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五:如何开展原生家庭的自我治疗?

今天继续为大家解读《超越原生家庭》。

上一讲我们了解了出生顺序和性别序列对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的影响。

这促使我们去思考:

父母在其原生家庭中的出生顺序是怎样的,他们的出生顺序对其为人父母的方式有何影响?

我自己的出生顺序如何影响着你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方式?

我的孩子们的性格特征有何不同?

这些不同特征与其出生顺序和性别有何关系?

通过思考下列问题,有助于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影响在我们身上如何发挥作用,从而扬长避短。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协助你开展原生家庭的自我治疗,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在开始修正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之前,有个原则一定要牢记在心,那就是要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你这样做既不是“为了”你的家庭,也不是要“改变”家庭。

自我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拉拢家人、指责甚至报复家人。要记住,你的家人只是提供了环境,是你自己在用独特的方式来对这一环境做出反应。

这一点的好处在于只有你能够改变自己,你的改变并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改变。

这项治疗共包含7个步骤,完成每个步骤的任务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但每一步都无法很快完成,这项治疗耗时耗力,还需要你有很大的决心。

《超越原生家庭》五:如何开展原生家庭的自我治疗?


1. 了解家庭谱系:你的家人都有谁?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因为这里的家庭是指一个大范围的原生家庭,包括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父母的兄弟姐妹和祖辈。

为什么要了解这么多人呢?即使有些人你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也从未见过他们,但他们却一直对你的至亲产生影响,你的至亲又在影响着你。

比如,如果你的爷爷是个酒鬼,喝了酒就会暴打你的父亲,所以你的父亲从小就厌恶喝酒的人,自己也滴酒不沾。而父亲对酒的态度也会影响你对酒的态度。

再比如,你的外公是个比较懒惰的人,你的母亲作为长女要承担很多家务以满足外婆的期待,而母亲可能对你也有这种期待。

许多人表示,在了解了三代人并用图形的方式画出来之后,第一次完整的看到了整个家庭,发现了以前从没注意到的各种模式和关系,当然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家庭归属感。

2. 联系家庭成员

做好第一步之后,我们需要主动联系家庭成员,向他们询问有关家族历史的故事,从他们口中了解一些更全面的信息。

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诺亚在不到1岁时,父母就离婚了,他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在他35岁之前,他从未跟母亲谈论过任何关于父亲的事。他的母亲也从不主动提起这个话题。

他以为关于父亲的话题会让母亲感到尴尬,还一度怀疑自己是个私生子。在开始尝试原生家庭疗法之后,诺亚鼓起勇气给母亲写信,请她讲讲关于生父的事。

他非常担心母亲的反应,以为自己打破了家庭潜规则,没想到的是,他收到满满三页纸的回信,母亲把整个故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还在信中说她还以为诺亚永远都不会问也不想问这个问题了!

通过一封信,诺亚心中所有的疑问都有了答案,而在这之前,他和母亲竟然都以为是对方刻意回避。

所以,联系家庭成员的好处就是,你能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那些对你和其他家庭成员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并和家人以一种温和的、不那么激烈的方式进行互动,就有可能化解过去的误会和矛盾。

这部分工作可能会持续数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他们如何向你讲述另一个人的想法或经历,都要把它当作“道听途说”的二手信息,而且很可能并不准确。

我们要始终将这类信息当作“据某人说”的信息,而不是“事实真相”。

3. 创建一段家庭历史纪事

特定事件发生的事件与次数都很重要,所以下一步就是要创建包括三代人在内的“家庭编年史”。

重要的事件和日期主要包括出生、死亡、结婚、分居、离婚、重大疾病和住院、收养、职业变化、经济状况变化、居住地变化、毕业、离开家乡或回乡。

总之,家庭成员数量、地点和状态的任何变化都是很重要的,这些变化都影响着家庭生活质量。

《超越原生家庭》五:如何开展原生家庭的自我治疗?


4. 发现家庭内部运行模式

这一步要做的是,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试图找出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专业研究人员,这意味着不试图控制研究结果,心无旁骛、不偏不倚,对所有数据都一视同仁;还以为着充满求知欲,会提出很多问题。

必要时,你可以找一个个旁观者来帮忙分析。

发现家庭内部运行模式的最好方法是从研究家里的主要三角关系:

选择一位家人,想象他和家庭中每位成员都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看他们两人在一起时是如何相处的,两人有相似之处吗?相处时会有紧张感吗?相互之间坦诚开放的程度如何?他们在一起时会有什么样的自动反应?

然后再加第三个人进来。此时看看两人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谁会变化?想想这三人之间,谁跟谁的关系最近?这个三角关系对家庭内部的其他三角关系和家庭成员有何影响?

