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有人說:小米鬥嘴都沒輸過,銷量卻沒贏過!

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4月29日,據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最新調查顯示,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售同比下降22% 。而在疫情期間,華為的市場份額上升到近40%,是唯一一個在疫情中實現同比正增長的智能手機廠商,此時的小米在市場份額上的佔比僅有9%,較高峰時期的佔比減少了6個百分點,不要小看這六個百分點,相當於小米失去了40%的江山版圖。

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疫情是個好東西,可以成為業績的“遮擋牌”,可是千萬別成為“背鍋俠”,兵臨城下,今天的小米手機為何有“傾瀉”現象,還是要挖一挖的。

一、盤點:2019年IDG數據碰巧來了個“承上啟下”

回想小米的成長史,2017年有個小高潮,當初從前一年的8.9%衝到12.4%,但是隨後都是負增長,特別是2019年是手機TOP4跌幅最大的。

2019年IDG的數據,與剛剛發佈的Counterpoint數據有點“承上啟下”的意思,不相信的話你就來看看:

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1、最近幾年,頭部超過50%的份額都是在華為、OPPO、VIVO三家手裡。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其實也都在這三家。2019年華為依靠nova系列對藍綠兩家下手狠了點。小米的用戶流失我稱之為自然流失,屬於小米營銷策略必然會產生的部分。

2、Apple的用戶群是非常穩定的一群人。它的市佔率雖在減少,但幅度很小:2016年的9.6%到2019年8.9%。在連續幾代產品中都被吐槽的情況下,相對還是穩得很!不過Apple的用戶流失後基本被華為收割,成了Mate和P的增量,跟小米沒半毛錢關係。

3、others在行業成熟期註定是炮灰。2016年都還有33.5%,到了2019年只有6.5%了。小而美、打磨工匠很快都會消失殆盡。

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從數據上看,2019年,小米為何有這麼大的跌幅?華為、榮耀都在挖,OPPO和VIVO也在挖,不然OV的數字更難看。

  • 2019年,盤點OVM+Others的跌幅,一方面被華為系拿走了,另一方面被下行的大盤吞噬了,2020年的疫情只是雪上加霜罷了。

如今Counterpoint的數據讓小米更加“暴露”出些短板,疫情只能算是助推器,小米銷量的下跌其實是“短板”的後遺症。

二、小米“爆品思維”,會缺了點“長期主義”

我們要知道,論小米的產品優勢還是相當明顯的,比如對市場的敏銳度高、洞察力強,客戶導向的思維很極致,在產品上總是會有不少的亮點。

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 相比之下,小米算是有先發優勢,而“OV手機”只能算是“敢為天下後”,而華為一直就是“直男工程師”的思維,技術至上。

只可惜,小米只能眼睜睜看著HOV在爆發期把它遠遠拋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越耕越薄?

難道是小米不夠聰明嗎?反而,我覺得小米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拿聰明來做個讀書的比喻吧:

讀書人如果是絕頂聰明的,遇到困難第一個反應往往就是如何投機取巧,而不是踏踏實實攻克難關。

讀書人如果是看起來不那麼聰明的普通人,但做什麼事兒都是一根筋,不達目的絕不輕易放棄。

小米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每天都在琢磨“性價比”,每天都在想“爆款”,快速開發,快速佔領市場等,唯獨會缺少的是一種長久佈局,耐得住寂寞的沉穩和堅持。

因此,小米最缺的是什麼?真的不是錢,而是持久的戰鬥力,即“長期主義”。

小米之所以成功,它的“性價比”與“爆款思維”相當出彩,如何更快,如何更爆,無人能比。可惜,這有點類似於“網紅”,屬於短期流量。

  • 另外還有個特點,就是小米的資本結構有所不同,不僅要承受前期風頭的風險,後期還有上市財報的壓力,這都是無法迴避的現實,這種資本的力量往往會擾亂步驟的。
  • 巧合的是——HOV都不上市,也沒有打算上市。

可以說,為了獲取流量,滿足快和爆,小米就需要獲得巨大的音量。“搶購”也是巨大音量的獲取途徑之一,F碼、秒光等等營銷操作,確實幫助小米從中獲得了“一機難求”巨大的音量。

只是,長此以往,產生了“用戶反向篩選”,“美猴王”的美譽至此誕生,厭倦這場遊戲的用戶轉投了其他品牌。

相比華為一味的技術直男本色,以及OV拍照等年輕人執著,小米的“爆款思維”總是缺少了點持久戰鬥力的支撐,有沒有?這種差異性,越到後面越明顯。

三、小米“去渠道化”的後遺症

另外一個後遺症,眾所周知,小米創立以來的定價策略就是要“去渠道化”。

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 傳統渠道獲取的利潤比廠家還高,聽起來有點像“吸血蟲”,另外,對廠商而言,建渠道本身是個大體力活:時間跨度長,佔用資金和人力成本高等,這明顯與“性價比”不匹配。

互聯網越發展,線下渠道的優勢就越有競爭力,這在阿里等電商平臺的線下佈局就是最好的說明。電商的線下渠道價值與廠家的線下渠道價值其實不同的:

我們不能只看到了渠道賺錢的A面,卻忽略了B面:渠道雖然依附著廠家在賺錢,但廠家也依靠他們在分擔工作量和風險壓力。

  • 俗話說:渠道就是廠商的水庫,旱時要給你灌水,澇時要給你蓄水。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0年前,OV轉型智能機,渠道硬是虧錢都在幫他們清理掉了廠商的功能機庫存。這要沒有渠道的支持,就是那一次都可以讓OV元氣大傷的。

其實,研發成本看似廠家自己的,實則是廠商與渠道共擔的。研發成本以均攤形式注入產品,你有數量眾多的渠道,首批出貨量大,就能攤薄研發成本,這就像HOV都是如此。

如果渠道數量不夠甚至沒有渠道,所有的貨都得靠自己來賣,成功了就是魚刺撈飯,失敗了就只有喝稀飯,這是不是有點像小米呢?

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 其實說白了,就是小米的渠道體系抗風險能力太弱(幾乎就是他們自己),只能吃補藥,不想吃瀉藥,這就是小米給自己留下的“後遺症”。

按照小米這種玩法,導致市佔率逐漸下滑,也是情理中。銷量的下跌,這根本不是某一代產品操盤失敗的結果,而是從一開始確定這套玩法就註定的結果。

無論何時,傳統線下渠道的價值都不會改變,脫離實體經濟都是“空談”,就是這個理。

最後的話:下降是正常的,能否挺上來是關鍵

即使銷量下跌,我們要承認的是,小米這幾年在專注產品、品牌和營銷等方面都是不可估量的。

別讓疫情“背黑鍋”,談談小米銷量為何從國內22%掉到9%?

  • 小米的初心中,“性價比”與“去渠道化”幫它完成了上半段的突圍,無法支撐“長期主義”,下降是正常的。不過雷軍說了,去年有意讓路。關鍵看這一年,能不能挺上來,這時候要趕緊補足這些“漏洞”才是王道。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醉井觀商,以小見大,善於思考,樂於分享,更多的商業點評、行業趨勢分析等,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溝通,共贏共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