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忘憂子”所有。備註也是引用新華社,略有刪減【備註具有歷史價值】。

照片非刻意收集。需要值得提醒的是,本文以現在行政管理範圍為主,按順序排列。

注:在廣元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發表之後發現還有部分早期照片沒有上傳,特補檔一篇。務必結合看效果更好。

歡迎觀看廣元市城市百年照片

編輯不易,請打個賞哦!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4年 劉詩臨

嘉陵江上游沿著大巴山脈兩谷之間有很多著名的險要峽口,這是有名的險地——明月峽。寶成鐵路將從這個峽口開鑿隧道穿過。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4年3月30日 劉詩臨

寶成鐵路南段的修建工程已由川西平原進入到險峻的大巴山脈,工程非常艱鉅。橋樑和隧道工程大大增加。僅廣元一帶某工程段58公里的修建路線中,隧道橋涵就達220座,其中最險最長的八廟溝隧道,長達1614米。寶成鐵路南段工程中的艱鉅工程之一——白水河大橋,橋基工程已勝利完成,現正開始架橋。工地施工正逐步走向機械化,推土機、打椿機、開山機等各種機器日益增多。築路工人們為了加速寶成鐵路的修建,爭取早日通車,正以戰鬥的姿態,克服一切困難,緊張修建中。
長達1614米的八廟溝隧道是寶成路的艱鉅工程,修建這一大隧道的工人們正以戰鬥的意志在工作。他們唱著:“八廟溝,人煙少,山又高來路又小,寶成鐵路由此過,高山業中開隧道。不怕高山千萬重,我們堅決要打通。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4年10月5日 劉詩臨

寶成鐵路的鋪軌工程已進入天險的雁門山區。工人們為完成1954年鋪軌到廣元的任務,展開了勞動競賽。圖為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鋪軌。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4年12月24日 甘洪廣

寶成鐵路南段在1954年12月12日提前鋪軌到廣元。至此,寶成鐵路南段已完成了313公里的鋪軌工程。現在,廣元以北的築路工人正冒著風雪,向巴山蜀水搏鬥,把線路繼續向北推進,使成都平原和陝西渭河平原能夠早日聯繫起來。寶成鐵路已提前3天鋪軌到廣元。這是工人正在鋪軌的情形。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6年1月9日 遊雲谷

寶成鐵路廣元到略陽段已在1956年元旦正式通車。至此,寶成路南段已通車450多公里。這一段線路的按時通車,為1956年全線通車提供了保證。從四川省廣元開往陝西省略陽的第一列火車穿過三國時代的古棧道地區的明月峽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6年6月6日 孫忠靖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同上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由西北地區運到廣元的石油,準備由這裡裝車運往四川各地,供應工業需要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每天都有大批的糧食經過這裡轉運外地

南段自1953年逐段通車後,沿線各地的經濟面貌和人民生活都有了很大變化。寶成路正在發揮著交通動脈的作用。火車來往頻繁的寶成路廣元車站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5年6月6日 劉詩臨

四川省北部重鎮——廣元,隨著寶成鐵路南段通車,變得更加繁榮了。這裡的大批餘糧和土產品源源通過鐵路線運往外地,為沿線人民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品也由上海、天津等地源源運來。為了適應通車後的需要,廣元煤礦進行了擴建工程。並增加了生產任務。圖為四川

廣元煤礦外景。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1年2月4日 遊雲谷

全國群英會先進集體、四川省廣元煤礦王正川小組工人們,從1954年到1960年年年都超額完成了國家計劃,1961年1月中旬的原煤產量比上旬又提高了9.86%。這個小組在煤層薄、湧水大和頂板不好管理的條件下,嚴防守、勤檢查、狠抓頂板管理,從而把一切事故都消滅在發生之前,保證了連續7年安全高產。


王正川小組工人打炮眼做到距離一致、深度一致和角度一致,這樣放炮的爆炸力大,落煤多、又不震垮頂板。這是組長王正川(左一)和副組長張祥俊(右一)、組員仇玉顯在研究打炮眼的角度。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9年10月26日

1937年川北大旱,饑荒四起,樹葉都被人們吃光(左)。1959年,在人民公社的無比威力下,戰勝了災害,有災無荒。這是廣元縣石龍公社

(今石龍街道?)李明英小姑娘正在剝玉米(右)。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0年10月24日 孫忠靖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同上

