,遂突圍出外城,馳入,大清壁中,見九王,稱臣,遂稽其首,以白馬祭天盟誓入關,九王總重兵居後隊

二十七,三桂傳帖至京,言義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為先服帝喪,整備迎候東宮。三十日丁亥,自成西奔。五月戊子朔,皇太子在三桂軍中,傳諭京中官民,各宜整肅靜候。士民大喜相慶。

只不過李自成這頭狼不好對付,比他更強的虎又豈是好相與的?騎虎難下之下,滿清入關,佔據北京城已經是既定事實,吳三桂開關納降不是降也是降了。

明朝末歌之吳三桂的抉擇

所以,到了這一步,吳三桂就已經徹底沒了後路,曾經堅持的忠君愛國思想,家國大義,被一系列的經歷踐踏的粉碎,一步一步到了懸崖的末端,為了自己的生存,也無外乎做下了累累惡行罷了,畢竟此刻的他沒有選擇,若真有選擇的餘地,也不至於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