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修行可以是每一步,陪孩子成長也可以變成媽媽的修行

如果要問我養孩子這麼多年,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我的回答一定是跟著孩子一起長大,陪伴他的整個生命過程,其實是我最好修行。不論是面對孩子取得進步帶來的成就感,還是面對孩子不斷的犯錯帶來的挫敗感,養育孩子一場,龍應臺說,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我想說,也是一場媽媽的人格逐漸豐盈起來的修行!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就會當媽媽的人,可是我們卻在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好了準備的時候就當了媽媽,甚至沒有任何崗前培訓,我們卻要承擔一個獨立的生命體的前期所有教養問題。

人生的修行可以是每一步,陪孩子成長也可以變成媽媽的修行

養育是一場修行


網上有關於媽媽的五個層次論,最高的層次是媽媽隨著孩子的成長自體也不斷的成長,和孩子一起共同進步,修得自己的人生和境界更加圓滿。

我贊同人生是一場修行的說法。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同的時間段會有不同的修行任務:年幼時,我們的修行任務是好好學習各項生活的基本技能,包括在學校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化學習;長大後,我們的修行任務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並能讓這份工作帶來的收入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再然後,我們的修行任務之一是找到那個人生伴侶,不論對錯,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再然後自然就是面對一個新生命時,我們如何在自己的經驗和基礎上養育新生命,修得更高階的人生;最後,是和自己的對話,關於生死,關於人生價值……

雲香的《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我是一口氣看完的,這本四年前的書,我看再版卻也看得津津有味,四年的時間沉澱並沒有讓她在書中的陳述過時,反而在四年後還熠熠閃光。

人生的修行可以是每一步,陪孩子成長也可以變成媽媽的修行


雲香,全名曠雲香,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德福幼兒園教師,小巫藝術養育課程講師,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國際母乳會哺乳互助指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母愛10平方”特別推廣者。

現在的雲香是一個8歲孩子的媽媽,孩子出生後,她辭去研究所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在孩子上幼兒園後,她成功轉型成為一名華德福幼兒園教師和父母培訓講師,專注於兒童教育及親子溝通研究,著有《那些母乳餵養的日子——職場媽媽母乳育兒手記》一書,這本《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是她在孩子4歲時所著,時隔四年,再版卻依然價值感十足。

在《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這本書裡我是第一次接觸到華德福的教養觀念。

華德福的故事

成都的華德福我知道,幾年前有一次陪兒子參加一個公益的城市生存挑戰時,我作為志願者陪伴的那組孩子裡有一個特別優秀的孩子就是華德福畢業的。

那次活動,我的工作是陪著這群孩子,看他們在一天時間內,如何用一塊錢在城市裡生存,還要同步完成既定的各種任務。我的陪伴是確保他們的安全,也要確保他們不作弊,一群完全陌生對孩子自己要想辦法在活動時間內賺錢吃飯填飽肚子,也要想辦法設計最佳路線完成不同的任務取得不同的積分,最後爭取得到最高積分獲得去其他城市參加的難度更大的機會。

人生的修行可以是每一步,陪孩子成長也可以變成媽媽的修行

圍觀孩子們的挑戰


那個女孩胖胖的,沒有太在意自己的形象,卻極有主見,並且有非常棒的組織和策劃能力。在活動一開始,她就因為年齡最大被選來當了領隊,然後很自然的她需要規劃出他們的路線,如何賺錢換取午飯,如何針對不同年齡段(最小5歲),不同性格(內向不怎麼說話)的孩子,讓整個隊伍既玩得很好,又取得了最高積分的成績。

我們在路上行走時,看著她異常優秀的能力表現,我忍不住問她是哪個學校的,她驕傲的告訴我,是華德福!

在《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一書中,我才第一次知道成都的華德福是國內華德福人心中的殿堂!

