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王世貞與蘇州畫家交往最密切者有兩位,一是錢穀,二是陸治。關於王世貞與陸治交往的最早記錄,見於王世貞在嘉靖四十五年所寫《訪支硎陸叔平》一詩:


握手無論相見遲,江東耆俊總看誰。

君深綠綺弦中語,我愛藍田畫裡詩。

旋收磵溜供茶鼎,更遣春山佐酒巵。

臨別為言堪憶處,嫩篁新月坐天池。


這一年陸治已70歲,而王世貞40歲。雖然兩人有著不小的年齡差,但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密切交往的朋友。兩人握手言歡,王世貞深感自己認識陸治太晚。王世貞第一次來到陸治家時,在那裡看到了陸所繪的一幅《春日桃花圖》,王見後頗為喜愛。然他在此前已聽聞過陸治為人耿介,若有人向其索畫,很可能會遭到拒絕,也許是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尷尬局面,王世貞未曾張口。但是,那時的陸治很想請王世貞給自己寫篇傳記,但也不好意思直接跟王提出這樣的要求,於是請王徲登來轉述自己的意思。想來王徲登後來也說到王世貞喜歡那幅《春日桃花圖》,因此最後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王世貞為陸治寫了篇《陸叔平先生傳》,陸治則把《春日桃花圖》贈給了王世貞。王世貞在《陸叔平先生傳》中也提到了贈畫之事,以及陸治的耿介性格:


叔平負節癖,晚益甚。有一貴官子因所知某以畫請,叔平為作數幅答之,乃贄幣直數十金以謝,叔平曰:吾為所知某,非為公也。立卻之。餘遘先戚廬居,則致吊,更數月見遺《桃源圖》大襞紙,曰:區區三歲之力,以博一笑耳,非敢有請也。後更託餘所知來,意欲求為傳。餘素高其人,許之,叔平乃大喜,贄幣拜請。余文成,會襄先事,叔平踤行至墓所,餘報謝,邀留竟日夕。其所居蕭然也,呼羊酒劇飲。自是,從洞庭遊,得餘詩輒分為十六景,畫以見貽。又為餘臨王安道《華山圖》四十,皆有妙致。餘固未之敢請也。凡叔平畫,強之必不得,不強乃或可得。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花卉扇面》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陸治把那幅《春日桃花圖》贈給了王世貞,從文中可知,這幅作品乃是他陸陸續續畫了三年之久,這樣的精心之作難怪讓鑑賞大家王世貞一見傾心。後來,王世貞邀請陸治乘船同遊洞庭湖,陸治根據王世貞所作十六首詩畫了十六幅畫作。對於這件作品,王世貞也十分喜愛,在這組圖上寫下了如下跋語:


餘以壬申之秋九月遊洞庭,而陸丈叔平時亦從諸少年往,蓋七十七矣,而簮履在雲氣間若飛。歸日始草一記及古體若干首,以貽陸丈,存故事耳。居明年之五月,而陸丈來訪,則出古紙十六幅,各為一景,若探餘詩之景不重犯者而貌之。其秋骨秀削,浮天渺彌,的然為太湖兩洞庭傳神無爽也。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巷名牌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此牌上未提及陸包山祠


出於這樣的喜愛,王世貞還準備再請陸治畫《遊太和圖》,但可惜這件事未曾實施陸治就去世了。他在《再題〈遊太湖圖〉記》中稱:“餘以癸酉遊太湖,遊之明年,而陸丈為餘圖。圖成之二年,而餘果避言還裡。過陸丈,時已病矣,猶津津談明年當為公貌太和,以媲太湖,作天下大觀。亡何,竟捐館。……而陸丈竟不能踐八十二之約,以成我太和觀,則可嘆也。”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路過一家畫店


