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往往充当上帝的视角,对孩子进行批评管束,但其效果却并不好。孩子对于错误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是服从父母的威严进行改正。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孩子犯错误之后,父母除了要管教孩子,还要让孩子自己参与到管教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

1孩子处于被动教育的状态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父母如果没有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很容易变成一种单向的管教方式,仅仅是父母对孩子进行说教,站在权威的地位对孩子进行管束。

这样孩子在这次的错误中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点,没有正确的对错观念,很容易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次错误当中并没有端正自己的态度,承认犯错。

2孩子容易产生懈怠心理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很多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因此父母对于他们并不存在威慑力量,这就导致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加棘手。孩子没有自律,父母也没有威严,这使得孩子即使犯错误很懂得耍滑头,表面跟你承认错误,但是到下次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因此让孩子自己参与到管教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孩子自己约束自己。

3孩子没有共情能力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孩子在年龄很小的时候是不具备共情能力的,也不能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无法为他人着想。但是如果孩子自己参与到管教过程,就能对自己错误行为负责,还会对自己被打行为感觉到痛苦。

等到下次见到别的小孩子被打之后自己就本能的会感觉到难受,从一定程度上对小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培养,使得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会对别人更加的宽容。

4孩子没有洞察能力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孩子在犯错误之前并不会知道自己犯错误,但是如果父母让他们在这次的错误管教过程参与进来,那么孩子就能及时判断自己的错误点,并且能在下次要犯错误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制止错误的发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孩子的洞察能力是很好的培养,不仅是对错误的认知,还有将来人生道路上对于其他事情的洞察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5孩子没有承担责任意识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孩子在小的时候是不懂得责任二字,更加不会想到要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父母不应该只是让孩子承认错误点,还应该让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让他们承担相应责任。

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使孩子开始拥有责任意识。将来孩子在社会上工作的时候,就懂得三思而后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不得不说,父母管束孩子不单单是要让孩子承认错误,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到管教过程。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让孩子有效参与管束过程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 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父母在看到孩子错误的第一时刻总是会觉得非常生气愤怒,从而立马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往往夹杂了一些父母的情绪,会影响教育的管束。

父母在看到孩子生气之后,可以先从自身出发,平复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并且追究孩子犯错误的内在原因,从而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别忘了考虑孩子的感受。

  • 让孩子自己明确错误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父母在孩子陈述自己犯错误的事实的时候首先应该认真倾听,全面的进行分析孩子。其次,在其过程中对于孩子的痛苦的感受必须从情感角度出发,肯定孩子的痛苦。最后,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并且告诉孩子这样做不正确的原因,让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肯定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肯定,父母在心疼完孩子之后还是应该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情感上受到肯定,同时让孩子明确自己犯错误点。

  • 父母尊重孩子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在管束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除了教育批评更应该站在平等的角度跟孩子对话。很多父母在管束的时候处于权威,让孩子感觉到害怕,从而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导致父母片面的进行错误的教育。

但是这样并不会使得管束教育得到成功。最好的管束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纠正问题。

父母别只懂得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这样孩子犯错更有意义

孩子犯错误并不可怕,但是改正错误的态度却很关键。父母在管束孩子的过程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最好让孩子参与其过程,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内心出发,自愿改正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