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用了几天时间,查阅一些资料和书籍,把中国历史简单地归纳总结了下,加点世界历史,更加感觉中华文化的魅力:它除了庞大的内容体系外,还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融合性。下面我就从夏朝——我国历史第一个朝代开始说起: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我国第一个朝代由夏启(史学家也认为是从禹开始的,到夏桀一共是十四世,十七王)建立了夏朝。(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首都大部分在洛阳附近)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经历了四百多年的统治,最后由于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为政残暴,对外滥施征伐而灭亡。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由商汤到商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商共经历了将近六百年。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地域在扩大。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首都大部分在殷(河南省安阳市)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公元前11世纪初,日益强大。武王继位后,和周边的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会合,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后由于商军倒戈,引周军攻纣。商纣王在他自己建的用于玩乐的鹿台自焚而死,自此商朝灭亡。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共经历12位王11世)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毫,东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建都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 ),周成王后又迁都洛阳,最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完全放弃了宗周的部分,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由于周朝实行了分封制,所以随着各诸侯国的强大,周朝的势力在慢慢减弱,到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也就是春秋开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历史上,从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开始,标志着我国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结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战国时代的形势: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跃成为七国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打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

,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于是秦国约韩、赵、魏、燕攻齐,大败齐军。燕国趁势攻下齐都,齐王逃到楚国,被楚王所杀。从此齐国的强国地位一去不复返。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经过多年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被秦吞并。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王朝诞生。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经历了二世,虽说时间很短,但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却极其深远。他统一的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袭至今。他统一户籍管理,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驰道、直道、兴建水利、筑灵渠、修建万里长城,至今仍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他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但也由于他的残暴统治,使得他的王朝在他死后4年就灭亡了。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巡游南方回归山东至河北时病死,二世胡亥继位,次年公元前209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后迅速蔓延,原六国贵族之后也相继起义,在公元前206年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进入了群雄逐鹿阶段,后来只剩下以项羽为首的“楚王”和以刘邦为首的“汉王”两大阵营,经过四年的争战,以项羽自刎乌江告终。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汉朝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西汉存续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武帝时发动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疆域对外开拓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后来汉昭帝时,正式把西域纳入版图。后为外威王莽掌权,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8年历时17年辅佐三朝,最后再公元8年代汉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新,于是西汉灭亡。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王莽代汉建新不久,就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朝令夕改,令老百姓手足无措。再加上天灾连年,后爆发农民起义军——绿林军和赤眉军。新朝疆域照西汉有所减少,东北撤销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也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海南岛上的珠崖、儋耳二郡。公元23年刘秀在南阳起兵,扶立刘玄为帝,以复兴汉朝号召百姓,最后在昆阳大败王莽42万大军,后长安商人杜吴杀王莽于渐台上,新朝灭亡。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定都洛阳。在汉室沦落的时代,并不起眼的刘秀竟然挽救了汉室江山,使得汉王朝延绵了400年之久。他平定陇西,再平巴蜀。新朝减少的彊域又恢复了。但东汉后期,宦官与外戚集团争权夺利,政治极度黑暗,后黄巾大起义吹响了东汉灭亡的嘹亮号角。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各地方豪强也趁机在各地拥立独立,相互争斗。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力局面。整个大汉王朝结束。

但大汉王朝给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北抗匈奴,终于彻底击溃北匈奴,使其在公元4世纪中后期,一部分匈奴人出现在欧洲大地上。匈奴西迁,由此引起欧洲持久的“民族大迁徙”,加速了东、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与灭亡,改写了欧洲历史的进程。(直到今天,大多数匈牙利人还认为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西汉时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继承父志,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史记》,由此开了纪传体通史之端。《史记》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史学性,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司马迁的精神也更值得后人学习。而博学才子司马相如被后世称为汉赋的一代宗师。

东汉初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史学方面又出现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汉书》文学上的代表作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散文、乐府。东汉末有"建安七子"东汉中期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已能科学地观测宇宙和地震。蔡伦发明了造纸,对人类文化事业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当时的伄教和道教两大宗教也同时在东汉出现与盛行,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后来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军阀。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30万,势力渐强。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欲兴汉室的刘备,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形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形势。后赤壁大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蓸、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三国鼎立局面对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历史的车轮还是不会停下来,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历史使命,最后三国还是没有逃过灭亡的灾难,分别被晋所灭。晋于263年灭蜀(共经历43年),265年灭魏(经历45年),280年灭吴(经历52年)。至此,三国时代宣告终结。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曹魏末年,司马氏执政,灭蜀后,国力迅速上升。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局面归于统一,并出现了短期的和平安定局面。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北方的民族关系十分复杂。西晋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晋的斗争,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欲望,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八王之乱”后期

