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古時福建喪葬風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州作為福建的省會,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境內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從秦朝開始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馬尾還是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福州古田、閩東地區還是紅軍遊擊的根據地之一。

一、喪葬時間

福州喪葬風俗從古至今代代流傳,直到近代才開始被逐漸簡化。但葬禮的每個程序都可以瞭解。一般葬禮舉行49天,每個7天做一次法會,因七為奇數代表陰,以 七、九為週期計算,七七四十九日就成了大衍之期。從從頭七到七七,代表圓滿的意思。意味著葬禮的圓滿完成,死亡之人可以從陽間到陰間去投胎,活人已對死人盡職。

人即將死去時,要求全家人都到場,就連遠在國外的也必須回來參加葬禮。這是方便將死之人說出自己的遺願,也為了使其吐出心中的一口氣,便於安靜而無遺憾的死去,使他的靈魂對俗世無眷念。


細說古時福建喪葬風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二、喪葬流程與具體操作

福建自古以來講究“壽終正寢”,病危時要把病人從偏房寢室及時地搬鋪到正寢(正廳),志稱“疾篤遷居正寢”。因為正廳是房子中最神聖的場所,壽終於此是“死得其所”,死後在陰間才可以與祖宗、親屬團聚。人死後要通知親戚朋友與同村人,家裡的女人都要嚎啕大哭,不管是否悲傷也要嚎啕,哭倒是其次。還要在門口掛上白燈籠,家裡所有東西都貼上白紙,不能見一點紅。因紅代表喜慶,白色代表哀悼。

第一天:

葬禮由長子主持,死後要把死人房間裡的座椅板凳全部搬出,並開窗透氣,死者的臉用白紙蓋住,身上蓋-塊紅布;在別人的幫助下,在床前放置“靈桌",上面擺上香爐、燈和兩個陶盆。

弔唁者輪流瞻仰死者遺容,燈總點著,裡面灌滿了黑油,稱為“陰間燈”。因為人們認為,燈光能照亮死者靈魂,把死者帶到陰間。主持喪葬的長子用這個燈點燃供的紙錢,放在陶盆中燃燒。人們認為這時靈魂會繼續附在遺體上,而且還會享受供品。

這時要請來和尚。和尚會拿來一棵樹,樹幹倒在地上,樹枝伸向四周,上面點著蠟燭。和尚唸經時帶長子繞樹一週,(若死者是妻子)除死者丈夫外,家裡的其他人也輪流轉一圈,每人繞樹時,其他人站在邊上哭泣。傳說這種儀式和燭光可以幫助靈魂到達陰間,不致迷路。

為了禱告死者靈魂、占卜未來,長子拿-一個稱為“靈錢”的銅錢,往“靈桌”上投去。銅錢上繫著線繩,投出時要揪著繩子。投第一下是最重要的,如果銅錢朝上,表示是肯定的回答,朝下則相反。第二天,依據死者性別,媳婦(兒子)給死者洗臉、穿衣,準備下葬。衣服的件數必須是奇數,7件上衣、5條褲子,外面一件繡花長袍、一條漂亮的裙子。穿衣時,遺體要搬到後廳去,“靈桌"也搬去。事先準備好的棺材搬到後廳,棺木裡面要先貼紙、塗油防潮,墊上褥子,四角放人各種紙錢,稱為“棺紙”。收棺的時間由占卜者來定,占卜者靠計算得知吉凶。


細說古時福建喪葬風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第二天:

死者屍體入棺前,要由兒子(女兒)舉行另一個重要儀式。從門前的河裡取來一小瓶水,拿一些紙錢放到水裡,用溼紙在屍體上擦3次。屍體入棺時,全家人都要到後廳,親戚們也都在場,婦女們再次嚎哭。

黃昏時,每人拿幾根香,香是特製的,比普通香粗而長。燒香不僅是--種儀式,而且可以消除已在熱天中陳放了兩日的屍體發出的臭味。後廳裡氣氛悲沉、煙霧繚繞的,黑暗的環境裡籠罩著煙霧,人們相互之間幾乎看不清。

