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事蹟】楊燦輝:用生命詮釋老兵本色

原標題:楊燦輝:用生命詮釋老兵本色——追記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普吉街道武裝部部長楊燦輝

4月20日,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人武部發出《關於向楊燦輝同志學習的通知》,號召全體官兵、民兵和文職人員及退役軍人向楊燦輝學習,一個老兵的本色精神再次感動人們的心靈。

楊燦輝,五華區普吉街道武裝部部長,一名有著20年軍齡的老兵。在疫情防控崗位上連續奮戰近2個月後,他暈倒在辦公室門口,再也沒有醒來。此時,距離他過完51歲生日僅僅20天……

老兵姿態——

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

今年春節,楊燦輝回貴州老家過年,這是他入伍離家後難得的回家陪老人時間。然而大年初二,一個電話召他返崗。

“請假多陪陪母親吧,她年紀大了。”

“疫情防控要求高,我是部長,熟悉街道情況,關鍵時刻怎麼能不在位?!”

他當即買了第二天一早返昆的車票。臨出門,還笑著對母親說:“媽,我明年再回來看您!”

疫情防控阻擊戰,社區是第一道防線。從大年初三開始,楊燦輝帶領街道科室社區工作人員、民兵扎進社區,投身消毒、執勤、宣傳等各項工作,一天都沒有休息過。那段時間裡,一碗泡麵就是他最好的加班餐。

“看到部長我們心裡就踏實。”觀音寺社區工作人員段奕含記得,那時,每天都會看到身著迷彩服的楊燦輝到各社區“報到”,挨個小區卡點了解防控情況。

“其實他完全可以歇一歇。”五華區人武部政委楊鴻春告訴記者,按照職務等級,街道黨工委委員、武裝部長是副科級,年滿51歲,即將面臨轉任非領導職務,但楊燦輝卻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

疫情發生後,普吉街道實行24小時領導帶班值班制度。3月16日是楊燦輝值班,早上9點就位,當天晚上10點半還與同心路社區就如何調解吉惠園小區矛盾糾紛事宜交換意見。沒想到第二天早上7時43分,他倒在了辦公室門口。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這位老兵,把生命指針定格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3月26日,五華區委追授楊燦輝同志“五華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號召全區廣大黨員幹部向楊燦輝同志學習。

老兵底色——

永遠保持著衝鋒狀態

2006年9月,楊燦輝從原昆明陸軍學院軍事基礎教研室技術9級講師崗位轉業,來到昆明市五華區城管局下屬的拆臨拆違指揮部辦公室,當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員。

從中校軍官到基層辦事員,楊燦輝沒有怨言、沒有懈怠。“城管局是執法部門,涉及許多專業知識,要迅速進入角色,就要儘快掌握相關知識。”愛學習是楊燦輝給城管局辦公室副主任劉崢的第一印象,她回憶說,楊燦輝為人謙和,勤於學習,時常趁著午休時間翻閱資料,做好學習筆記,迅速熟悉情況和工作崗位。

“不擺架子,虛心認真!”普吉街道雲冶社區書記袁其海告訴記者,有一次楊燦輝帶隊民兵集訓,由於天氣特別寒冷,訓練場地結了冰,隊員在訓練時縮手縮腳,心存畏難情緒。這時,楊燦輝主動站出來以身示範,不管是隊列訓練還是打靶射擊,不管是武裝越野還是擒拿格鬥,樣樣都是一絲不苟,讓隊員們肅然起敬。

轉業14年來,楊燦輝將地方工作視為另一個起點、另一個“戰場”,不管是街道武裝部長,還是兼職的護林防火防汛、徵地拆遷、疫情防控等工作,他都虛心學習,主動作為,永遠保持衝鋒狀態。

老兵情懷——

為民服務是本職所在

2017年7月,楊燦輝到任普吉街道黨工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綜治維穩。針對困難企業多、下崗失業人員多、孤寡老人多的實際情況,楊燦輝一有時間就下沉社區摸排情況。

觀音寺社區主任袁素瓊告訴記者,2018年6月,楊燦輝在一次走訪中瞭解到,修建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省鐵路第一工程公司小區因基礎設施陳舊,下水道堵塞嚴重,整個小區衛生環境惡劣,156戶居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楊燦輝積極協調製定了微改造方案,申請區政府出資20萬,協商小區居民每戶出300元,街道和社區補足資金缺口,僅僅3個月時間,就為居民再造了乾淨整潔的居住環境。

據瞭解,在普吉街道工作以來,楊燦輝帶領幹部職工經常深入社區、村組,積極為居民排憂解難,先後處理矛盾糾紛30餘起,為群眾解難幫困20餘次,處理網上信訪50餘起,切實維護了轄區社會和諧穩定,贏得群眾高度信任。

“社區工作不好做,每當工作難以推動,楊部長就對我說,這些‘硬骨頭’他來啃。”人民西路社區主任劉琪告訴記者,潘家灣大村曾是昆明小攤販的聚集地,最多時村巷裡放著130多輛小推車,是社區治理的“老大難”。為解決小攤販佔道問題,楊燦輝幫著他們出謀劃策,聯繫培訓、就業資源,為他們謀出路。如今,再走進大村,已很難見到小推車的蹤影。

“他是一名名副其實的‘跑腿工’。”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劉琪依然不敢相信楊燦輝離世的消息,“每年雨季老舊小區淹水,不管時間多晚,下多大的雨,楊燦輝都會衝到一線,泡在水裡指揮抽水排澇,為此病倒過好幾次。”

心繫群眾,為民解憂。“不管大小事,他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說起丈夫,妻子錢立品忍不住淚水奔湧,“有時不是他值班,但他一接到電話,就立馬起身走了,有這樣一個丈夫,我感到驕傲。”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