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最光榮 奮鬥最幸福丨90後航天人:我們為夢想而生

2020-05-04 13:35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群年輕人。在今年獲獎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中,有一個90後航天的團隊,他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微納衛星通常指質量小於10千克、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衛星。近年來,微納衛星以體積小、功耗低、開發週期短,可編隊組網等優勢,在科研、國防和商用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個團隊平均年齡24歲,最小的只有20歲。就是這樣一群年輕人,已經參與研製發射了多顆衛星,其中就包括世界上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

去年“龍江二號”拍攝的一張地月合影刷屏網絡,登上科學雜誌,被譽為“最美地月合影”,受到國際關注。如今,他們已經開始迎接全新的挑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支中國航天最年輕的隊伍,走進這群心懷宇宙的年輕人。

受到疫情的影響,學校還沒有開學,實驗室裡也略顯冷清。但是韋明川還是一早就來到了實驗室。今年2月底,他剛剛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加完新技術試驗衛星E星的發射任務,就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開始了全新的研製工作。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負責人 韋明川: 我們在趕一個項目,是微納雙星。計劃今年發射,正在抓緊測試。

要發射衛星,這個普通人覺得很遙遠的事情,從韋明川口中說出來卻顯得很平常。年紀輕輕的他已經跟航天打了快十年交道了。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負責人 韋明川

:一開始想做衛星的時候,我們是上大二,當時在學校的業餘無線電俱樂部,我和幾個同學一起提出來,當時我們自己也覺得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為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韋明川和團隊成員不分晝夜地查閱文獻資料,帶病堅持驗證測試。有時候為了等待數據分析結果需要通宵,他們就在實驗室裡打地鋪。因為還要兼顧學業,整整五年,他們幾乎沒有假期,休息的時間也少之又少。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成員 吳凡: 有一次我們要對衛星的接收機做外場實收測試。那段時間經常下小雨,一直下到凌晨兩點多才停下來。然後等我們測試完都已經凌晨四五點鐘了,當天晚上我們就只能在廠房裡將就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大家都凍感冒了。

2015年,韋明川和團隊研製的首顆衛星“紫丁香二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也是我國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製與管控的納衛星。隨後他們又相繼發射了多顆衛星,開啟了屬於他們的太空征程,韋明川也成為了我國最年輕的衛星總師。

原來學生也真的可以發射衛星,這讓越來越多有航天夢想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團隊中。從原來的10幾個人,到如今涵蓋了航空宇航、力學、計算機等9個學科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這支隊伍越發成熟,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出場機會。

2016年,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成功贏得了在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發射任務中進行搭載試驗的機會,韋明川和團隊成員可以向更遠深空發起挑戰。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負責人 韋明川: 能夠參加到咱們國家的探月項目中來,感覺還是很幸運的,但是壓力也很大。

此時的韋明川已經從大二的學生成長成了實驗室中的“韋老闆”,他帶著跟他當年一樣只有二十歲的學生,開始了更加熱血的探索。

2018年5月21日,這顆被命名為“龍江二號”的小衛星隨嫦娥四號中繼星發射升空。就在團隊剛要鬆口氣的時候,衛星卻出現了軌控發動機無法關機,甚至面臨發射失敗的可能。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成員 邱實: 我也不知道那天我們幾個人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只能說大家滿腦子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必須而且一定要把這個“龍江二號”搶救回來。現場我們發送了快500條指令,每一條指令都非常有效地執行。

經歷了各種考驗,“龍江二號”終於抵達月球附近,成為世界上首個獨立完成環月飛行的微衛星。讓團隊更加驚喜的是,在衛星傳回來的照片中,拍攝到了一張完美的“地月合影”。

這張照片登上了科學雜誌,被譽為迄今為止最美的“地月合影”之一,也讓這個年輕的團隊獲得了更多的讚譽。但是他們自己卻顯得十分冷靜,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航天夢才剛剛開始。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成員 泰米爾: 我們用自己設計的這款相機拍攝到了月球,在以後的研究工作中,我也會想方設法地給這個相機賦予更多的、更復雜的一些科學任務,讓它(相機)代替我們自己的雙眼,去看得更遙遠,更加清晰,我想這也是一個不斷進取、不斷去突破的一個探索的過程。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成員 吳凡: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獲得了一些榮譽,但是我清楚我們前面的路還有很長,這只是一個開始。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我們都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向我們的前輩們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