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名士張儉為打倒專權宦官逃亡半生,數十家人為保護他被誅殺

東漢名士張儉為打倒專權宦官逃亡半生,數十家人為保護他被誅殺

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上書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革新政治、文化、教育,發展農、工、商等系列改良運動,遭到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強烈扼殺,變法歷時103天最終失敗。結果光緒被囚,康、梁逃亡國外,戊戌六君子被害,其中年僅三十三歲的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臨刑前,他在獄中以煤石寫下那首著名絕命詩《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那麼,首句提到的張儉究竟是誰呢?他又有哪些傳奇經歷?今天便來說說此人。

01

話說東漢桓帝初年,外戚宦官輪番專權,引發朝野混亂,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多達四十餘次,京師童謠到處傳唱:“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為平息叛亂,朝廷不時派兵東征西討,如此一來,巨大軍費開支便壓得朝廷喘不過氣來。

此時,桓帝身邊有個名喚侯覽的太監,山陽防東縣人,原是一市井無賴,為求榮華富貴,入宮做了太監。他仗著機智

狡獪,油嘴滑舌,一心鑽營高官厚祿。

一天,他見桓帝正背手唉聲嘆氣時,便假意抹著眼淚,甘願捐獻家裡絹縑五千匹,作為軍費以解燃眉之急。桓帝立時感動莫名,當下即封他一個關內侯,沒多久又晉升為高鄉侯爵位。

侯覽一步登天,大權在握,便勾結上小黃門段珪,二人狼狽為奸,豢養大批兇奴悍僕,到處斂財,掠奪土地,惹得天怒人怨。濟北相滕延公正廉明,最恨閹宦,一次他得知侯覽手下家奴在他治下作惡,嚴令差役捕手全部出動,迅速將惡徒們一網打盡,並通告境內,公開在市井中把十幾名罪大惡極者梟首,圍觀百姓無不拍手稱快,也算為濟北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東漢名士張儉為打倒專權宦官逃亡半生,數十家人為保護他被誅殺

02

然而,侯覽豈能熟視無睹,不久,他便借其他事情,狠狠告了騰延一狀,罪名是“濫殺無辜,邀功立名,無視朝廷仁政,使民眾歸怨皇上。”桓帝覽奏大怒,即刻下旨將騰延罷官抓捕,嚴加治罪。

有皇上撐腰,侯覽此後更是胡作非為,親戚朋友依仗他的權勢,也都紛紛當上了官,他弟弟侯參本是一介卑鄙下流之徒,竟當上益州刺史,一上任便欺壓良民,誅滅大戶,稍不如意,便給人扣上作亂犯上的罪名,害人無數。很快,貪掠的黃金珠寶裝滿府庫,錢財多達數萬計,消息傳到朝廷,文武百官懼怕侯覽的權勢,都敢怒而不敢言。直到延熹五年(163年)時,身為四世三公的楊秉任太尉,仰仗名聲與資歷,大膽向外戚和宦官發出挑戰,提出:“中官子弟不得居官弄權,以免禍國殃民!”在他的主持下,迅速罷免大批貪殘害民的官吏,對於侯參,他向皇上更是激言劾奏:“益州刺史,累有贓罪,暴虐一州……”云云,義正辭嚴,證據確鑿,侯覽在一旁聽著,嚇得不敢發一言辯解。

後來,侯參在押解途中聽說兄長無力救助,只好畏罪自盡。京兆尹袁逢於京都客舍察閱侯參贓物,大量金銀、錦緞,珍玩寶物,多達三百多輛車,價值根本無法計算。

楊秉剷除侯參後,乘勝追擊,繼續彈劾侯覽,這時,朝中尚書勸他小心為上,但楊秉卻道:“吾身為三公,理應為國盡責,驅逐君側之惡!”

奏疏上達,桓帝無奈,令侯覽引咎辭職,但很快又官復原職,且更加榮寵。之後,侯覽窮兇極惡,更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做盡了壞事。

東漢名士張儉為打倒專權宦官逃亡半生,數十家人為保護他被誅殺

03

話說侯覽老母居住在防東縣,仗著朝中兒子勢力,在當地欺官害民,橫行不法,被稱為一霸!

延熹八年時,太守翟超延聘張儉為東部督郵。

張儉何許人也?此人字元節,山陽高平人,漢初趙王張耳後人,平生不畏強權,極具俠義之風,鄉里曾推舉他為茂才,他因刺史貪婪而以病辭,因此頗負盛名。

張儉甫一上任,那些受盡侯覽家人欺凌的父老鄉親便紛紛前來告狀申冤,張儉一一做下筆錄,然後上奏朝廷,狀告侯覽母等家人奢侈無度、侵吞民宅三百八十一所,掠奪農家田園一萬一千八百多畝,構建豪華府邸一十六區,盡皆高大雄偉,金碧輝煌。期間,殘破民宅居室,挖掘墳墓,逼良為僕等惡行擢髮難數,請誅侯覽母子以謝天下!

這道奏疏一入京城,先落入侯覽之手,他看罷大驚,急急銷燬,又派心腹前往防東,秘密監視張儉的一舉一動。

那張儉久等朝廷批示無果,恰如石沉大海、渺無音訊,料定必是侯覽從中作梗,一股正氣不禁憤然升至腦門,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趁手中尚有權力之際,先斬後奏再說!

