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車逐漸變得越來越好,但是感覺遇到的前進的阻力越來越大?

我來掃落葉


確實是的,國產車現在越做越好。和十幾年前幾乎不可同日而語。很多的車型不管是外觀還是內飾。都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而它們的銷量也比以前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十年前。幾乎不可想象像哈弗h6這類的車會有一個這麼好的銷量。

而通過我開過哈弗和吉利之類的車。給我的感覺確實是眼前一亮。比如哈弗h6,隔音效果幾乎是可以達到三四十萬車的級別。而且內飾的用料也非常的好。曾經這類車在我的印象中還是粗糙不堪的內飾設計。可是現在當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時候,我幾乎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而隨著國產車越來越成熟,大家也把它的核心技術像發動機變速箱之類的油進口。合資改成了自主研發。

我對於這類車的印象是:

比如哈弗h6的1.5T。起步當渦輪介入以後,爆發力一下子就出來了。但是隨著轉速的攀升,當轉速越來越高的時候,他的缺點也就暴露出來。那就是聲音顯得比較鬆散有共振。但是我敢說很少有人在日常駕駛的時候會把轉速拉那麼高。

再比如說吉利帝豪。我感覺這種車是很用心做出來的。很想給人一種高級感。但是我感覺帝豪的底盤功底還是稍微欠缺一點。當然這是跟合資車相比的情況下,如果是跟普通的國產車比,它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我覺得前進的阻力是,因為國產車現在越做越好,所以大家現在習慣性地把它和合資車放在同一標準去比較。可是我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第二個原因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車企喜歡投機取巧。利用國人好面子特點去拼命的山寨豪車的外形。這讓很多原來兢兢業業做車的企業開始變得很難做。我覺得這個是一股邪風是需要打壓的。因為再這樣下去的話,那些原本兢兢業業的做車企也會學壞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理解。


九龍真一


個人觀點:

國產車裡面,比較認真做車的幾個大廠,比如吉利,奇瑞,長城,長安,他們的所謂品控和國外廠商比起來說差也差不到哪兒去,最大的問題是3個,主要是客觀原因:

一是國人的接受程度,現在網上我感覺有很多國產車黑,不知道是被以前的國產車傷的,還是拿美分的,只要一說到國產車,就各種詆譭各種不屑,導致國產車口碑不高。但實際上在中低端車型中,國產車品質已經不輸同價位的進口或者合資車了。可問題是很多人花了幾萬買了一輛國產車,非要去和別人花十幾萬,幾十萬買的合資車、進口車比質量,稍微差一點就各種謾罵。大哥,做人要有良心,OK?

二是國產車的利潤問題,為什麼要說這個麼?因為國產車如果沒有較大的利潤,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進行研發,就不能確保質量,經常看到很多人(並不是國產車黑),甚至包括我自己,手裡揣著買白菜的錢,懷著買火箭的心。國產車正是因為在國人心中接受程度不高,所以售價一直上不去。幾大車廠都在力推他們的高端車,但成功的寥寥無幾,比如魏,比如領克,這哥倆還算好的,你看看星途,那叫一個慘。而國產高端車爭的是什麼價位?20萬左右,這在合資車眼裡根本就是中端而已。我當然希望國產車最好能便宜到只賣一兩萬,但沒有足夠的資金,國產車就無法保持進步,甚至連生存都是問題。經常看到一些人大罵國產車底盤生鏽,可是你們有沒有想到,你用了多少錢買的這個車?你當初買它時看中的是什麼?配置高,必然要在其他地方減配,你車買回來做個底盤裝甲很貴麼?

三就是國產車的技術含量了,正是因為第二條的原因,國產車技術一直上不去,別的不說,至少國產車裡面基本沒見過2.0t以上排量的發動機(當然也有可能是國家排放政策的原因),但有沒有是一回事,能不能研發又是另一回事了。

綜上所述,建議大家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儘可能買國產車吧,畢竟只有國產車商,才有可能在戰時給國家生產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


天府大辣椒


筆者從“國產車越來越好”以及“面對的阻力越來越大”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筆者認為,國產車從設計造型和價格方面講的確越來越好;但是從整車集成和產品質量的提升還遠遠不夠!

第一:設計造型好

當前以吉利,上汽,一汽,長城,長安等自主品牌為代表的國產車,在外觀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創造了一個個神車的同時,也預示著國產品牌的設計造型能力已經逐漸趕超國際一流大廠的設計了,尤其是大眾,豐田,本田,現代等。

第二:價格越來越低

隨著競爭車型的越來越多,國產車型價格越來越低,同時,也拉動合資企業同等車型的價格不斷下探,的確給國內消費者提供了非常大的好處。

第三:整車集成和質量提升不夠快

可以說,相對於外觀設計,自主品牌或國產品牌在整車集成方面的提高還不夠快,隨便拿一款自主品牌車型的油耗,基本都比同等層次的合資品牌要高;任何一塊自主品牌的發動機熱效率都遠遠無法趕上日系品牌;當然,在你的車開了10萬公里之後(甚至是5萬公里後),你就會對於自主品牌車輛的可靠性有很深的體會。

所以,自主品牌在關鍵的動力總成的技術積累,整車的集成,以及車型質量的可靠性方面提升還遠遠不夠,和主流的合資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為什麼感覺自主品牌提升了還是很容易會被合資品牌蠶食的主要原因。

再講講目前自主品牌都由哪些阻力?

第一:汽車市場的充分競爭,以及新勢力造車的不斷蠶食,更多的企業和品牌將面臨淘汰

2010年之前,國內汽車市場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只要有資質造車,都會賺的盆滿缽滿,所以國內的汽車品牌非常之多,遠遠多於發達國家的品牌數量

當然,隨著2010年到2018年左右,以長安,吉利,上汽等為首的國產品牌的升級換代,品牌的設計和質量進入了自主品牌2.0時代,當然,同時和維持了非常低的價格,這使得沒有趕上腳步並轉型的 非常多的自主品牌面臨著銷量斷崖式下跌,比如,東南汽車,海馬,力帆,華晨汽車,野馬,納智捷,江淮汽車等等。這些品牌如果不是造成新勢力無法拿到造車資質需要合作,否則,其中的大多數已經被市場淘汰了。

第二:國產車市場份額不斷被合資企業蠶食

上文說到,雖然自動品牌的外觀設計有了質的提升,但是在動力總成,整車集成,經濟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國內品牌的實力還遠遠無法和主流合資企業相比。

這就造成了目前大眾捷達,桑塔納等車型的逐漸推出,從而逐漸蠶食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

從根本上講,國內自主品牌還是需要繼續在技術上不斷投入和前進,只有在技術方面達到或超越了合資品牌,就能保證份額的逐步增加,從而在合資品牌手中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

第三:越來越低的利潤

首先是成本的增加,新勢力造成的不斷崛起,讓企業的人才流失嚴重,同時人才的成本不斷的增加

另外,對於決定未來的電池以及自動駕駛等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些已經讓各大主流汽車公司投入大量的利潤。

就拿奔馳為例,奔馳汽車全球引以為傲的EBIT單車利潤率從2018年的近10%降低到2019年的6%左右,更何況其他的品牌。

國內車企在後續的幾年,必將會加速淘汰不求上進的品牌,從而形成幾大汽車集團,達到和國外基本一致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