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戰死,劉備痛不欲生,那麼諸葛亮是真哭,還是假哭?

佳寧姐姐說歷史


真哭,可能比劉備哭的還要傷心。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前軍遭到了劉璋的伏擊,軍師龐統率眾突圍,不料中劍死在了落鳳坡。劉備得此消息後,哭的很是傷心。龐統英年早逝那年他才36歲。

劉備哭的原因是龐統很有才華。水鏡先生曾經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併可安天下。現在失去鳳雛,等於自己實力打了折扣。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真哭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在劉備軍中雖然龐統也是軍師,但他在軍中地位和在劉備的心中,根本不能和諸葛亮相提並論。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的。出山之前諸葛亮就為劉備制定了三步戰略,也就是著名隆中對。劉備起兵多年一直都是失敗,從來沒有打過勝仗。現在48歲還暫居在荊州刺史劉表屋下,幾年來不僅默默無聞,連身上的贅肉都多了幾十斤。

隆中對,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有效的強心劑,重振了劉備的信心,讓劉備看到了希望。諸葛亮對劉備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而龐統是自己前來投靠的。在率軍入川之前,龐統根本沒有為劉備立下什麼功勞。

光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在軍中的影響力就大大超過了龐統。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幫劉備奪下了荊州,讓劉備有了根基之地和立身之本。以此來看,龐統對諸葛亮地位根本構不成什麼挑戰。

龐統的死對劉備來說是一大損失,也是諸葛亮的一大損失。因為劉備比諸葛亮大20歲,軍政大權遲早會落到諸葛亮的手上。如果龐統不死,完全可以成為諸葛亮得力副手。這麼簡單的道理,諸葛亮怎麼會不明白呢?

事實也的確如此,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大權。後來在幾次北伐當中總是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造成了幾次重要的失誤。比如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結果一敗塗地,造成北伐失敗。

諸葛亮也清楚自己的長短,如果有龐統在肯定會彌補他的不足之處,這也是龐統戰死諸葛亮為什麼要真哭的原因。

以上個人愚見,更多答題請關注


三國阿亮


這個問題挺奇怪的,龐統死了,諸葛亮何時哭過了。諸葛亮沒哭,那就沒有什麼真哭、假哭了。

提問者,大概是從《三國志-龐統傳》中“(龐統)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這段話中,理解成諸葛亮哭龐統了吧?

如果這樣,那可能對史書理解有誤吧。

諸葛亮是去“拜”龐統父親的。不是去哭龐統的。

“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

1、劉備任命龐統父親為議郎,說明是在劉備當皇帝后,議郎是中央朝廷九卿之一的光祿勳卿的下屬官員,龐統父親能成為議郎,那就說明劉備當皇帝了,龐統死於214年,劉備稱帝於221年,即龐統死後7、8年,劉備稱帝。

2、劉備稱帝后,特別善待龐統的遺親。特地任命龐統父親為議郎,讓龐統父親老有所有,擔任皇帝身邊的議郎,年薪六百石,相當於縣長(不是縣令)的級別和收入,副處級吧;並追賜龐統為關內侯,“追賜(龐)統爵關內侯”,這樣一來,龐統的嫡子就可以繼承龐統的關內侯爵位,變成有爵一族,躋身貴族行列,每年還能收取食邑上的賦稅,吃喝不愁,“(龐)統子(龐)宏,字巨師,剛簡有臧否”,龐統的兒子叫龐宏,也挺有性格和才幹的。

3、劉備“拜封”龐父為議郎

劉備不是簡單的發一張委任狀的,而是慎重其事,是極其隆重的,採用“拜封”。但是,劉備是皇帝,不會親自去“拜封”的,派了丞相諸葛亮去“拜封”。

4、議郎,這個官,其實並不大,年薪才區區六百石,相當於副處長。但是,出於對龐統的眷顧,皇帝劉備極其謹重其事,採用“拜封”這種高格調的方式,而且還叫丞相諸葛亮去“拜封”一個副處級幹部,這個規格高得離譜了,故史書中,用“諸葛亮親為之拜” ,諸葛亮的這個“拜”,不是去哭靈或哭墳,也不是去認乾爹,而是代表劉備,去“拜封”龐父為議郎。

5、諸葛亮還“拜封”過二人,皇后和太子。

劉備當皇帝,冊立吳夫人為皇后,那不是印製一張結婚證書就行的,須派出三公九卿級別的人,捧著一系列的東西,包括皇后的璽綬、冠服等,到後宮去冊封,劉備就是派諸葛亮去的,“今以(吳夫人)為皇后,遣使持節丞相(諸葛)亮授璽綬”。

劉禪被立為太子,也是諸葛亮去的,“今以(劉)禪為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使使持節丞相(諸葛)亮授印綬”。

6、可能龐統父親當時沒住在成都。

從史書中的一些體例分析,派人去“拜封”,往往是那個人不在當地,才特地專程派出使者去“拜封”,還要帶上給他的印綬、冠服,甚至車仗鼓吹等。

比如,劉備在成都當大司馬、漢中王,當時關羽在荊州,劉備派前部司馬費詩,去拜封關羽為前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遣(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這裡的“拜”,還是指“拜封”,而不是哭靈哭喪。