東漢名士張儉為打倒專權宦官逃亡半生,數十家人為保護他被誅殺

04

當下,他集合郡內所有差役竟奔侯府,破門而入,以地方官之名義,宣佈侯家母子罪狀,沒收侯家全部財產,同時抓捕所有侯家宗黨爪牙

,不少漏網之魚聞訊紛紛逃亡太山一帶,不料太山太守苑康是張儉好友,他也十分痛恨閹宦作惡,便配合張儉這次“打虎”行動,派人窮追急捕,二人最終合力將侯覽在防東老家的惡勢力摧毀殆盡,無一人逃脫!

因擔心侯覽施救,張儉收捕其母后,迅速判她死刑,且立即執行,據說行刑當日,觀者如堵,歡聲雷動。接著,張儉再次上書朝廷,一一詳奏侯家惡行,末尾寫道:“侯母幹亂郡政,罪在不赦,故臣先斬後奏,為國除奸!”奏疏入京照舊被壓,然而,防東縣一小小督郵敢破滅朝中巨璫之家的消息,卻哄傳天下,從此張儉聲名遠播,四海忠臣義士無不拍案稱頌。

京都侯覽聞訊,捶胸大慟,破指發誓必報此仇,思來想去,搞出一個“鉤黨”罪名,遂將自己家鄉昔日“仇人”一一列入在冊,然後指示心腹朱並上書告變。

這朱並原是張儉同鄉,因品性卑賤,攀附權貴,素與張儉不和,當下秉承侯覽密令,上達桓帝,告發張儉等同郡“八俊”,“八顧”,“八及”共計二十四位名士,朋黨刻碑,立壇謀亂!

這份奏疏果然引起了桓帝的高度重視,桓帝看罷,急忙下詔:除惡務盡,絕不留情,“刊章討捕”以張儉為魁首等人。

東漢名士張儉為打倒專權宦官逃亡半生,數十家人為保護他被誅殺

05

張儉其實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但聞訊卻不肯輕易束手就擒,他想朝中奸佞依舊惑亂國家,自己何不躲避一時,以待將來為國效力!

張儉與魯地孔褒頗有交情,因此趁夜孤身逃亡至孔家,不巧的是,孔褒偏偏外出未歸,家中十六歲弟弟孔融聽說是兄長朋友,便擅自做主把張儉藏匿起來,不料沒過幾天,消息竟透露出去,孔家兄弟只好將張儉轉移別處,如狼似虎的官吏們搜查無果後,就把孔家一門全都帶回官署嚴訊。

是時,孔融在公堂慨然言道:“藏匿張儉是我個人所為,兄長並不知情,我願承擔罪責!”孔褒上前爭搶道:“張儉乃我摯友,他是投奔我來的,弟弟年幼不懂事,與他無關。”兄弟正自爭罪,拄著柺杖的孔母這時從容言道:“我乃一家之長,孔氏門中有事,理應由我擔責,與他二小兒何干?”母子三人爭死,令所有審訊官吏為之動容,最後不得已具疏請示朝廷定奪,回旨判孔褒死罪,孔融從此名聲大振。

再說張儉繼續逃亡,輾轉又逃到東萊,躲進友人李篤家中。不料外黃縣令毛欽竟率士兵尾隨而至。見官兵闖進門來,李篤坦然請毛欽進屋就座,然後捋須淡淡地說:“張儉四海逃亡,我確實不知他在何方?然而他為民做主,忠奸分明,被稱為名滿天下的義士,假如閣下遇見他,當真忍心抓走他嗎?”

一席話說得毛欽面紅耳赤,不由拍拍李篤的肩膀,肅然起敬道:“古有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奈何足下自專仁義?”李篤呵呵笑道:“那便分你一半可好?”毛欽聽罷,拱手率眾而去。

見官兵一走,李篤隨後召集眷屬,捨去所有家產,陪護著張儉先奔至北海,再進入漁陽,最後走到塞外,總算逃出奸佞的魔掌!

東漢名士張儉為打倒專權宦官逃亡半生,數十家人為保護他被誅殺

06

張儉的逃亡之旅,實是千難萬險,由於他敢同權貴鬥爭,以高尚氣節為民紓難,由此贏得天下義士的敬仰!他每到一地,望門投止,人們無不甘冒毀家受誅之險庇佑他,容納他。經查證,因他一路所經歷,後來受重誅者多達幾十家,牽連宗族親黨者禍及萬家,有的郡縣甚至都殘破不堪。

望門投止!真切反映出東漢末年朝野忠奸水火難容的生死較量!

中平元年,黨錮解除,張儉可算回到了家鄉,大將軍何進及三公徵召他為少府,但被張儉婉拒。漢獻帝繼位初,四方戰亂,流民遍野,張儉捨出家中大部財產,救濟了數百鄉人。曹操掌權後,徵張儉為衛尉,張儉看出曹操的野心,不得已受命,隨後便掛起駕車,閉門不問時事,一年後,於許都淡然離世,享年八十四歲!這便是張儉傳奇的一生!

看到這,我們不難理解,譚嗣同絕命詩首句“望門投止思張儉”,便是將康、梁二人喻為張儉,希望他們不論逃亡到哪,都能受到天下義士的庇佑,以圖變法東山再起!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李廣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