對於這種成組的紀遊圖,張子靖在其論文中認為:“早在吳門畫派自沈周開始就也已有紀遊圖的先例。但所繪紀遊圖大多是單幅畫,即便以組畫的形式出現,也仍然是景點甚少的畫卷,沈周的《西山觀雨圖卷》和文徵明《天平紀遊圖軸》都是如此。”看來吳門派以前的紀遊圖大多是單幅,直到陸治和錢穀之後,才有了成組的出現:“到了吳門後期,即陸治、錢穀一代,隨著王世貞邀人作畫的風氣盛行,一種多景點的紀遊圖冊多了起來。陸治與錢穀為王世貞所作的紀遊山水畫在畫頁總數上十分驚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屬錢穀及其學生為王世貞所繪的《紀行圖冊》,多達八十二開,而陸治的《遊洞庭圖冊》也有十六開,其中景色既來自身經目歷,亦與王世貞的遊記和紀遊詩相表裡,故被稱為《遊洞庭詩畫冊》。”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與時俱進的介紹牌


在吳門畫派之前,已經出現過成組的紀遊圖。早在明洪武十六年,王履就畫了一組《華山圖冊》,此冊有四十圖之多。萬曆元年,王世貞在太倉一位收藏家的府上看到了王履的這冊《華山圖冊》,對此深為喜愛,於是在這本圖冊內寫了一篇長跋,該跋中有這樣一段話:


洪武中,吾州王履安道獨能以知命之歲,挾策冒險,凌絕頂,探幽宅,與羽人靜姝問答,歸而筆之,記若詩,又能託之畫,而天外三峰高奇曠奧之勝盡矣。畫冊凡四十,絕得馬夏風格,天骨遒爽,書法亦純雅可愛。安道歿,歸之里人武氏而失其四,後於長幹酒肆見之,宛然延津之合也,傾橐金購歸,為武家雅語,垂二百年,而吾友人李憲使攀龍復能登其巔,所至書吾姓名於石,而吾又託友人王參政道行刻石蓮花峰。今夏復從武侯所借觀安道畫冊及詩記,磅礴累日,太華既兩有吾名姓,而吾胸中又具一太華矣,是何必減三君子耶!為大粲笑識其末。萬曆改元歲琅琊王世貞於練川舟中書。


王世貞看到王履的《華山圖冊》後十分喜愛,想起了朋友李攀龍曾經登上華山之巔,並且還在華山頂上的一塊巨石上寫上了王世貞的大名,後來王世貞又曾經託朋友在蓮花峰上刻石,如此說來,華山與王世貞有著兩番因緣。而今在收藏家武侯這裡借觀王履的《華山圖冊》,這更讓他神往華山之遊,可惜他無暇親往登臨。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未曾整修過的小巷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隧園之家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花牆


王世貞對王履的《華山圖冊》十分喜愛,因此想請錢穀臨摹一份,但不知什麼原因,這個願望未能實現。此後不久,恰好陸治來拜訪他,於是王世貞又想請陸治來臨摹《華山圖冊》,然他考慮到陸治已78歲,故不忍張口。沒想到的是,陸治看完《華山圖冊》後十分喜愛,主動提出要為王世貞臨摹此圖冊。陸治臨摹完此圖後,也寫了篇後記:


餘讀滄溟李先生遊華山記,三複而始,若神遊削成,然未得其象也。復於鳳洲王先生所得見前哲王安道所圖四十幀,不覺惘然自失曰:此以山川為宗,故能摩弄造化而遊刃塗轍之外者,則又身在華嶽,真見滄溟景中之文矣。乃將摹而合之。然餘之擬議安道,猶安道之於華山。運斤處不免有意,又安得相忘於意象與王先生觀之驪黃之外哉!


從這段後記可知,陸治臨摹王履的《華山圖冊》並沒有原模原樣的照本宣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則是“運斤處不免有意”,看來他在臨摹之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及繪畫風格。這種加以己意的臨摹方式似乎並未令到王世貞滿意,當他得到陸治的臨摹之作後,又寫下這樣一段跋語:


餘既為武侯跋王安道《華山圖》,意欲乞錢叔寶手摹而未果。逾月陸丈叔平來訪,出圖難其老,侍之,至暮,口不忍言摹畫事也。陸丈手其冊不置曰:此老遂能接宋人,不至作勝國弱腕,第少生耳。顧欣然謂餘“為子留數日存其大都,當更為究丹青理也。”陸丈畫品與安道同,故特相契合,畫成當彼此以意甲乙耳。不必規規驪黃之跡也。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開門手法粗糙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整修完好的院落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站在門口探望一眼


