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文王到司馬遷,從《周易》到《史記》,成大事者都有一特質

苦難興邦,逆境出人才,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都在堅忍和屈辱中完成偉大創舉: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一)司馬遷遭受腐刑創造《史記》

從周文王到司馬遷,從《周易》到《史記》,成大事者都有一特質

漢武帝天漢二年,正是匈奴進攻大漢朝之際,為了抵禦匈奴進犯,漢武帝命李陵出師護送將軍李廣利(漢武帝寵妃的哥哥)至酒泉迎戰匈奴,李陵拒絕,並當場請兵數千前往迎敵,武帝答應,但是由於李陵兵力較少,並且沒有援兵,匈奴兵力眾多,後被匈奴俘虜,最終投降,相反李廣利戰場遭遇慘敗,致軍力損失六七成,表現相當不好,漢武帝震怒,朝中大臣,阿諛奉承,盡譴李陵之罪過。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足以五千,一向忠孝朝廷,打擊了數萬敵人,敵軍人數眾多,雖敗猶榮,他並非真的降敵,他想活下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為李陵辯護,貶低李廣利,甚為不爽,司馬遷被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面對大刑,司馬遷在牢中原可花錢免死,卻堅持以腐刑贖身死,面對極刑不怯弱,被冤枉,受宮刑,用13年完成五十二萬餘字的曠世著作《史記》。

從周文王到司馬遷,從《周易》到《史記》,成大事者都有一特質

史記》是中國歷史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中國上古傳說的歷史時期(黃帝時代-漢武帝時代)3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二)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

從周文王到司馬遷,從《周易》到《史記》,成大事者都有一特質

周文王,原名姬昌,商王朝姬昌之父季歷勵精圖治,對周國周邊的戎狄部落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周國勢力的不斷擴張,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和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於是將姬昌拘於牢獄,天性暴虐的紂王,不理朝政,沉迷美色,聽信妖言,殘殺忠臣,周文王在獄中受盡欺辱,故只能裝瘋賣傻,被囚禁七年,在獄中創造推演《周易》,並預言武王伐紂!對《周易》後世傳播起到重要作用,對上古時期的《易經》起到整理作用,忍辱負重,終成大志!

(三)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

從周文王到司馬遷,從《周易》到《史記》,成大事者都有一特質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者,一生不屈不饒,憂國憂民,屈原所處時代為戰國七雄爭霸的年代,楚國面積最大,但是社會矛盾眾多舊勢力集團腐敗,屈原意識到必須改革國家才可抵禦秦國進犯,變法推行不久就受到舊勢力破壞,楚懷王聽信讒言,不再信任屈原,屈原與楚懷王逐漸疏遠,不久,楚懷王罷黜了屈原的左徒職務,改任屈原為三閭大夫,流放漢北(今河南)。屈原憎恨楚懷王聽信小人讒言,讓不真實的語言矇蔽了正確的語言,這些謠言將會損害楚國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憂愁幽思而《離騷》

從周文王到司馬遷,從《周易》到《史記》,成大事者都有一特質

《離騷》是屈原最有名的詩篇,將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融入其中,全篇極富想象力,辭采絢爛,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很有美感。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公元前278年,屈原拒絕了投秦的邀請,心情極度鬱悶,在報國無門、完全失望中,抱石投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時年62歲。

這就是剛直不阿、寧死不屈的屈原堅忍和屈辱的品質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四)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

從周文王到司馬遷,從《周易》到《史記》,成大事者都有一特質

孔子,仲尼,周遊列國十三年,修訂了《詩》、《禮》、《易》、《春秋》等六經

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孔子所作《春秋》時,各國連連征戰,孔子也是周遊列國,

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後面被推崇為“萬世師表”,創造了儒家學派,對中國和世界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總結

從周文王到司馬遷,從《周易》到《史記》,成大事者都有一特質

生活的苦難造就人生的大成

堅忍與屈辱中,完成偉大著作

聖人和偉人都在極端困惑和困難的環境下,修煉身心,磨其心志,創造偉大的事業

一切成大事者,必學會堅忍和屈辱!

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或許你的人生處於低谷,或許你正在遭受各種打擊,但是陽光總在風雨後,經歷苦難的人生更有厚度,只要時刻保持堅忍,忍辱負重必成大業!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