,公元311年,(史称“永嘉之乱”)俘虏了晋怀帝,西晋名存实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了晋愍帝,西晋至此灭亡。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

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与此同时,中国北方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湖”族军阀争杀的战场,各个“胡”族首领纷纷建立政权、和东晋汉族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东晋十六国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从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在南方,刘宋(420-479年)历4代8帝。南齐(479~502年)23年,历3代7帝,平均三年一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使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又加上统治者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统一北方,史家认为是北朝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历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但在(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内战。魏孝武帝末年(534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
,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又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历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南北朝末年,中国经历了270年长期的南北分裂后,人民普遍渴望统一。但北周和南陈的皇帝都没有统一南北的能力,到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陏朝后,这一任务才由隋文帝杨坚予以完成。公元581年代周称帝,建国号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和炀帝统治初期,坚持以农为本,兴修水利,使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恢复发展,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于是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经学和佛学都有发展,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如隋与东亚的新罗、百济、日本的使者来往频繁,特别是日本有不少的僧人、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派裴矩到西域,招引各地商人来参观、从事贸易活动,派使者到东南亚真腊、赤土等国,使隋代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增强。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但后来由于隋炀帝后期骄恣无忌,大规模征发民工,修建南北大运河及长城,三次出征高丽,滥用人财力,使百姓苦不堪言,国力大耗。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进逼东都,次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缢杀炀帝。山西李渊当即在长安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其盛时疆域东至安东府(今朝鲜平壤)西至安西府(今新疆库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今蒙古哈拉和林)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印度处于分崩离析状态,日本是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阶段。而我国此时已进入了民族大融合状态。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赏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

从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君临天下,至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是为贞观时期。由于他对少数民族和汉人同等对待,使得社会比较安定祥和,这是封建社会少有的治世,故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唐代是个相当开放的时代,妇女与男子有着近乎平等的地位。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烘托熏陶下,走出了一个名震天下,统治权力中枢近半个世纪,并最终改唐易周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年)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向天下万民宣布改唐易周,67岁的她终于登上皇位,成为大周朝开国皇帝。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神龙元年(705年)初,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桓彦范等人组织羽林军发动政变,逼武则天将皇位重新传给李显,李唐复辟成功。武则天之后,中宗和睿宗统治时间短暂,政局动荡多变,但李唐王朝的统治危瑞星不坠,随即迎来了玄宗的开元盛世。(713年~741年)玄宗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开元五年(717年),唐军收复陷于契丹21年的辽西12州,于柳城(今辽宁朝阳)重置营州督府;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部都重新归顺唐朝,西突厥与唐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唐在西域设置的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阻止了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河西设置的军镇、则巩固了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当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社会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玄宗本人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帝王,他特别擅长音乐,使得当时的音乐舞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盛唐诗歌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也颇多,如: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和杜甫等,都是诗坛泰斗级的人物。他们的诗中反映了当时唐朝由盛到衰到过程,有田园、有豪放、有边塞、有忧国等各种诗风。其他如书当、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也都有显著成就。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从公元907年唐哀帝李祝逊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出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刷新政治,改造军队,发展生产,惩治腐败。在北伐战争中,柴荣亲自指挥收复三州三关,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后周也成为最有希望恢复统一的王朝,并为日后北宋统一南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可惜,天不随人愿,显德六年 (959年)六月十八日

,后周世宗柴荣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憾,在开封去世,享年39岁。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蕃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俶,平定北汉

。于是结束了自安史之乱后两百多年的封建割暗局面。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市、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壤,西北至今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壤。北宋从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共历九帝。北宋后期王朝腐朽黑暗的统治,使得众多农民倾家荡产,无以 为生,纷纷起事,反抗暴政,尤以方腊、宋江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内忧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长期与辽、夏、金争战不休。与西夏战事刚止,金军又大举南下。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占开封。次年二月六日,废宋帝,北宋亡。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临安(今淅江杭州),其创建者为宋高宗赵构。由于由于南宋以“妥协求和,偏安自保”为基本方针,极大地抑制了领兵将帅才能的发挥。又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缩编军队,结果,南宋逐步走向衰弱。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五十三年。疆域北以淮水、经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市东)二州至秦岭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南)一线与金为界,东南、西南同北宋,尽管国土比北宋减少五分之二,但农业生产发达地区都在南宋境内。

