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研究:真正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

斯坦福研究:真正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

1、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每位父母都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無論家長秉承著哪種教育理念,最終都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優秀、成功。

而往往家長們大多數,都會以為,孩子只要成績優秀,上個好大學,就是優秀的孩子了。也有更深入一些的,願意讓孩子在品格素養、思維格局等方面有所進步。而事實上,真正優秀的孩子和大多數普通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既不是學習成績,也不是他們的品格素養。

那是什麼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其實真正特別優秀的孩子和絕大多數普通孩子最大的不同,不是他們優秀的成績、也不是他們得體的舉止,而是:他們具有明確的目標感,並且能夠清晰地解釋為什麼自己要追求這個目標。

這項研究的主持者是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 戴蒙,他是長期從事青少年發展和品格教育的專家。長期針對12-22歲的年輕人做大型調查與深度訪談後,最終他得出結論:高目標感的年輕人對於自己的使命和任務非常專注。

同時他也感覺到大部分美國年輕人的漂浮不定,是由於缺乏目標感,從而沒有動機去追求超越自身的人生意義。

在英國和美國都曾經出現過這樣的現象,直到今天可能還在持續:無論是學業差的,還是學業好的大學生,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意義感,感到空虛、無聊。這種狀況和北大徐凱文教授發現的在中國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空心病”有類似的地方。

徐凱文教授提到空心病的現象的時候,他是這麼描述的: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症狀表現並不非常嚴重和突出,而另外一個空心病的特徵是: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而空心病患者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特徵是經常會有自殺的意念。

沒有明確的目標感、沒有追求的人生意義,真的就會境況差這麼多嗎?為什麼?

斯坦福研究:真正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

2、為什麼目標感能帶來這麼大的不同?

一個人的心中,是否始終懷有一個崇高、內心熱愛的、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能決定這個人是否有動力持續地努力向前,能否遭受挫敗依然不放棄,最終這個明確、熱愛的目標能夠促使他們不屈不撓的堅持下去,比一般人更容易達到成功的彼岸。

斯坦福研究:真正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

加拿大的瑞恩一年級的時候,聽老師講到非洲的孩子們生活資源匱乏,甚至喝不到乾淨的水,很多人因為喝了受汙染的水而死亡,年僅6歲的瑞恩從聽到的那一刻,就把為非洲的孩子捐獻一口井當做自己的目標。

而他的小學階段,他一直不停地為哪些缺乏潔淨水的非洲農村家庭募集修建水井的資金。一開始,他通過做家務賺錢,發現做家務賺的錢不夠一個水井的,就開始了更多的嘗試,比如,和身邊的人募捐、聯繫當地的公益基金、向其他非盈利組織尋求進一步的財務幫助、成立網站、面對媒體做宣講等等。

到了2007年,瑞恩和家人所創辦的慈善機構——“瑞恩的井”基金(Ryan’s Well Foundation)已經為世界14個國家修建了319口水井。到今日,他的基金網站公佈數字為1249個水井項目。瑞恩獲得了非常多的獎項,包括被認為是和諾貝爾和平獎齊名的青少年服務領域的獎項——世界兒童創建者獎(World of Children Founder’s Award),他還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斯坦福研究:真正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

“瑞恩的井”基金網站

更難能可貴的是,由於瑞恩是目標感清晰,高動機的孩子,所以即使面對眾多的獎項,他都沒有自我膨脹,他的基金網站上有一句說:“我只是你們平常而普通的孩子中的一員”。

高目標的孩子有著高動機,他們目標清晰,富有激情地去尋找可以幫他們達成目標的知識和技能,在這整個過程中,他們是自我驅動的學習者、並且發展出他人所不具備的思考力執行力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不斷完成小目標、靠近大目標,獲得了很多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比如,自信、樂觀以及個人成就感和價值感。

而這些寶貴的品質,會在孩子未來的成長中,給他們更多的助力,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功。

所以對父母來說,及早培養孩子的品格優勢,更重要的是:及早促進孩子思考、發現、確立自己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斯坦福研究:真正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

3、目標和意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積極心理學已經有的大量實證研究說明:“積極的人生目標”與“生活的幸福感”之間是強關聯:有目標和意義感的人,更容易獲得人生的幸福。

在順境的時候,目標能夠賦予人快樂感、價值感和意義感;在逆境的時候,目標能夠賦予人抗挫力、復原力。目標的指引、修復的作用,對於人的一生都適用。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幸福2.0的理念,也叫作PERMA理論,強調:構成幸福的五要素是:

P:Positive Emotion積極情緒

E:Engagement投入

R:Relationship人際關係

M:Meaning & Purpose人生的意義和目標

A:Accomplishment 成就

而這五個要素中,沒有一個要素可以單獨定義幸福。也就是說,如果想獲得人生真實且持久的幸福感,這五個要素缺一不可。而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要素。

有著清晰的目標感的年輕人對於自己的使命和任務非常專注,會圍繞他的目標,增加他的能力、拓展他的知識、加強他的資源、選擇他的朋友。

4、父母如何去培養孩子們的高目標感?

斯坦福研究:真正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

那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幫助他們去獲得高目標感呢?

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 戴蒙總結出來這些具有高目標的孩子的步驟是:

1.和直系親屬之外的人進行有啟發性的溝通。

2.觀察有目標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一次啟示性時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東西是可以被修正或改進的。

4.第二次啟示性時刻:我可以為此做出一些貢獻,讓世界有所改變。

5.對目標的認同,同時初步嘗試去完成一些事情。

6.獲得家人的支持。

7.以獨創性和具有影響力的方式進一步加大對所追求目標的付出。

8.獲取追求目標所需要的技能。

9.不斷從實踐中獲取真知。

10.樂觀和自信不斷提升。

斯坦福研究:真正優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麼不同?

教授建議家長,像蘇格拉底一樣,不斷提出問題,促進孩子們去思考,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目標。這些問題包括:

對你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為什麼你這麼在乎這些事情呢?

你有什麼長期的目標嗎?為什麼這些目標對你如此重要?

你認為好的生活意味著什麼?做一個好人又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有一天回顧你的人生,你最希望自己如何被他人記住?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你不能直接為孩子指定一個人生目標,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家長不能替代孩子尋找及確立他的人生目標。

家長可以做的是: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開闊眼界,引導孩子從個人價值、社會價值、人生意義等層面去思考這些選擇,引導他們思考如何為這些他們自己尋找確立的人生目標制定可執行的計劃。

朋友們,你們在自己的人生中是否有明確的人生意義以及可執行的目標?而且你能清晰地回答出來為什麼嗎?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你是家長,你覺得有更好的方法促進孩子確立目標嗎?歡迎留言。

--------------------

歡迎關注【五花馬積極心理】

願積極心理學助你人生幸福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