華德福的教養理念,雲香在《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中提到了很多:以孩子為本,遵循孩子自己的節律,不過度,不提前干涉,讓孩子自然成長,讓孩子成為ta自己……

比如孩子因為好奇而提出問題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1. 不要立刻回答他們的問題。

立刻回答孩子的問題不僅沒有任何作用,而且會剝奪孩子自己思考的權利。那是我們在替他做智力練習。

2. 讓問題回到提問者身上。

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啟發孩子思考永遠比告訴孩子答案更優質。

人生的修行可以是每一步,陪孩子成長也可以變成媽媽的修行

讓孩子自己思考


3. 再次鼓勵他向其它地方尋求幫助。

尋求幫助的地方不止一個,除了找成人解答,還可以有很多自行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通過這些嘗試而獲得的經驗,不論是溝通經驗還是嘗試各種解決問題方法的經驗,思考了,做了,就是進步。

4. 不要打擊孩子更不要嘲笑他的問題。

我們尊重孩子的問題就是尊重尊重ta的情感,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度。不管你問什麼樣的問題,表達什麼樣的願望,也不管我是否順從你的願望。我都認真傾聽,並積極思考我的態度,表明你的問題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聽到了!

“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聽到了!”這句話意味著什麼?

簡單說,尊重孩子,所以肯定孩子:你的情感很重要!

我看到了,不僅僅是看到你的外在行為,還看到了你行為背後的原因。

我聽到了,不僅僅是聽到了你說話,還聽到了你說話時背後的情緒。

雲香在《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中反覆提到的“傾聽”技術,特別好,不僅僅是簡單的重複,在傾聽的過程中要習慣使用

“事實+感受”的句式。

人生的修行可以是每一步,陪孩子成長也可以變成媽媽的修行

傾聽是門技術


簡單的重複孩子當前面對的事實,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詞彙表達孩子的感受,這就是傾聽的基本句式。

雲香總結傾聽的“四有一無”原則是:有需(孩子有需要)、有時(家長有時間)、有心(家長有心情)、有度(傾聽要有度),無預設(不帶目的的預設)

其實就是當孩子有傾聽需要時,父母不忙有時間,父母情緒狀態持續穩定有心情,不帶任何目的引導或者預設的有度傾聽。

人生的修行可以是每一步,陪孩子成長也可以變成媽媽的修行

傾聽有技巧


舉一個雲香家的傾聽實例:

有一次豆豆問雲香:“媽媽,你明天能陪我去公園嗎?”(其實這時候的豆豆沒有任何情緒,他需要聽到的只是一個答案。)

雲香:“抱歉,我不能陪你去,因為我明天要工作。不過,爸爸可以陪你去公園。”

豆豆:“為什麼你總是要工作而不能陪我?”(這時候豆豆已經有情緒了,需要傾聽。)

雲香:“你希望媽媽能多陪陪你”

豆豆:“你為什麼不能陪我玩,回來再工作?”(豆豆還處在情緒區,還需要傾聽。)

雲香:“你希望媽媽先陪你玩,後工作。”

豆豆:“是啊,等你工作忙完以後,你可以陪我去公園嗎?(豆豆已經出了情緒區,又變成了只需要答案了。)”

雲香:“沒問題!”

豆豆高興的跑走了……

這樣的親子溝通,是讓孩子很舒服的,媽媽看到了他的需要,也做了回應,他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是被媽媽看到了,而且聽到了的,所以安全感十足的“高興的跑走了”。

反觀我們有的家長就做不到,可能是粗暴的對孩子拒絕:“媽媽要工作,沒時間陪你玩!”或者是碎碎念講大道理:“媽媽不工作哪有錢?沒有錢就沒有辦法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更有甚者遇上事情一多,還會情緒失控吼孩子:“沒見媽媽正忙嗎?!”

結果呢?孩子要麼被罵哭,要麼覺得很煩,慢慢的就不再對家長有需求了……

當孩子有傾聽需要時,父母不忙有時間,父母情緒狀態持續穩定有心情,不帶任何目的引導或者預設的有度傾聽吧!畢竟孩子是你親生的,你的陪伴狀態決定孩子的成長狀態!

人生的修行可以是每一步,陪孩子成長也可以變成媽媽的修行

你的陪伴狀態決定孩子的成長狀態


從現在開始,調整你的狀態吧!不要做一個不修邊幅雞飛狗跳的媽媽,給自己一點專屬於你自己的時間,讓你的心靜下來,去好好思考一下我們育兒的本質,去好好享受一下當下孩子陪伴在你身邊的狀態,如雲香在《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中提到的這樣:

  • 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
  • 媽媽的自我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 父母生育、教養孩子不是為了讓自己吃苦,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吃苦。
  • 作為父母要學會享受孩子的愛,也讓孩子享受父母的愛。
  • 父母只有不斷地自我成長,時刻地自我覺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見了你!”

點擊下方購買鏈接可以直接購買!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贊、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