這段話講述了陸治對《華山圖冊》的喜愛,因為陸治拿在手中就不願意放下,然而陸治的臨摹品卻與原作有一定區別,按王世貞的畫來說則是“畫成彼此以意甲乙耳”。但正如前面所引,這並不是說陸治的臨摹品達不到原作水準,而是原作與臨摹品之間的區別恰是陸治有意為之。但總體而言,王世貞對陸治的畫風頗為喜愛,王世貞在《弇州續稿》中稱:“勝國以來,寫花卉者,無如吾吳郡。而吳郡自沈啟南後,無如陳道復、陸叔平。然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撮二子之長。”


王世貞認為吳門畫派中的畫家大多擅長花卉,並且沈周之後就屬陳淳和陸治了。但他同時又說,這兩位大畫家的花卉作品各有瑕疵在,不如周之冕能取其兩家之長。看來王世貞既能看到陸治作品的優點,同樣也能看到其缺點。然而陸治在花卉方面也確實是位名家,清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說道:“有明一代之畫,若沈周、王問、王榖祥、陸治、孫克弘、魯治、陳淳、周之冕等,皆能花卉。”


王世貞對於陸治的賞識,使得陸治的名氣更為世人所知,朱燕楠在《陸治與王世貞書畫交遊考》一文中詳細梳理了二人的關係,而後給出的結論為:“在吳門諸多的後輩畫家中,陸治的藝術面貌突出,山水、花鳥兼長。他以隱士自處,其個人生平以及畫藝,多由王世貞代為書寫與審定。其中,王世貞與陸治的書畫交遊,以王世貞主導的書畫作品製作為主。依仗王世貞在吳中文壇的地位,陸治個人聲望得以提高。”


就繪畫技巧而言,陸治也是轉益多師,他也曾模仿過王蒙的畫風,他在所繪《高士聽泉圖》的跋語中寫道:“餘少師黃鶴山樵,頗亦窺其蹊徑,復以草草漫應,久不為之。蓋山樵筆意古雅,多蕭閒林壑之趣,非澄懷弄筆,罕臻其妙。嘉靖戊申之秋,山居累月,悠然有山樵之思。遂作此幅,雖筆墨蒼老,差勝於前,而山樵之意,失已多矣。”


潘文協在《畫是無聲詩——讀明陸治〈唐宋詩意圖冊〉》一文中仔細分析了蘇州博物館所藏該圖。這組《唐宋詩意圖冊》總計有十二幅之多,每一幅圖都是按照一首唐詩的意境所繪,對此該文引用了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的一段評語:


唐人妙句,一經名士圖寫,更足千古。其傑出者,定當以子畏“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為最;徵明“宅近青山同謝朓,門垂碧柳似陶潛”次之。其前則用嘉“水回青嶂合,雲渡綠溪陰”、廷美“閶門柳色煙中遠,茂苑鶯聲雨後新”、啟南“春日鶯啼修竹裡,仙家犬吠白雲間”;其後則仇英“花遠重重樹,雲輕處處山”、陳淳“雲裡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陸治“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文伯仁“雲間樹色千花滿,竹裡泉聲百道飛”、文嘉“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皆其烜赫有名者也。


看來陸治與當時的許多大畫家,如沈周、陳淳等均能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筆來展現古人的詩境。而對於其運筆方式,潘文協在該文的結尾中總結道:“在風格上,整套冊頁畫法以淺絳為主,渴筆幹皴,勾勒坡石,取意足而已;花青、淡赭暈染,格調清麗尤在微妙之間。筆墨峭秀,賦色雅淡,不但可謂確切地傳達出了詩句的意境和江南平淡悠遠的氣息,還力矯文徵明之後末流畫家纖媚甜俗之習,頗為難得。畫上小楷題字,亦清勁古澹,頗得文徵明之神韻。”


