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公眾號:童童樹


他們有自己閃光的樣子,不需要是“別人家的孩子”。

2019年結束了,要說在上一年年尾跨越2020年最火爆的電視劇,那就非《慶餘年》莫屬了。

這部奇幻的古裝劇,上線2天,播放量超過5000萬。上線5天,播放量接近3億。上線一週,豆瓣三萬多人評分打出了8.0。騰訊視頻,甚至因為它而服務器崩潰。

有人說,喜歡這部電視劇,是因為劇情有趣。

可是作為一個媽媽,除了在享受劇情帶來的樂趣之外,我還在這部劇裡看到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1

在劇中,由郭麒麟飾演的 範思轍備受歡迎。

他不僅是這部劇的“搞笑擔當”,更是現實家庭教育的映射。

如果觀眾細心觀察他扮演角色蘊藏的道理,你就會發現,他這一喜劇式角色的背後,藏著更多的是無奈與心酸。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劇中的範思轍,在他父親範建的眼中,就是遊手好閒、不務正事的孩子,所以對於這個兒子,父親不是動輒訓斥,就是罰跪。

不過他的一無是處只是在父親看來而已,其實範思轍有個擅長的技能,就是心算能力非常強,而且有很好的經商頭腦,常常被笑稱為“財迷”。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父親曾對這個兒子犯“財迷”而批評,但是他不知道的是範思轍之所以對“錢”如此“情有獨鍾”,不過是因為父親範建是戶部侍郎,掌管天下錢財。

因為崇拜父親,所以範思轍下意識裡希望自己能幫到父親,也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肯定。

很可惜的是,這些在範思轍身上的優點,父親始終沒有試圖去探尋,也未曾想過要嘗試去“看見”。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像現在的很多父母一樣,父親範建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看孩子,跟本不懂自己對孩子的否定,殺傷力到底有多大。

其實很多孩子跟範思轍一樣,只不過是一個從內心深處想要得到父親欣賞和肯定的小孩子罷了。

2

在2018年,節目“十三邀”請來知名導演姜文做嘉賓。

許知遠問他,你的人生有什麼失敗嗎,姜文說有啊,我跟我媽有關係。在採訪裡,姜文說了兩件小事。

其中一件就是:他考上中戲,興沖沖地告訴母親,母親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說你看你衣服還沒洗呢。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姜文就失落地去洗衣服了。後來他出名了,賺到錢了,給母親買了房,但媽媽卻不願意去住。

在這段親子關係裡,姜文一直努力討好母親,希望得到她的認可。

直到母親去世,他也沒得到母親的讚許和認可,兩人也失去了和解的機會。在訪談中,姜文說,這是他一生中的遺憾。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其實在很多的親子關係裡,就常常存在這樣一種巨大的缺憾:不陪伴、不溝通、不瞭解,不肯定,不支持。

他們不知道,他們的不支持會帶給孩子多大的傷害。

有一部根據澳大利亞鋼琴家大衛·赫夫考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叫《閃亮的風采》。

電影裡演繹了一個不被父親肯定的孩子,如何被摧毀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大衛從小在鋼琴上展現過人的天賦,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對他要求嚴苛,極盡控制之能。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但對於父親來說,男主只是他夢想延續的工具而已。因為父親從小想學音樂卻遭到家人反對。他就把這個想法寄託在兒子身上,要求他必須要贏,要挑戰世界上最難的曲子。

在父親的嚴苛控制下,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是,大衛並不快樂,他永遠縮著腦袋,脆弱、呆滯、順從。

隨著大衛的天賦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欣賞,他有了去往國外進修學習的機會和想法。但是,父親堅決否定了他這個想法,若他這麼做,父親就不認這個兒子。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大衛每一刻都在掙扎和衝突中度過。但他一直記得,父親曾說,如果他彈出世界上最難的曲目《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會為他感到驕傲。

後來,大衛真的做到了,演出空前成功。演出後,他抱著最後的希望回家,希望與父親和解。

他打電話回家,說:“我回來了。”父親一言未發,掛斷了電話。這一次希望的破滅,最終壓垮了大衛,他患上了精神病,住進了醫院。

這是一個沒有得到父親肯定的孩子,最後的選擇。

3

有時候,很多家長不懂,為什麼孩子會那麼執著於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

其實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種“人本脆弱”的現象存在,這種現象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

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難免內心會有忐忑和不確定,這時我們就會想尋求外力支持自己,而人選肯定是無條件愛我們的父母。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若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支持,脆弱的內心會被放大,爭取的心也得不到有力的推動。

還有一方面就是,孩子是帶著父母的價值觀和教養方式成長的,自然有著一份緊密聯繫的“共生”關係。

而當他們選擇了父母不贊成的路,他們便會覺得背叛了父母,又或者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完成父母的期許。這些心理都會造成一個人內心的衝突。

在思想的痛苦拉扯當中,輕則精神痛苦;重則,就像大衛·赫夫考,走向了精神病。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所以說,父母的肯定,不僅是孩子應對世界的信心和勇氣,更是他內心愉悅的根源。

有時候,我們走了很遠,得到了很多,收穫了很多,但這所有的一切,都不及父母的一句“肯定”來得更重要。

因為,千千萬萬的別人,都比不上父母在我們心目中的重要性。

父母的肯定,勝過千萬種成功。

《慶餘年》蘊含教育觀?父母的肯定與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你會以什麼樣的形式鼓勵孩子呢?

評論區寫下來告訴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