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這片海域又發現這種小海鮮了!好手每潮能撈個十幾斤!

隨著天氣轉暖,西海岸新區古鎮營附近海域出現

很多類似蝸牛的小海鮮——泥螺,引來當地漁民用笊籬撈,好手每潮能撈個十幾斤。記者瞭解到,這種泥螺生長在泥質灘塗上,直接吃有點磣,但是將它身上的的泥及黏液洗掉處理好了後醬爆,味道很鮮美,是島城一種比較特別的海鮮。

青島這片海域又發現這種小海鮮了!好手每潮能撈個十幾斤!


半個小時收穫兩斤多泥螺


4月30日一早,西海岸新區古鎮營村附近灘塗的潮水開始退去,漸漸顯露出一個個突起的點,乍看像一塊塊小泥巴,大片大片的,其實每塊泥巴底下都藏著一種名叫泥螺的小海鮮。


看到這情景,42歲的漁民李芳卻不為所動,她圍上紗巾,提著小桶,桶裡裝著一個大笊籬,腳穿高高的水靴,向灘塗深處走去。臨近一處淺水區時,她才俯下身子,手持笊籬,隨著手臂的晃動,笊籬在水裡不停擺動,就這樣將一個個泥螺兜了起來,然後她再抖動笊籬,用水將泥螺身上的泥洗去。她的動作非常熟練,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就收穫了兩斤多泥螺。


記者看到,泥螺顏色呈灰白色,樣子有幾分像蝸牛,一小坨肥肥的肉上蓋了個薄薄的外殼,身上覆蓋有一層的滑液,用手輕輕一捏,外殼便會破碎。


青島這片海域又發現這種小海鮮了!好手每潮能撈個十幾斤!


以前漁民撈泥螺用“泥馬”


“說起來,在灘塗上用笊籬撈泥螺還是我們這一帶的漁民發明的。”李芳告訴記者,以前這裡的泥螺數量更多,漁民大批量撈泥螺都用一種叫“泥馬”的工具,這種工具用木板做成,兩頭上翹形似小船。漁民單腿跪在上面,可極大減輕體力的消耗,而且速度很快。後來灘塗上的泥螺沒那麼多了,為了更方便,當地漁民捨棄了相對笨重的“泥馬”,開始用笊籬等簡單的工具撈泥螺。“當然,用笊籬只能在淺水區,等潮水完全退去就不合適了。”李芳介紹,像他們這樣的好手,一潮下來怎麼也能撈十幾斤泥螺,一般都以七八塊錢一斤的價格賣給販子了。


青島這片海域又發現這種小海鮮了!好手每潮能撈個十幾斤!


泥螺喜歡生長在泥質灘塗上


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一位技術人員介紹,泥螺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海鮮,顧名思義,它們不像蛤蜊一樣喜歡沙質海灘,而是生長在泥質灘塗上,因此這種海鮮在整個西海岸並不是很多,也就濱海街道前海灘塗上數量還相對多一些。


西海岸新區一家海鮮大酒店廚師陳坤介紹,泥螺肉質很嫩,烹製之前一定要用清水搓洗數遍,儘可能將其中的泥及黏液洗掉。新鮮的泥螺“舌頭”是伸出來的,煮熟了才會縮回去。泥螺的吃法有很多,可以清煮著吃,可以醬爆,也可以辣炒,無論怎麼做,味道都很鮮美。

(源自青島早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