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歡快奏響“春耕曲”

5月的“天下第一糧倉”——榆樹市,處處生機盎然,一片忙碌的春耕景象。破茬、開溝、施肥、播種、覆土,起壟、覆膜……機械走過,播種的一系列操作隨即完成。5月1日,記者在榆樹市環城鄉桂家村春耕現場看到,以機械化規模作業進行搶墒播種,已成為當地春耕戰場主力軍。

“合作社從4月19日開始進行機械播種,目前8臺播種機全部投入使用。”負責機械化播種的環城鄉增益農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馬佔友告訴記者,合作社已經完成播種面積2000畝。

作為榆樹市較大的鄉鎮,環城鄉為紮實抓好春耕播種工作,鄉里採取鄉領導包片、鄉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的辦法,層層建立責任制,深入一線幫扶指導,確保一次播好種,一次奪全苗,為好收成打下堅實基礎。

在大坡鎮的一棟育苗棚內,茁壯的秧苗一片嫩綠。榆樹市民興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民指著水稻缽盤說:“這是軟盤育秧,插秧時就像上菜一樣,把秧盤放在插秧機上就可以了。現在氣溫回升,再過幾天就可以插秧了。”他表示,合作社有16棟育秧大棚,能育出2萬餘盤秧苗,可供大坡鎮1000多畝的水田插秧。

看著整齊的秧苗,孫民有些激動。他說,隨著機械化耕種的逐步普及,育秧苗也很少用人工了。一棟5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人工育秧需要七八個人兩到三天的工作量,現在一人操作育秧機3個小時就完成了,水稻育苗實現流水線作業。“機器育苗不僅避免撒苗不均和浪費的情況,一個棚還能節省上千元的人工費。”

記者先後走訪了弓棚鎮、八號鎮、新莊鎮、泗河鎮以及五棵樹,無論走到哪裡,在旱田都能看到多臺機械同時作業播種的場面。據瞭解,榆樹市緊緊抓住五一前後氣溫回暖的有利時機,以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引領,帶動全市2300多家農機合作組織1.3萬個農機大戶,迅速掀起春季機械播種高潮。今年計劃玉米播種面積437萬畝,截至5月2日,已完成播種面積195萬畝,佔播種總面積的44.6%,預計5月6日完成玉米播種任務。

在搶種的同時,榆樹市還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

“今年我們合作社除了種植玉米外還要種植千畝大豆和百畝馬鈴薯。”馬佔友的一番話,道出了近年來榆樹市堅持“穩糧豆、擴經飼”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深化供給側改革帶來的變化。馬佔友的合作社為什麼要種馬鈴薯,答案很簡單:在榆樹境內有一家馬鈴薯深加工企業,每年都需要一定量的馬鈴薯原材料,如今在榆樹市已經形成一條原材料供應、深加工、產品輸出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條。

記者從榆樹市農業農村局瞭解到,在2020年榆樹市農作物計劃播種面積中,除玉米、水稻外,大豆、馬鈴薯以及其他作物等都佔有一定比例。這跟榆樹市擁有與大豆、粘玉米、馬鈴薯等相關的現代農業深加工企業和農民緊跟市場改變種植結構意識有著密切關係。

近年來,榆樹市把農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注重由產中向產前和產後延伸,在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過程中,讓農民產前瞭解市場,積極主動應對政策調整和市場需求,產後讓農民在農產品加工、冷藏、打品牌、闖市場等方面下功夫。

深耕厚土,厚積薄發,希望在黑土地上升騰。隨著機械化作業步伐的加快和種植結構不斷調整,榆樹市現代化農業的腳步正越來越近。

吉林日報記者 徐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