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結婚女子說“嚇死人”觸發衝突:語境涉入,為何最怕玻璃心?

鄰居結婚女子說“嚇死人”觸發衝突:語境涉入,為何最怕玻璃心?

被驚嚇到的女子接受媒體採訪畫面


近日,在杭州某小區內,發生一起“語境涉入衝突”。據悉,鄰居家“辦喜事”(結婚),在電梯口掛滿氣球,一女子下樓時,因沒有特別注意被氣球驚嚇到,並且隨口而出“媽呀,嚇死人了”,結果被“辦喜事”(結婚)的鄰居聽到,雙方發生衝突,還鬧到轄區派出所。


就事論事,事情本身並不複雜。但是,在可觸的事實面前,“辦喜事”和“嚇死人”貌似格格不入。從某種層面上而言,女子隨口而出的“媽呀,嚇死人了”更像是一句“口頭禪”,而非是針對鄰居掛氣球的事情所進行的評價。但是,從媒體採訪涉事雙方的過程氛圍來看。貌似,雙方都不是省油的燈,並且都存在一定的“玻璃心”。


總之,一來二去,雞毛蒜皮的事情,就升級成為尊重與否的問題。說實話,如果女子在說出“媽呀,嚇死人了”之後,鄰居能理性的迴避一下,可能這場衝突就不會發生。然而,衝突的推動,正是因為“針尖對麥芒”,才導致轄區派出所的調解員都能被捲入其中。


不得不說,市井瑣碎,有時候真是無事生非,雞毛一地。當然,我們並不是要追問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基於這起典型的“語境涉入衝突”,來看待更普遍存在的“語境涉入”問題。因為,回到生活本身,類似的問題確實還挺多的。因為,就“語言表達”來講,屬於人際關係中核心的介質。


要知道,在鄰里之間,婆媳關係,上下級互動,異族交流中,因各自的立場站位,風俗道德不同,就會出現很多忌諱。不過,在通用的法則裡,一般來講,都是“入鄉隨俗”,“求同存異”。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標準是雙軌制,但是卻存在“共同的底線”。


直白地講,就是在具體的“語境涉入”時,首先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只有如此,才能達成一種尊重的共識。事實上,語言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共識的達成,要不然,人們根本無法展開暢通無阻的交流。所以,就“語境涉入”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跟個體的認知開放度有很大關係。


社會行為中,只有部分是藝術,而絕大多數是本能習慣。在我們所謂更自由的現代生活中,禮儀其實越來越淡化。而人們更傾向直奔事情的本質,去簡單的處理事情。“這一點”上,在“紅白事”上,都有一定的體現。尤其,在忌諱的設定上,越來越不講究。


在一定程度上,很多儀式的簡化,都不用往100年之外追溯。就10年前,20年前都比現在複雜很多。甚至,如果把現在的“紅白事”流程放到過去,很容易觸發衝突。因為,以過去的標準丈量現在的尺度,很顯然是無法達到要求的。


但是,社會的發展,永遠是“往前走,回頭看”。而類似文化的變遷,往往是社會融合的體現。但是,文化的變遷,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為,就上述事件中,“衝突雙方”並不是來自同一地域的人,這導致語境本身,可能也是錯位的。所以,就為這場衝突埋下禍根。


與此同時,“語境涉入”也跟年齡有關係。很多時候,在年輕人群體中,所講的“口頭禪”,如果放在老年群體中,就會顯得很怪誕。說實話,被氣球驚嚇到的女子,可能就是隨口一說,但是,“辦喜事”(結婚)的阿姨卻覺得對方不尊重自己。


從某種意義而言,所謂的“媽呀,嚇死人了”,翻譯成中性的表達,其實就是“我被驚到了”,至於“嚇死人了”就是對程度的描述,與掛氣球本身沒有關係。但是,這些真實存在的情緒,“辦喜事”(結婚)的阿姨並沒有理解到,而是先入為主的把“喜事”和“死字”聯繫起來。於是,情緒上來,也凝結出一句不好聽的“你神經病”。


當然,事情越往後,雙方爭論的焦點已經不再是最初的問題,已經成為彼此挑理的問題。客觀來講,如果被驚嚇到的女子,能意識到自己的感嘆語,可能會讓“辦喜事”(結婚)的阿姨不舒服,那麼說完之後,趕緊走人也就沒什麼事情。同時,對於“辦喜事”(結婚)的阿姨來講,如果能從驚嚇的角度考慮問題,可能也就不會有接下來的衝突。


不得不承認,“玻璃心”的本質,多是沒有“同理心”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因為語境的標準不一,才會讓誤會越來越多,衝突越陷越深。所以,很多時候,在“語境涉入糾紛”的處理上,如果雙方不以最初的衝突問題進行商討,最終只能是“一地雞毛”。


事實上,真實的世界,往往就是如此。如果人們都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那麼“糾紛和衝突”就會很少。可是,道理都懂,但是,在“玻璃心”的問題上,大多數人都自省的不過關。所以,人們總說,世俗之間,誤會橫生,也就不足為奇。


於此也能理解,為何有很多智慧的人,越是活到老,越不願意多說話。因為,他(她)們很清楚,在跟自己認知不在同一水平的人談話,十之八九會是“車禍現場”。所以,與其如此,不如不說,或者少說。因為,沒有什麼比沒有誤會更值得慶幸。


當然,把“無意冒犯”當成“惡意冒犯”,這是世俗之爭中,最為常見的事情。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講,總把“人性狩獵”視為人生信仰,喜歡在具體的事情上“指點江山”,喜歡“替別人作主”,喜歡“評頭論足”,總之就是,自己的存在感,完全建立在碾壓別人的過程中。


比如最常見的一個現象,有些人“給你建議”,其實“不是建議”,“是命令”,因為你要是不按照他(她)的“建議”做,他(她)就會生氣,甚至認為你不尊重他(她)。可是,我們要知道,他(她)明明是建議,真正的主體並不是他(她)。


當然,這種現象,在親密關係中比較普遍。之所以提及,是因為,比起陌生人和半熟人來講,熟人之間更容易發生“語境涉入衝突”。因為,家長裡短,永遠是世俗的核心主題。而要想打破這種桎梏,最好的方式,就是拓展自己的邊界,建立更高的自尊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