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各種橋類在山水畫中經常出現,有很多種類:鐵橋、木橋、石橋、吊橋、棧橋等,根據畫面的要求,採取不同的橋樑點景較為適宜。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畫中橋與現實中橋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在論述橋的形態時,是從中國畫理的角度進行分類和描述。從形的目標指向來看,可分為以形寫形、以意寫形。(素材來源:《故宮畫譜 山水卷 點景橋樑》,王志榮編寫,故宮出版社2013。)

以形寫形

以形寫形是指那些比較注重客觀真實特徵的橋的類型。南朝宗炳在其《畫山水序》中說道:“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就是要求如實描繪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如臨真實山川那樣“澄懷味象”,才能“披圖幽對,坐究四荒”,才能“暢神”。可見,形的背後還是意的表達,只是這個“意”需要真實的“形”來實現。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對於“真實”,不同時期、不同評價主體,其評價標準並非一致。一般來說,宋以前的山水畫其形較為“真實”。

“真實”的形必須要追問對象的物理特性,這與宋代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正好吻合,因此,宋代的繪畫“真實性”較高。宋代的畫橋作品也可成為我們瞭解“以形寫形”類型的最好例子。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圖(局部)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局部)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局部)

以意寫形

以意寫形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表現方式,這個“意”因時、因人之不同而有多種解釋,概括而言,可分為三類:神、意(主觀意識)、趣(形式感)。“神”即傳神,中國山水畫自魏晉啟蒙時期即以傳神為畫之要旨,不同於西方之“求真”為目標。“意”主要指主體思想意思,至元代,趙孟頫論畫不以工細濃豔為佳,而力倡“畫有古意”。元四家則大大推進了寫意畫風。至明末,董其昌倡導文人畫,將畫從形式的角度分為文人畫和眾工畫,使中國畫朝著形式意趣的方向向前推進。

“意”簡單地說就是超越客觀形式、追求客觀形之外的意趣。具體來說可包括 形意和筆墨意。形意是指對客觀形的處理,形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變形的,形一旦與客觀的形產生了某種距離,那麼主觀意趣就此生髮。筆墨意趣是指繪畫媒介的自律,筆墨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在完成媒介作用的同時,民體現出自己的特徵與規律,而這一特性稍被強化,那麼相應的主觀意趣也就此生成。總體而言,意趣是對客觀的生髮,從而呈現主觀的多樣性與深刻性。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局部)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清 王翬 山水畫(局部)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明 董其昌 仿宋元人縮本畫(局部)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清 王翬 仿諸家山水(局部)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山水畫點景橋樑的表現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