在封棺時,長子抱住死者頭,媳婦抱住腳,他托住身子,把屍體放人棺內,死者“枕"在一個雞形枕頭上。木匠蓋上棺蓋,釘上釘子。釘釘時,所有人都跪在地上。和尚一直在場,他把聖水從大廳一直灑到後廳,以驅逐邪氣。

第六天:

人死後第6天舉行一個儀式,叫做向陰間報告死者情況。人們認為,第6天以後死者就不會再回來了,必須向陰間報知。和尚帶著兩個助手把大廳裝飾成陰間的宮殿,周圍貼上神像,宮殿中央放一個紙屋,屋裡有一紙製人,代表死者。還有男女傭人,兩邊放一些奇怪的東西,都是用竹子或紙做的,有一頭水牛和一匹馬,但均有人的身軀並帶翅膀。長子要穿戴麻布衣,打著一個大幡,跟著和尚穿過宮殿。在這過程中,有鑼鼓伴奏。


細說古時福建喪葬風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第七天:

這一天開始拯救靈魂的儀式。每隔7天舉行一次,直至第49天。和尚要念經做法事,每一天都有悼念的人來參加。死者家會印出一紙訃告發給親屬、朋友、鄰居和熟人,通知舉行公開弔唁的日期。接到訃告的人可以如期來向死者家庭表示哀悼。舉行弔唁的這一天在死者家有一個大的聚會。這種公開弔唁活動多數人都願意參加。弔唁時不嚎啕或哭泣。這種聚會可以加強人們之間的社會紐帶。舉行這種儀式完成了活人對死人、以及所有人對死者家屬的責任。這樣傳統一代代傳下去,才不斷更新著社會成員間的組合。

第42天:

在第6個7天也就是死者死後第42天,舉行一個“供第6個7期米”的儀式,供品有裝米的木盤、一壺酒和一碗羊肉,並陪伴著燒紙錢的焰火。大家迷信地認為,直到這一天擺米供,死者才會知道自己的死。

當天晚上,和尚會主持進行一種稱為“鴨過河”的儀式,用竹子和紙做的一隻鴨子放到盤子的水中,鴨子旁放一個蛋殼燈。蛋殼中灌上燈油,燈的四周是竹葉。和尚在鑼鼓聲中慢慢地把鴨子推過水麵。這種儀式是根據古老的傳說,認為死者過河時,她的靈魂是在鴨子的幫助下才得到拯救的。


細說古時福建喪葬風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第49天:

這是葬禮的最後一天,要舉行三個儀式。第一個儀式叫“衝出地獄"。人們搭起一個“陰間宮殿”,從大廳一直延伸到前院。和尚在大廳中間豎起一個用各種繡花綢布燈、燭臺、木製及金屬製偶像裝飾成的祭壇。和尚穿著禮服,戴上蓮花球形的帽子。他坐在祭壇的正前方,右手拿一個鈴,左手拿一隻號角,左右兩邊各站一個拿著樂器的助手,一個拿木魚,一個拿銅鈴,不停地敲擊,意味著具有特殊的威力把靈魂從地獄中拯救出來,送進天堂。他們每過一段時間,連續誦經,以樂器伴奏。祭壇前還擺著幾張桌子,上面擺著各種精美食物作為供品。長子穿著孝服不斷地添香,哭泣著叩頭,請求死者靈魂吃喝。最後和尚站起來,拿一把刀打破地上一個瓷碗,碗內蓋著一個紙做的人形。這動作意味著地獄的牆壁被推倒,靈魂被拯救出來。

第二個儀式是在午夜間舉行的過橋儀式。大門裡面的院子裡放一座木橋,橋有10英尺長、3英尺半寬、3英尺半高,橋面和兩邊用白布蓋住。橋上搭一個白布天棚。和尚舉著白布幡,帶著長子,一步一步伴著音樂過橋,手裡捧眷死者的紙像。妻子、媳婦和孫子帶著死者的男女傭人、馬、牛的紙像,跟在後面過橋。在這過程中,音樂奏得越響越好,以便於幫助靈魂過橋,抵達另一個世界。粉碎邪惡的妖怪試圖把靈魂推人水中的企圖。