關於陸治在蘇州的痕跡,《滄浪區志》編纂委員會所編的《蘇州地方誌·滄浪區志上冊》的列表中寫道:“名稱:陸包山祠;所在地:廟堂巷8號;備註:祀畫家陸治”,而我將此設定為尋訪目標。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大門緊閉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覆蓋的古井


2018年12月28日,在平江華府副總經理朱雪春的帶領下,由富筱棟驅車來到此巷。該巷狹窄,只能將車停在巷口,而後步行入內。在巷口看到兩個介紹牌,上面都沒有提到陸包山祠,按照門牌找到廟堂巷8號,這裡是一所前些年蓋的樓房,大門緊閉,側旁懸掛著“上海外貿休養院”的銅牌。朱總上前敲了幾次門,裡面都無人應答,故我們決定先到此巷探看情形。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老院落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走進其中


就寬度來說,廟堂巷大於蘇州許多小巷,至少這裡可以進車。一路向前走,看到了一些老的院落。進入一院,看到這裡有用破扶椅覆蓋著的一口古井。移開扶椅視之,井圈完好,感覺像是明代制式,不知道當年陸治是否使用過這口井。向井內探望,感覺裡面的水面距井口不足兩米。江南水資源豐沛,不知道這給蓋樓房是否帶來較大影響。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逃生通道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院落中的樹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僅餘窄窄的過道


前往不遠,看到一個小的夾道,朱總說這樣的夾道是大戶人家建房時特意留出的防火牆,或者叫逃生牆,他讚歎這種牆在設計上的巧妙。由此穿行到另一個院落,這裡的狀況與其他老院落相彷彿,都有著幾十年前的私搭亂蓋。以前住房緊張,住戶們也只能儘量地蠶食院中的隙地,畢竟生存是第一大道理。而在這一帶的老街區內,看到不少“黨員在行動”的金屬牌,這些牌上都介紹著附近的歷史。還有一處院落名叫“隨園之家”,我不清楚這是否跟袁枚有關係。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嚴格的入內條件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暢園外觀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深巷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改小的門


走到廟堂巷中段的位置,看到了一處重新修造好的老院落,本欲進內一探究竟,門衛卻說這裡不對遊客開放。然而在門口看到了介紹牌,上面寫明這裡叫暢園,並且可以預約免費開放,每天上、下午各限50人,開放時間是每月第一個雙休日。這兩個條件我們都不符合,故進內一看的願望無法實現,於是繼續前行。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院落保持完好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現今的住戶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隔牆飛過柑橘影


從16號院穿入,在這一帶看到了較為完好的磚雕門樓,但大門已經被縮小了三分之二。走入院中,裡面的房屋保護得也頗為完好,只是不知道這是誰的故居。在這一帶的牆上我們又看到了一塊“黨員在行動”金屬牌,此牌中對巷堂巷有如下描繪:“廟堂巷東出養育巷,西出剪金橋巷。始稱於宋,古有東嶽仁聖廟,故名。舊時律師居此者甚多。巷內有包山祠堂、一文廳以及暢園等古建築。巷長406米。”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此牌上提到了包山祠堂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遠遠地望一望休養院側牆

覓畫記·陸治:務出其胸中奇氣,以與古人角(下)

休養院門牌號


看來廟堂巷內確實曾經有過包山祠堂,只可惜此牌中沒有標明祠堂的具體門牌號。在這個院落內遇到一位坐在躺椅上曬太陽的老人,朱總用蘇州話問他陸包山祠的具體位置,一番交談後,確定了巷口的那個休養院就是當年的陸包山祠。向老人道謝後,又回到了該樓前。旁邊有個洗衣店,兩位工作人員看我們向內東瞧西看,於是問我們有什麼事。我問她們如何能進入休養院,她們說這裡不對外開放,我問是什麼原因,對方卻說這裡始終不開放。看來問不出所以然,我只好走到大門前,通過一個小小的方洞向內探望,看到院落裡有一個小花池,但花池是用水泥砌就者,顯然不是舊物。花池的後方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樓房,看來包山祠在此除了剩下這個地名,已經看不到任何痕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