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過美麗,遭受嫉妒和誤解的貴寶石——彩鑽

在大多數人眼中鑽石就是圓明亮形透明白鑽;在多數人眼中鑽石還分不同刻面的透明白鑽。少數人知道鑽石裡面還有帶顏色的彩色鑽石;極少數人知道彩色鑽石的稀有和珍貴。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到底我們掌握了多少價值信息?這些信息只是浮在海面的冰山一角,還是潛藏海底之下不可知的價值財富?


太過美麗,遭受嫉妒和誤解的貴寶石——彩鑽

圓形明亮切割和橢圓切割透明白鑽

在業內只有少數幾本書介紹彩鑽,而且大多數還是針對專業寶石學家以英文撰寫的版本。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彩色鑽石在大眾視野中出現的頻率這麼低,畢竟專業和工作範疇不涉及寶石專業領域的人是很少接觸到這些專業書籍。其次就是彩色鑽石在整個鑽石業績內所佔的交易比重並不高,並不是它的‘價值和魅力’不被認可。相反,彩鑽真的是太罕見和昂貴,以至於不像透明白鑽那樣被頻繁地流通在大眾市場。據統計百萬顆鑽石裡才能看到一顆彩鑽,這也是為什麼大克拉彩鑽能在鑽石拍賣會中成交出‘天價’。

太過美麗,遭受嫉妒和誤解的貴寶石——彩鑽

彩白鑽、黃鑽、綠鑽、橘鑽、粉鑽

彩鑽和透明白鑽一樣形成於地球內部130-200千米深的地幔層,溫度必須達到900攝氏度至1300攝氏度,壓強達到4.5萬至6萬大氣壓的環境中,黑色碳才會轉換為透明的晶狀體,也就是鑽石。彩鑽為什麼帶有顏色呢?它還屬於鑽石嗎?其實,鑽石顏色的差異只是因為地殼運動引起的一系列小環境差異導致個別鑽石的碳原子結構發生變化,或者參雜其它元素而導致顏色上的變化。那麼彩鑽包含哪些顏色呢?不同顏色的彩鑽是由什麼原因產生的?是所有彩鑽的價值都一樣高嗎?

彩色鑽石的顏色分級

彩色鑽石主要呈現黃色、橙色、藍色、綠色、粉紅色、紅色、黑色及變色龍等等。彩鑽的顏色變化十分細膩且豐富,一般以彩度濃淡九個等級作為分級的依據:微(Faint)、很淡(Very Light)、淡(Light)、 淡彩(Fancy Light)、中彩(Fancy)、暗彩(Fancy Dark)、濃彩(Fancy Intense)、深彩(Fancy Deep)、豔彩(Fancy Vivid)。同個顏色的彩鑽,色彩越是鮮豔價值就越高。

太過美麗,遭受嫉妒和誤解的貴寶石——彩鑽

彩鑽顏色等級GIA術語

不過,GIA彩鑽顏色分級並不適用於所有彩色鑽石。像極度稀少的紅鑽就只有一個級別Fancy Red;黃色和棕色鑽石要到Fancy以上才能稱為彩鑽;其它顏色稀少的彩鑽石只要Faint以上就被成為彩鑽。

不同顏色彩鑽形成的原因

1、 黃鑽

當鑽石中的氮原子取代了晶體中的某些碳原子時,鑽石因為開始吸收藍色和紫色光線,便使之呈現黃色。真正的黃鑽僅佔天然形成鑽石的0.1%。

2、 綠鑽

天然綠色鑽石一般只經過天然輻射而未經高溫過程。因鑽石內“氮”的含量較高,多呈現綠色到淡綠色。其中以鮮綠色、且色調濃淡均勻的價值最為不斐。

3、紫鑽

紫色鑽石的形成,是鑽石晶體塑性變形的結果。2008年香港蘇富比,出現過一顆3.02CT紫鑽,估價超過1300萬人民幣。

太過美麗,遭受嫉妒和誤解的貴寶石——彩鑽

綠鑽、黃鑽、紫鑽

4、粉鑽

粉鑽的顏色是由晶格發生扭曲導致的。較淡的粉紅色或玫瑰色既清新淡雅又不失閃耀華美,因為容易讓人聯想到浪漫的愛情而備受寵愛。

5、紅鑽

紅鑽是因鑽石形成過程中晶格結構發生扭曲變化而產生。在紅色彩鑽分級上只有一級就是fancy red鮮豔則價錢更高;目前最昂貴的有色鑽石,要屬帶有濃豔紅色的鑽石。

6、藍鑽

藍鑽是在形成過程中含有“硼”微量元素,所以呈現藍綠或藍帶綠等色。藍鑽一般呈現出天藍色、藍色到深藍色的透明鑽石,其中以深藍色為最佳。深藍色鑽石格外罕見,故為稀世珍品。

太過美麗,遭受嫉妒和誤解的貴寶石——彩鑽

藍鑽、粉鑽、紅鑽

7、橘鑽

橙色鑽石的顏色是由於鑽石在形成過程中暴露於氮元素的結果。真正的橙色鑽石十分稀有,大多數都呈現黃色或褐色調。

8、黑鑽

黑鑽也稱為黑色金剛石,外表黑色多孔,。科學家研究發現,有一部分的黑鑽和一般的金剛石不同,這些黑鑽形成於隕石撞擊地球形成,另外一部分黑鑽的形成主要跟鐵,石墨、赤鐵礦、黃鐵礦、有很大的關聯。這些物質和碳一起結晶形成,並且大量進入金剛石內部。

9、變色龍

一種顏色會隨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天然鑽石。大部分變色龍鑽石的顏色為帶灰、黃色調的綠色,當將鑽石加熱到200~300℃時,顏色由綠色變成黃色;止加熱以後,隨著溫度的降低,顏色逐漸由黃色變為綠色。

太過美麗,遭受嫉妒和誤解的貴寶石——彩鑽

變色龍、黑鑽、橘鑽

彩色鑽石不僅僅是天然鑽石,還是鑽石裡的“貴族”。一直以來因為自帶的霓彩被誤會成‘人工處理’,‘彩色寶石’,‘合成鑽石’等等,殊不知這些‘荒唐’的誤解只是因為彩鑽的稀少和罕見。有人曾說:太過美麗的女人容易遭受嫉妒和誤解。也許彩鑽正是因為過於美豔動人才會被大家產生那麼多的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