第三個儀式是供給靈魂錢和物。紙做的房子、穀倉、傭人、動物、工具、金錢、元寶及其它值錢的東西被燒掉,作為送給死者的禮物,這個儀式在大門口外進行。

這些活動結束後,死者家庭即逐漸回到日常生活狀態中。一系列費時悼念的儀式以遞減的速度繼續著,使活著的人能渡過這一階段,開始適應新的生活。死者的遺體仍放在後廳的棺材裡準備埋葬,但是家裡人逐漸忽視了它的存在,繼續開始新的生活。


細說古時福建喪葬風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三、死者親人穿戴要求

死者的親屬都穿上喪袍,戴孝根據與死者的關係分5個等級,以戴孝的時間長短不同加以區別。兒子作為哀悼的主持人,要戴孝3年,孝服不得縫邊。戴一頂帽子,上面有3條麻編的辮子,穿一件長袍,外罩一件不能卷邊的麻布袍、一條褲子、一雙白鞋上縫一塊麻布,都是用白布做的。腰裡系一條麻繩,手持-根哭喪棍。如果死者是父親,就持一根竹棍,死者是母親,就用普通木棍,塗上紅、白色,一頭拴上3層白紙做的幡。

孫子是第二層關係,只戴一年孝,穿第一等的孝服。兒媳也穿一等孝服:麻衣、麻裙,但不持哭喪棍。旁系的男女親屬和其他家族的親戚穿其他3個等級的孝服,也穿白布衣,但只穿9個月5個月或3個月。妻子死時丈夫不戴孝,反正妻子要為丈夫戴孝。作為古老傳統,是說明世代關係,證明父親和兒子、丈夫和妻子及其他親屬在弔孝中的職責。戴孝只是年輕人對年老人、小輩對長輩,即兒子對父母、妻子對丈夫所盡的責任。

四、親戚朋友的弔唁

每天早晨和下午在“靈桌”前拜兩次,一次是日出時的晨祭,另一次是傍晚的拜祭。棺材放在後廳的兩條長凳上,“靈桌”後面放一個“靈龕”,靈龕是一個竹框糊.用紙做成的,死者的照片貼在龕中央紙上。靈龕下放一個小竹凳,凳上放一雙鞋和一個竹枝,枝上綠葉伸向靈龕內,竹枝尖端拴上一條白布帶,中間打結,下垂分為兩股。這條帶子是靈魂的標誌,是特殊的聖物。靈龕前的靈桌上擺著更多的東西:一隻碗、一筷子、一面小鏡子、一把梳子,以及原有的“陰間燈”和“靈錢”。喪葬主持人在靈龕前扔“靈錢”,詢問靈魂有什麼要求,兒媳和孫子跪在後面,手裡拿著香。這種儀式要持續100天,在此期間,長子和孫子都不能理髮。

在棺材後面的牆上要掛上一個大白簾子,稱為孝簾,上面有朋友和親戚送的各種輓聯和對聯,較重要的親戚的東西貼在中央,次要的貼在兩邊。

在院子裡放張桌子,負責收禮、發佈通告。為來參加弔唁的人登記送禮清單,以便以後回禮。弔唁時來參加的親友跪的墊子分三行,第一行為白墊第二行藍蟄第三行紅墊,表示三種關係。親家與家人跪在白墊上,較遠些的親戚和朋友跪在藍墊和紅墊上。


細說古時福建喪葬風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五、當今的葬禮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葬禮的舉行大大縮短了時間。一般只舉行三天,在一些客家農村會請先生依據死者的生辰八字與死亡日期來推算舉行葬禮的天數。但這只是少數,現代葬禮簡單快捷,在殯儀館舉行葬禮後進行火化埋掉就行。在每逢七的日子會適當的紀念一下死者,對古時的儀式也不再遵守。


細說古時福建喪葬風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