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文/ 李志瑶 徐瑞红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陆良县在推进美丽县城建设中,充分运用“协商在基层”这一平台,让群众说事、与群众议事、帮群众理事,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陆良农行生活区“隆春苑”是陆良县出了名的“脏乱差”小区,经过半年的共商共议、共建共治,实现了“整洁亮”的美丽蝶变,70多户居民迎来了春天般的幸福生活。这是陆良县基层民主协商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示范样本。


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脏乱差”的隆春苑

陆良县农行生活区“隆春苑”位于朝阳西街与春蕾街交叉路口,该小区始建于1992年,三面临街,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共有71套住房,其中50户为庭院式,21户为商住一体式。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居住率达100%,属于陆良县房改后最早开发的小区之一。

由于是老旧小区,年久失修,长期以来下水道经常堵塞,供水管道生锈,墙面乱贴乱画、路面坑洼不平、线缆乱牵乱挂等烦恼问题层出不穷,环境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居民袁存娣咬牙切齿地数落道:“我家在这里受了快20年的罪,每天打开门看到门外面到处是垃圾,就让我气不打一处冒......”

退休教师李迅跟所有乡镇公职人员一样,一心想筹点钱在县城买点房子享受生活,结果就落在“隆春苑”小区,李迅满腹怨言,“唉!当时没有打听好掉,只想着在城里有点住房就行了。从买了住进来第一天就后悔,这哪像个城里的小区呀,简直就是个“黑小区”!我家门外的墙上尽是小广告,晚上到处黑漆漆的,门都不敢出。我卖了十多回没卖掉。”

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粮食局退休老干部袁德才更是无其不可奈, “这个小区一条巷子通到头,我家住在最里面,从一进门经过那个被小广告贴满了生锈的门卫处,这个心情就好不起来,一路‘黑咕隆咚’的,踩着铺在巷子里的石板咯咯作响,都不知道哪一脚就掉下去,从石板里冒出地下管道里臭气熏天的气味,苍蝇蚊子都招惹来了,各种线路像些蜘蛛网架在头上。特别是晚上,有吸毒的,强劫的。一到家就怕出门,一出门就怕回家,每天回家的心情都是很压抑!”

提起隆春苑的“黑历史”,居民们个个义愤填膺,七嘴八舌地道着苦水,恨不得找个说理的地方,所有小区不堪的问题在隆春苑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这个小区本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集资建房,公职人员居住的小区,,缘何“一团糟”?

据了解:隆春苑之所以“一团糟”,一是因为是“资深”的老旧小区,大部分为租房户和转买户,居民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小区人行道路狭窄,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三是小区无业委会、无物管,无公共照明,居民们也尝试联合找物业,成立过第一届管委会,搞一段时间就没有声音了,物管费都收不起来,更别说改造什么的。长期以来,连学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家住在这个小区,更别说带同学来家里玩,教师要到这个小区家访都不情愿,亲戚朋友也不大乐意到这个小区串门,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

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协商改变隆春苑

陆良县委与县政协了解到隆春苑居民强烈反映的难点、痛点问题,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要求,遵循协商为民,协商为民原则,陆良县充分运用民主政协这一“看家本领”,把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效能发挥。通过协商进家门,诤言化良策,压在群众多年来的揪心事、烦心事得以及时化解。

人在哪里,党建阵地就建到哪里。2019年10月,同乐街道在县委、县政协的领导支持下,在隆春苑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运用“协商在基层 ”这一平台,由街道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内的党员、政协委员带头行动,小区内的老党员见状,像看到春天里来了一场及时雨一样,每个人都希望发挥自己的力量来为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献智出力。老党员袁德才第一个站出来,迅速把小区里最有威望最有行动力的10多名老党员召集起来,“我一看到街道社区的领导来到小区里,我这个心情就激动到无法言喻,我的党龄都有50多年了,既能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又能发挥党员作用,我责无旁贷,乐意来牵这个头。”

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俗话说得好: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袁德才、陈庚元等一行老党员带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政协委员,利用周末和居民下班在家的时间段,挨家挨户开展“民情家访”。通过与居民零距离访谈商议,认真倾听居民心声,梳理居民对小区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并张贴小区环境整治通知和倡议书,向全小区居民广而告之。让小区治理由“干部说了算”向“大家商量办”转变,居民由“张嘴发牢骚”向“有话好好说”转变,使全体居民自觉自愿参与到共建美好家园的议事、理事中来。