由于南宋重视军器制造、采矿冶炼、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南宋手工业生产的技术、规模方面都超过北宋。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宋廷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广东重建小朝廷,祥兴二年(1279年)新朝在厓山败亡。厓山海战对于元军来说,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大战,宋元双方投入军队三十余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此次战役之后,宋朝也随之覆灭。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其创建者为耶律阿保机。辽朝(公元907-公元1125年)共历九帝,历史文献记载契丹族始于北魏登国四年(公元389年)。916年,国号契丹。947年,又改国号为大辽。983年曾改国号契丹。1066年又恢复大辽国号。保大五年(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 军俘虏,辽亡。金天会九年(1131年)原辽朝大臣耶律大石在楚河流域重建国家,仍沿用辽国号,史称西辽。辽朝的文化发展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方面、辽朝历法不仅吸收了中原汉族历法的优点,而且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契丹民族特色。辽朝的医学成就也很显著,其针灸、切脉诊法、妇产医科、尸体防腐等技术都具有较高水平。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1127年)被蒙古所灭。


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五代时,女真族就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生活。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随着蒙古的兴起,金的强国地位受到了威胁。金蒙世仇,结怨甚深,

蒙古人对金“怨入骨髓

金于天兴三年(1234)在蒙古军与宋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都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创建者为元世祖忽必烈。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1206年~1368年)

历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加强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为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驿传制度的完善和海运的开通,国内外交通空前发达、商业比唐、宋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元朝的国际贸易交往,东到高丽、日本;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西南通阿拉伯、地中海东部;西面远达非洲。元朝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数学、医学也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与小说创作繁荣,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优秀文学遗产。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统治阶级内部却争权夺利,混战不已。元顺帝妥欢睦尔面对内忧外患,无力回天,只好任由元朝一步步滑向灭亡。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元亡。以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元末大动乱中脱颖而出,剪灭群雄,于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建立明朝

,是为明太祖。明朝经十六帝,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历276年。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初以应天为南京(今江苏南京),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明成祖朱棣1402年夺得帝位,并于1421年(永乐十九年)迁都于北京(今北京)。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阯郡,其间又有郑和远航扬威于海外,号称“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1583年(万历十一年)

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广东香山县,从此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扇大门。

明朝官方支持程朱理学,到明中期,王阳明的心学已成思想主流。它注重人的主体精神,承认人的价值。以王艮为主的泰州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创造了平民色彩浓厚的理论。与此相呼应,世俗生活中颓风炽烈。崇尚金钱,舍本逐末,追求享乐成为风气;“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市民文学,鼓吹人性和自由等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出现了大批流民,他们逃避赋役、放弃土地,对抗官府,形成巨大的破坏力量。加速了明朝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1616年,努而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福临(即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年间 ,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


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翻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朝入关后,共历10帝,268年

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于是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滨,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1914年到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据说就是几个欧洲强国都想当老大,结果打起来了。牵连一帮小弟参战,又是同盟国,又是协约国的,最后以德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而我国这时在孙中山的倡议下,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一些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迅速占领武昌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被袁世凯窃取

,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俄国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发生了伟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它使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促成了中国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容共政策,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国共双方开始第一次合作,拉开国民革命的序幕。1925年7月1日,蒋介石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战争,先后消灭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旧军阀,国民革命进入了高潮。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7年8月1日的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27年9月9日

,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利用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规模的战争。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反法西斯同盟国有: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而中国是反法西斯的亚洲主要战场。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历时14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再论中华文化的自信——简读历史有感

从日本投降开始,中国又一次陷入国共内战。从1945年8月~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终于成为现在了这个样子,形如一只战斗的雄鸡。回顾这些历史,不仅感叹我们民族命运多夅,经历了国内战争,外族入侵,外敌的烧杀捋夺,几次沉浮,几次大的洗礼,至今依然屹立世界东方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自强不息,荣辱与共的向心力,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让56个民族在祖国这个家庭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无论国内战争也好,还是世界大战也罢,哪一次战争不是因为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争夺权利和利益,不惜牺牲他人或同胞的利益为代价,但到头来始终是正义一定战胜邪恶。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最后把我国古代圣人的几话感觉至今仍然有用的抄录下: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三、子曰:“爱他,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四、王明阳倡导:“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五、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等等还有很多,我们国家有许多先人的大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其实细想,现在我们一些人所崇尚的一些国外的观点,好多我们老祖宗的思想哲学中都包含的,只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去学。毕竟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是用一代代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是内部出现内奸,就是统治太过于暴厉,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所有的文明都是人们在安居乐业的状态下创造的。如果人们的私欲到达一定程度,不能满足,且不断膨胀,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和不安。

我们中国文明几千年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家族也罢,一旦出现内部不和,必有纷争。结果可想而知。哪个朝代不是在大融合的状态下发展的最快?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家和万事兴。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