回到問題,從史書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哭喪哭靈的記載,故無法回答是真哭還是假哭。也許,諸葛亮早就盼望龐統翹鞭子呢。




神兜兜三國


《三國志·龐統傳》: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

以上是軍師龐統去世時的相關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與劉璋反目成仇,互相攻伐。劉備大軍包圍雒城,龐統率軍攻城,身先士卒,結果被不知從哪射來的箭射中,不幸死去。這一年,龐統年僅36歲,英年早逝,太可惜了。劉備得知之後,極為痛惜,只要一提到龐統,他就流淚。劉備為撫卹龐統的家人,任命龐統的父親為議郎(典型的安慰龐統父親及劉備自己)

龐統戰死,劉備無疑是最傷心的,手下最得力的兩大軍師中的一個死去,損失太大。龐統還是劉備前線軍隊的總參謀長,全權負責軍事策劃及行動。現在劉備無人可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了。

那麼,龐統戰死,他的好朋友諸葛亮是傷心還是竊喜?是真哭,還是假哭?本文從正史上和演義中,分別分析如下。

正史上,諸葛亮雖然不至於竊喜,也不會太傷心,只是感到惋惜

公元208年,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因功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軍師中郎將是劉備為諸葛亮量身定製的一個官職,意為參贊軍事,也就是一個參謀。而龐統從東吳投奔劉備後,不久也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享受一樣的待遇。

說實話,在一個單位,像諸葛亮這樣的大才、總工程師,本想在單位大展宏圖,給老闆幹一番事業。現在劉備又招聘了一個和自己並駕齊驅的總工程師(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可能胡思亂想,老闆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還是想架空他。

再加上劉備入川作戰,帶走了龐統,前去廣袤的戰場上,排兵佈陣,建立功勳,而諸葛亮卻被安排看家。雖然守荊州也是一大功勞,可是幕後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前線廝殺。

現在,龐統死了,諸葛亮再一次成為劉備唯一的軍師中郎將(總工程師),還如願以償進入益州,建功立業。雖然還有一個法正後來居上,論資歷是無法和諸葛亮相比的。

因此,正史上,對於龐統的死,諸葛亮應該只是例行公事般祭奠一下,雖不至於竊喜,內心也不會太傷心,為其惋惜而已。

演義中,諸葛亮真的很傷心,是真哭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龐統、徐庶、水鏡先生都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當諸葛亮得知龐統要冒險奪取益州後,寫信勸說,要謹慎行事。然而,富於冒險精神的龐統聽不進謹慎的諸葛亮忠告,還認為諸葛亮嫉妒自己在前線征戰,搶了他的風頭。

龐統和劉備兵分兩路,攻打雒城,劉備走大路,龐統帶著大將魏延走小路。劉備在行軍前,特意將自己的戰馬的盧送給龐統,希望此馬保佑龐統,旗開得勝。然而,正是的盧馬害了軍師龐統,在落鳳坡被蜀軍射殺。

諸葛亮在給劉備、龐統寫了一封信後,有一天突然看到天空西面有一顆星星,從天墜地,不利於軍師,應在龐統身上。數日之後,真的有書信從益州送到荊州,書信上說的是龐統如何戰死沙場。

眾官知道諸葛亮所言不虛,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看罷書信後,大哭,哭得非常傷心,如同他的父親去世一般。諸葛亮哭得太傷心了,連荊州文武眾官也跟著落淚。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數日之後,孔明與雲長等正坐間,人報關平到。眾官皆驚。關平入,呈上玄德書信。孔明視之,內言:“本年七月初七日,龐軍師被張任在落鳳坡前箭射身故。”孔明大哭,眾官無不垂淚。

在演義中,諸葛亮是真的為龐統的死感到傷心,是真哭。他為了匡扶漢室江山,這才出山輔佐“皇叔”劉備,希望劉備身邊人才越多越好。有人說,諸葛亮可能嫉妒龐統的才能,怕其掩蓋自己。實則不然,演義中的諸葛亮,號稱三絕中的“智絕”,是不會嫉妒龐統,也不需要嫉妒龐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應該是真的為龐統的死傷心,因此大哭。

結語

正史中,後投奔劉備的龐統,很快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並駕齊驅。說諸葛亮心裡沒怨言,那是胡扯。尤其是劉備入川時,帶著龐統,而非諸葛亮,諸葛亮也會感到無奈。現在龐統戰死,諸葛亮如願以償,帶兵入川,馳援益州。他對龐統的死,比較平淡,只是感到惋惜。

而在演義中,龐統的死,諸葛亮非常傷心,是真的哭了。龐統之死,不只是好朋友的死去,還是復興漢室江山力量的巨大損失。因此,諸葛亮對於龐統的死,演義中比正史上傷心多了,是真的哭了。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