1960年春天,四川廣元縣元埧公社(今元壩鎮)上游管理區的社員們向荒山進軍,在土薄石多的長梁山上,一钁、一鋤,播下了第一批冬瓜種子。收穫季節到了,社員們在長梁山上收得冬瓜5萬多斤。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0年12月27日 杜支泮

四川省

廣元縣揀銀巖煤礦,在為鋼鐵大辦“糧草”運動中,採取以土為主,土洋結合的辦法,修建了3100米平車道,工人們正在用新建的車道,把原煤突擊運下山。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1年4月7日 傅振欣

四川廣元縣赤化公社五大隊(原赤化鎮今寶輪鎮)支部書記景澤生

(右)、隊長梁廷安(左)邀請老農逐塊檢查麥田,看苗看土,制訂管理措施。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澆水 1962年6月11日 杜支泮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大隊長鍾國新(左一)與社員一起在田間休息

四川廣元縣寶輪公社金星大隊第九生產隊(今寶輪鎮),1962年連續受旱5個多月,小春作物減產,幹部和社員在連續乾旱的面前,信心堅定,決心戰勝旱魔,管好大春作物,爭取大春多收糧食,彌補小春損失。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7年12月29日 張齊才

四川省劍閣縣西廟鄉供銷合作社為便利山上農民買針、線和油、鹽,特在山上的前鋒農業社裡設立了一個供銷商店。這是社員們正在店裡買日用品的情形。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0年5月5日 金勖琪

四川省劍閣縣社社隊隊都設有醫療機構,公社有醫院、產院,大隊有醫療所,生產隊有保健站。這是西廟公社前鋒大隊第九生產隊

保健員張光英在田間為社員上藥。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8年1月3日 張齊才

在四川省西北部的劍門山區許多地方設立了聯合診所和農村巡迴醫療站,山上農民生病沒法治療的現象已經不存在了。這是劍閣縣劍門鄉的農民劉萬祝在聯合診所治病的情形。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9年10月26日

1937年川北大旱,廣大災民拖兒帶女流浪乞討。1959年,人民公社抗旱勝利,贏得豐收,社員紛紛把餘錢存入銀行。這是劍閣縣劍閣人民公社的信用部,前來存款的社員絡繹不絕。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59年6月19日 賀去非

四川劍閣縣劍門山上的銀耳和木耳1959年獲得豐收,這是社員們在山上撿木耳。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11月23日 遊雲谷

四川劍閣縣盛產柏木,是製造小農具的好材料。四川省汽車運輸37隊從今年10月份起。就集中力量幫助劍閣縣運輸木材,支援外地。這是滿載木材的汽車正駛出劍門關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大隊木工在給第五生產隊修理水車 1962年1月15日 孫忠靖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大隊鐵工浦祿生(左)把自己生產的鋤頭向老農徵求意見

四川劍閣縣漢陽公社紅光大隊(今漢陽鎮)為各生產隊提早準備春耕生產所需各種農具。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1月20日 孫忠靖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小麥追肥 同上

1961年以來,曾三次被評為“五好社員”的徐蓮英,是四川劍閣縣漢陽公社紅光大隊第四生產隊的社員。她熱愛集體勞動,處處從有利於集體生產著眼,來安排個人參加集體和家庭勞動,在參加集體生產中時,她總是上工一擔肥,下工一捆柴,被社員們稱讚為“閒不住”的好姑娘。1961年她做到了全年滿勤,並超過勞動定額工分300多個。由於她心紅人勤手又巧,樣樣農活都能幹,曾多次受到生產隊的表揚。上工一擔肥,下工一捆柴,已成為徐蓮英的勞動習慣。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2月22日 孫忠靖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支部書記唐世發(左)和大隊長唐世材每天總要下隊瞭解情況或是一塊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領導生產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多才多藝的老大、生產隊長唐世培(前),不僅生產經驗豐富,而且還是一位修整農具的好手

在四川劍閣縣漢陽公社中心生產大隊裡,有親弟兄三人:大隊黨支部書記庸世發、大隊長唐世材和生產隊長唐世培。他們為爭取1962年農業的好收成,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帶領群眾積極進行春耕生產的準備工作。這弟兄三人在改造山區、發展農業生產的勞動中,表現出來的艱苦奮鬥精神,曾受到群眾的稱讚,並多次被評為縣、公社的先進生產者和五好乾部。在當前生產中,他們弟兄三人(前)以身作則,站到生產的最前列。為了多蓄水,他們同群眾一起,不畏嚴寒,脫鞋下河扎堰蓄水。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1月12日 賀去非

