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文/60分媽媽

生活中經常能聽到不少家長抱怨“孩子脾氣太大了,可怎麼辦才好啊。”可能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每次發脾氣、耍性子都是不對的,是孩子不懂事,但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的背後情緒到底是因為什麼?這才是家長應該關注的。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了一篇這樣的新聞:一個小男孩因為調皮不小心弄壞了飯店的東西,飯店的負責人找到小男孩媽媽說明緣由後要求賠償。

當媽媽賠償之後,當場直接訓斥了小男孩,沒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沒有認錯,反而非常生氣,上前打媽媽,還掐媽媽的脖子,媽媽非常生氣,就直接和孩子扭打了起來。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看完這篇新聞的時候,我的心情無以言表,現實生活中,我想和這位媽媽一樣的也有很多,不能接受孩子的暴躁情緒,見不得孩子說動手就動手。

其實,憤怒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內心最大的憤怒來源,其實是他們根深蒂固的覺得沒有人疼愛他們。雖然表面上看著氣勢洶洶的,但其實內心是十分恐懼和痛苦的。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就像是上面說的小男孩,他覺得媽媽嚴厲的訓斥是不再愛他了,所以他很害怕,不知道要怎麼辦了,才會想要通過憤怒引得媽媽的關注,但是媽媽並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單純的覺得孩子是任性妄為的,並想要使用暴力壓制孩子的怒火。

但是這麼做的後果就是,無論媽媽是輸是贏,最終都失去了瞭解孩子和幫助孩子的機會。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知名教育學家帕蒂·惠芙樂說:孩子的怒氣,一般都是掩蓋某個可怕的經歷。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的憤怒是突然間就有的。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脾氣都是家長教出來的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是優秀的,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好性格,可即便是再優秀的孩子也會有發脾氣或者憤怒的情緒,只有懂得如何回應孩子情緒的父母,才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到處理情緒、管理情緒的最佳方法。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如果家長想改變孩子,首先要學會改變自己

家長對孩子有生命的決定權、物質的提供權、個性的決定權,這一切的權利都在父母手裡,並不在孩子手裡。

很多家長在無奈的時候都會說出這樣一句話“找個人好好教育教育你”。但其實我想說這是錯的,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造成的,所以應該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從小就在家長身邊長大的,他現在所有的表現都是來源於家長,所有的習慣也都是家長養成的,因此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首先就要學會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孩子出現自卑、敏感、自私、專橫、厭學等等一系列問題,這個時候家長的教育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新手爸媽都會感到力不從心,這時候不妨藉助書籍的力量。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推薦給你們一套性價比超高的書籍:《正面管教》、《好父母不吼不叫》、《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5本書貼近生活的案例,可以有效的幫助家長們找到適合的、正確的引導方式,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知道感恩,擁有滿滿的正能量。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教出來的,看著是憤怒,其實在“求救”

幫助家長知道如何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能夠真正走進孩子內心,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