除了现有的三角关系之外,三角关系的变化也会对家庭系统产生影响,这种变化尤其会发生在家庭人口减少或增加时。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亚历山德拉的父亲去世了,她不敢表露出悲伤,怕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母亲。母亲从前非常依赖父亲,现在转而想要依赖女儿。

亚历山德拉却在父亲去世一周内,选择与母亲逐渐疏远,因为她不想取代父亲在家里的地位。一位同样担忧母亲的弟弟,试图劝说她去照顾母亲。

她对这位弟弟给她的压力感到气愤,同时也对自己的自私感到内疚。在父亲去世之后,亚历山德拉、母亲和弟弟之间形成了新的三角关系。

这种变化也会发生在你要做出改变之后。请思考,你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会对家庭造成什么影响?你的家人将如何反应?这也能帮助你做好充分的心理预期,以免在压力之下摇摆不定。

5. 你可以回家了:探亲与家访

在找到家庭的运行原理之后,你可以回趟家,根据之前设计的问题向家人提问,观察家庭运行状态,并进一步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这其实是一个求证过程,也是一次与家人彻底交流的机会。

但如果你没有认真做好准备,想清楚你到底要探究什么、要提出哪些具体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你的家访将毫无意义。

家庭探访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在于,无论家庭成员跟你分享了什么故事,或是说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去质疑或谴责他们。在提问时,一是要确保你提出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以引出确切的信息。

比如,“你不认为我们现在该走了吗?”就不是“真正”的问题,因为它的隐含意就是“我认为现在该走了”,带有很强的引导性。而是要避免提“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通常会让对方产生戒心,或给自己找借口。

诸如“你对那件事的观点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更有可能获得直接坦诚的答案。如果与你交谈的某位家庭成员开始对交谈内容感到不适,通常的做法是将谈话重点转移到上一代人身上。

例如,当你与母亲谈论你们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发现她感到不悦,就问问她与你外婆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个话题也让她不安,就问外婆与她自己母亲之间的关系。

你的母亲观察到的情况又是怎样的?这样一来,母亲就有可能回到刚才的话题上,不会那么不适了。

《超越原生家庭》五:如何开展原生家庭的自我治疗?


6. 这就是我,无论你是否喜欢:自我分化

完成研究工作、弄清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之后,你就要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了。做这一步需要站在“我”的角度和立场,这意味着你必须:明确区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我”开头的语句大胆讲出来,必要时与别人进行求同存异的协商,接受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即使无法接受,也不要被无力感吞噬,而要关注自己还拥有哪些选择。不要将他人视为自己问题的根源,而要承担起自己的失落、悲伤等情绪,也不要为他人承担责任。

随着你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位置发生改变,家庭内部情感机制也会失衡,其他人会感到不适应,进而对你的变化感到担忧。通常情况下,家庭中的一位或多位成员对此做出三段式的反应:

首先,他们会说:“你错了、你不好、你自私、你你不负责任”等等。

然后,他们会说:“如果你回到原来的状态,我们愿意再次接纳你。”

最后,他们会说:“如果你还是这样,我们会严厉惩罚你。”

他们会将你的自我立场视为对他们的攻击或批评,会试图与其他家庭成员形成三角关系,或借助于外部权威,让你认为自己错了。他们还会对你提出各种威胁,试图让你回归到原来的状态。

这都是原生家庭抗拒改变的正常反应,你事先对这些反应预期的越多,就越能更好的应对。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只要你的努力开始见效,就一定不要放弃。此时你的基本信念应该是:“我明白这会让你觉得不舒服,你不喜欢出现这样的情况,但这是我要做出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你此时逃避或跟家庭成员对着干,只会让对方持续不断的攻击你。你需要维护自己的立场,沉着冷静的应付对方的反应。如果你能一直保持这种立场,家人最终会适应你的改变,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

在完成自我分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困难之处,就是保持家庭里“一对一”的亲属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和每个人成为朋友,而是指你能与家庭中的任何成员就任何问题展开交流,并与他们保持密切的关系,即使他们对你的立场做出负面反应。

7. 重做一遍

在超越原生家庭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你需要不断反思究竟漏掉了什么?你是如何上当受骗的?你要做好一切重来的计划。

只要坚持澄清自己的立场就够了,无须顾忌别人的对错。你的目标应该是做真正的自我,即以自认为有意义并且自我愉快的方式行动和生活,这样就能使你与他人自由地交往。

《超越原生家庭》五:如何开展原生家庭的自我治疗?


好了,到这里,《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就为你全部解读完毕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今天的内容:

大部分人并非出生在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把自己人生中碰到的问题归结于父母,不过是借口。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你能了解原生家庭和家族历史、掌握其中的运作机制,开始自我分化,就能找到疗愈的方向、重新出发。

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需要你下定决心才能应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但会带给你巨大的回报——你最终能做到与别人保持亲密联系的同时保持自我。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