在社区和小区党员、政协委员、热心居民的宣传动员下,居民们开始纷纷关注自身环境的整治转变,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份子,大家不再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扫门前雪”,而是痛定思痛,痛则思改。纷纷推选出小区事务管理委员会成员,并采取民主议事,问卷调查和多次研究讨论后,制定整治提升和项目预算方案。

要整改治理不是停留在方案上,要实际行动,更要出钱出力。钱往哪里要,居民们在迫切想要改变眼前的现状面前,不再“等靠要”,而是积极主动上交治理费和物管费。第一个带头交费的王宝秀,今年已经85岁了,她高兴地说:“多少年没有人管这个小区,出钱都找不到地方,现在有人管了,能盼来这样一个改变居住环境的机会,是我安享晚年最大的心愿,这个钱我出得开心!”看到门口热热闹闹,正准备回家的退休职工栾寿云见状忙说:“把我名字写上,我现在就回家拿钱去”。群众交钱的积极性前所未有的高涨,短短数日内,小区事务管委会便筹集到68000元,一笔笔凝聚热切期望的筹款登记张贴在大门口的公示红榜上,群众们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希望,决议自筹资金,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春风吹进隆春苑

在征询到70多户居民聚焦反映的问题和提出整治的重点,以及群众热切改变隆春苑的心情,陆良县坚持刀刃向内,以隆春苑小区的问题为导向,围着群众转,奔着问题改。整合部门资源,凝聚各种力量,“一盘棋”治理隆春苑。

为快速顺利推进整治提升工作,解决好“协商了怎么办”的问题,政协委员、社区与小区事务管理委员会的纪委老党员每天四处奔忙,积极协调,得到了农行、电力、移动、联通、中枢小学等辖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多方合力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美丽环境的良好局面。第一步:彻底清除架在空中的“蜘蛛网”。电力、通信等相关部门通过实地查看后,立即对线缆该剪则剪、拆除废旧;该理则理、规整散线。第二步:让路灯亮起来。电力部门在大门口和各栋房屋路口处安装壁挂式路灯共25盏,解决了“黑灯瞎火”的苦恼。第三步:更换下水管道和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从此不再喝“生锈水”。第四步:让大门值班室焕然一新。锈迹斑斑的大门更换成不锈钢大门,安装监控和门禁系统,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安全隐患,把值班室重新用起来,成为镇守小区的“铁将军”。第五步:携手共治小区环境卫生。大家一起动手,彻底清除可恶的“牛皮癣”,让外墙换上新衣,再给自己的家取个名字,给每栋房编上号,亲朋好友来了又好记又好找。小区环境变得更好了,居民住得更舒心了,重拾久违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现如今,走到隆春苑的大门口,都忍不住想走进去转一圈,“文明新风”吹遍了隆春苑,吹进了每家每户的心窝里。昔日旧貌已不复存在,一派新气象让人心旷神怡。居民们散步小区,春风佛面,笑脸相迎,不再像过去愁眉苦脸,互不搭理。在农业银行上班的张树林看到小区改造前后的天壤之别,从过去不爱回家到现在一下班就往家里跑。他由衷感叹:“现在,我一到小区门口,还要坐上两分钟,和大爹大妈们聊几句,感到上班的压力都释放掉,原来不认识的,隔壁的,现在像一家人一样,左邻右舍,将心比心,大家争做文明户。”

“你的家,我的家,连在一起是大家。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建设幸福家。”通过搭建有序参与、广泛覆盖的协商平台,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协商,使如今的隆春苑,有“面子”更有“里子”,居民们不再“各唱各的调”袖手旁观,接下来想要做的事似乎一下子多起来,他们一步一步的来,有了“主心骨”,就得撸起袖子加油干,干给自己看,自己说了算,干出个更美好的家园来。

治理隆春苑全过程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激发居民当家的热情和小区自治的活力。在自治过程中,社区将协商议题落实情况、进展情况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要求进行通报公示,确定无任何异议方才实施,并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有力推进“协商在基层”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陆良县应用“协商在基层”解决隆春苑“老大难”问题,也是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途径。

隆春苑的春天—云南陆良民主协商提升人居环境 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今年以来,陆良县在各街道社区成立“协商在基层”议事厅,社区书记担任理事长,政协委员、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副理事长,社会各界相关人士为理事,使“协商在基层”工作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作用,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通过集中民智民力,持续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多元共治”基层协商工作机制,并使其常态化制度化,逐渐培育起不同群体之间“换位思考”意识,在或大或小范围内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综合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决战脱贫攻坚总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贡献政协力量和政协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