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後賺了100萬的?”

有很多的讀者說:“我不喜歡現在這份工作,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沒有任何特長,我想換一份工作,但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這可能真的是很多小可愛目前的狀態。


但我真的有那麼自律嗎?每天都早起看書,下班跑步,效率超群,是每天能做很多事的成功人士?


不是的,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其實人性都一樣的,有惰性。我們一定知道,躺在床上看電視劇比坐在書桌前寫文章要舒服、要更容易做到。


人性如此,因為看書需要意志力,看劇可以極度放鬆。


但我憑什麼能夠堅持看書,堅持寫出那麼多文章呢?我跟你們有什麼不一樣嗎?


有!大有不同!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後賺了100萬的?”

有個聲音一直推動我

千萬不能感染病毒

在春節前新冠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不覺得這次病毒有多麼的可怕。


但我們家在大年三十就跟全部親戚說好了,今年過年不拜年、不聚餐,只通過視頻拜年。


促使我感到十分害怕和警惕的,不是因為我們當地疫情多麼嚴重,而是因為看了一篇名為《SARS倖存者:如果沒得非典,我們起碼是中產階級》的文章。

文章寫了好幾個非典患者家庭“五位倖存者(及家人),鏡頭下的他們,沒有絲毫劫後餘生的喜悅。


因為SARS,他們的健康被摧毀,失去工作能力,家庭分崩離析。他們的命運在2003年被徹底改寫。


如果沒得非典,他們起碼是中產階級,但現在竟然到社會底層了。落差太大了,人往上走容易,往下走難。”


當頭棒喝!這篇非典文章就好比是“一封恐嚇信”,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它迫使我一直在腦海中想:如果我不小心感染了這病毒,很可能我多年努力得來的成果,一下子就會清零;也許我原本幸福無比的家庭也會因此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只要我有任何出門的打算,這封“恐嚇信”就會在我的腦海中盤旋。


每一次,它都會在特定的時候,在我腦海裡“嘭”地一聲提醒我:不!不能聚餐;不!不能不戴口罩外出;不!你得馬上洗手。然後我都會乖乖地跟著做。


現在,我們跳出來,一起復盤一下這個事件:


疫情發生→看到文章→看到活生生的非典案例→害怕失去一切→害怕感染病毒→戴口罩、不拜年、不聚集、儘量不外出。


一篇文章竟然有如此地威力,讓我馬上決定過年不拜年,並且到現在還一直在影響著我的行為,那說明了什麼?


說明我的潛意識和我的行為已經被這篇文章所“操控了”,並且是長期“操控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是幾乎不會做出有關防控疫情的錯誤行為的。


因此,結論就是:“對心理有正面影響的文章和報道”→使我毫不猶豫地做了正確的行為去防控疫情。


簡單而言就是:正確的、可以“操控”我們心理的文章→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做了正確的事情。


在過年期間,我們都看到了大量的這類型文章和新聞報道,所以我深刻地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我們順利地做了正確的行為。


這是被動接收外界的信息,然後“操控”我們的心理,從而做了正確的行為。


但我們有沒有可能主動去接收一些“既正確,又能‘操控我們心理’的內容”,然後讓我們變得更積極向上呢?


答案依然是:有的!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後賺了100萬的?”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後賺了100萬的?”

我是如何被正確的事情操控

然後做對了事情的?

在我讀大學的四年裡面,其實我並沒有讀太多課外書,但非常幸運,我讀了一本經典的心理學書籍《看見成長的自己》。


這是美國亞馬遜“心理學自助類”圖書長期銷售榜首的書籍。(中文版已絕版)


書裡面主要講述了普通人的兩種不同思維(以下絕對是硬核的內容,請好好研讀幾遍下面的文字):


1、僵固式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僵固式思維的人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他們寧願獲得短暫的成就感,而不願意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


2、成長式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不斷髮展和提升的。成長式思維的人相信成功是個過程,因而願意把握看似困難、又有挑戰性的機會。


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很明顯可以區分兩種思維的人有什麼區別:


“具有僵固式思維模式的兒童往往不好學,因為他們想要確保自己的“成功”,所以不願意嘗試超出自己能力的遊戲或挑戰,以避免失敗。

所以他們一旦遇到他們無法確定能成功的事情,他們都不願意去嘗試。


具有成長式思維的孩子往往願意接受挑戰,他們認為遇到困難和挑戰是自己成長的機會,因此希望去面對和嘗試,以此得到成長。”


看似簡簡單單的內容,我一開始看的時候也認為《看見成長的自己》怎麼越看越像是雞湯文,都是在寫一些“其實我們都懂”的大道理。


很神奇,那段時間,我一旦遇到自己不想做或者猶豫的事情,我的腦海裡就會像我前文提到的“非典文章”一樣,“嘭”地一下在我腦海裡面提醒我:

如果你選擇A做法,就是選擇了“僵固式思維”,如果你選擇了B做法,你就選擇了“成長式思維”,如果你希望在這個事情上獲得成長,你就應該選擇B做法。


慢慢地,我對“成長式思維”已經上癮了。

只要我一遇到問題,它就會“控制我”的思想,然後我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去做可以讓我得到成長的事情。


在我後來進入社會之後,但凡我遇到比我年長許多的新朋友的時候,我總能非常自如地跟他們聊天。


不是因為在多年以後,我還記得什麼是“僵固式思維”和“成長式思維”。

而是我在一直堅持應用“成長式思維”去思考的那一年裡面,我一直在困難和挑戰面前,都義無反顧去選擇迎難而上,絕不退縮。


當我已經習慣了奔跑的時候,我已經不需要記得“學走路”的方法了。

這套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韌勁,早已經在我的潛意識和骨子裡變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了。


當然,書中還列舉了大量的“僵固式思維”和“成長式思維”的案例和思考方法,在這裡我只能跟大家講一小部分內容,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買來看。

PS:(《看見成長的自己》已經絕版了,市面上賣的只有複印版,封面是一隻鴕鳥的才是正確的書籍)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後賺了100萬的?”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後賺了100萬的?”

藉助外力推動自己

再利用自己推動自己

“我是如何被自己PUA,然後賺了100萬的?”

很多人瞭解一個事情,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則會:在知道“其所以然”之後,就會利用當中的道理和規律來幫助自己,使自己得到進步和提升。


這就是從一個當局者的經歷,抽身出來,用上帝視角來看待自己成長過程了。


我所理解的心理學,它並不是讀心術,也不是利用PUA去操控別人的思想。(現在普遍認為PUA是情感操控的意思)


而是我知道人性是很難自控的,但可以藉助“外力”去控制。

此時,我就充分利用這類心理學書籍和文章等,藉助“外力”去“操控自己做正確的行為”。


而這,就是“藉助書籍PUA我”,到“我PUA我自己”的過程。


也就是,“書籍使我戰勝了惰性,我使我變得自律”的過程。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問題,如何讓自己更自律?

那就是利用正確的、可以“操控”我們心理的書籍和文章,讓我們能不假思索地行動起來,做正確事情的過程。


我也是一個懶惰的人,因為人性如此。

但我會在自己鬆懈的時候再看一遍《看見成長的自己》、《百萬富翁快車道》這一類書籍,藉助外力,來自我“操控”自己的意識和意志力,推動自己去做正確的事情。


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對,我也這麼認為,但不是單個選擇,別過分強調“單個選擇”的重要性。


實際上,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不是因為在某個時間節點做了某個正確選擇那麼簡單,而是做了“無數個正確的選擇”,才造就了最後的成功。


因為,每一次簡單的選擇,都影響著後面事情的發展,每一次選擇,你都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去支撐你做正確的判斷。


你可以理解為,我的文章就是一本鮮活的《看見成長的自己》。

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對你有所影響,也更希望,你也可以跟我一樣,去多看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去了解如何Push自己往正確的方向走,往可以成功的方向走。


但最終,想要作出改變,靠的不是我的文字,靠的還是你自己。我能做的,只是告訴你,我現在走得比你快,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