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温度# 从记事开始,我就喜欢听故事。先是听姥姥讲,后来听妈妈讲,再后来,我能能识字了,就开始自己找书来读故事,往往是一手翻着书,一手翻着新华字典。
当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农村,物质短缺的同时,精神也很匮乏。除了课本之外,仅仅那么一两本的课外读物,往往刚发下来不到一周,我基本上就已经走马观花的阅读完了一遍课本。
有时候,当看到看图说话里面城市的孩子,在抱怨天天有写不完的课外作业,读不完的课外书时,我却是一脸的懵逼,心想这丫的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后来,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将书当故事来读。
无论是语文,还是思想品德,以及再后来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我都将其中的内容,甚至是知识,我都串成了故事,以至于把无论是静止的事物,还是动态的生物,都赋予了生命的温度。
因为精彩,所以生命力旺盛。
直至上了高中,乃至进了大学,已经迈入2000年代。泡图书馆,成了家常便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时的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欢快的遨游。
此时,除了涉猎本专业的书籍之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以及时事热点,并将相关问题不断归类成一个个专题进行思考,并从书本中寻找相关的案例以及类似的办法来进行诠释、分析和对比总结。
在这里,我学会了思辨,学会了实证,学会了对比、归纳和演绎,也锻炼了案例总结和分析。
因为读史使人明智,读数可以锻炼人的思维逻辑等,最重要的是,阅读的沉淀和积累,让我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
她来的那么安静,那么的润物细无声。
她就像一粒种子,扎根发芽,破土而出,甚至顶破了压在身上的几倍重的顽石,迎来了十里春风和暖煦阳光。
这,也正是阅读的力量。
确实,阅读让你和我都不断汲取营养,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参加工作之后,适逢互联网普及,及至进入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甚至微信等自媒体的新业态,让信息爆炸时代快速来临。
信息对称,碎片化等成为当时新时代的特征。最后,进入2020年代,我开始从把书读厚,到把书读薄的转变。
先看阅读题目,然后思考目录,构思内容提纲和主要内容,并经过对比后,找出差距,一并重点研读、学习和体会有差距的痛点。如此成长起来特快,犹如一种特大的推力。
综上,这就是阅读的能量。他到底有多大?只有用过的或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