四川省劍閣縣漢陽區盛產桐籽,這個區的商業部門認真做好收購工作並及時加工,調運外地,支援工業建設。現已調出質量良好的桐油33700多斤,超額21%完成國家計劃。這是供銷社的職工正在檢查一批即將外調的桐油質量。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1月2日 孫忠靖

四川劍閣縣劍門人民公社

(今劍門關鎮),處處呈現一片興旺景象。冬管、冬修蓄水、積肥造肥、農具檢修等冬季生產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社員們力爭1962年有個更好的收成。
劍門公社地處平均海拔1200米的劍門山區,這裡曾連續三年遭到乾旱。1961年的小春作物還遭受了風災,大春又先旱後澇,澇了又旱,但是由於發揮了人民公社的巨大抗災力量,經過社員們持續的艱苦鬥爭,及時進行改種和擴大旱地種植,糧食仍獲得了較好收成。全公社不僅在9月下旬就完成了全年的糧食徵購任務,還多賣了餘糧13萬斤,社員們深有體會的這樣來贊稱自己的公社:“從前高山站虎狼,如今高山產米糧;山上無水山下挑,戰勝乾旱有力量”。現在,全公社的各個生產隊,根據三年來抗災的經驗,已對1962年生產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力爭農業生產有個較大的增長。
地處海拔1400米的劍峰大隊(今禾豐鄉劍峰村),雖然地勢很高,氣候寒冷,但小麥、豌豆、葫豆等小春作物,由於播種適時,管理細緻,一般生長良好。這是劍峰大隊劍峰生產隊的社員在山頂麥田裡追肥。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同上

入冬以來,劍門公社劍門大隊的能工巧匠們,正根據春耕生產的需要,加緊製造和修整各種大小農具。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1月2日 孫忠靖

劍門公社各生產隊的社員,為了感謝黨的好領導,感謝國家支援,在完成全年糧食徵購任務後,又積極向國家出售餘糧。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1月19日 孫忠靖

入冬以來,四川劍門山區人民公社的社員積極上山採集野生工業原料,支援國家建設。圖為劍閣縣小劍公社二龍大隊

(今漢陽鎮小劍鄉)的社員,在山上收割可供造紙用的蓑草。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1月29日 孫忠靖

四川劍閣縣小劍公社黨委書記浦思彬,是一個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政策的好乾部。冬季生產雖然繁忙,他仍堅持在晚上學習黨的政策。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1月24日 孫忠靖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隨地設灘,方便社員購買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收購藥材

四川劍閣縣小劍公社服務商店的營業員梁素蓮,熱愛山區,勤勤懇懇做好商業工作,受到了當地群眾的讚揚。梁素蓮是一個年僅22歲的共青團員,擔負著一百多戶山區農民的物資供銷工作。她經常揹著貨籃,爬山涉水,不僅及時地把日用百貨和小件生產用具送到農民手中,還很好地完成了山區土特產和農副產品的收購任務,給群眾帶來很大方便。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醫院的工作人員把用過的藥棉紗布收集起來,進行嚴密消毒後再用 1958年5月15日 張齊才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醫師正在這種自制木製手術床上給病人動手術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病員們坐在用廢石料製成的石凳上,一起下棋

四川省蒼溪縣人民醫院是本著事事從儉,處處節約的精神,採取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辦好事的原則辦起來的一所醫院。這所醫院的用房大部分是將過去一些破舊的普通平房加以修理或改建而成的。在設備上,他們利用了一些廢木材做成了簡易病床。在醫療器械不足的條件下,醫務人員自己製造了木製手術床。同時他們還將用過的藥棉、紗布進行了回收工作,經過嚴密消毒後再用或製成棉絮,以減少藥物開支。這所醫院由這樣勤儉辦醫院開始,現在已有了住院部、門診部和必要的醫療設備,給當地人民在防治醫療上帶來了極大方便,深受群眾稱讚。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7月19日 孫忠靖

四川蒼溪縣運山公社文廟大隊第一生產隊社員,適時給中稻追施灰肥。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2年7月30日 孫忠靖

蒼溪縣的特產“雪梨”,以個大、水多、味甜聞名。這是蒼溪縣農場的工人在收穫“蒼溪六月雪梨”。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同上

解放以來,蒼溪縣的耕畜不斷髮展,近兩年來,每年都有耕牛調出支援外縣。這是嶽東公社五星大隊(今嶽東鎮

)牧童放牧歸來。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3年11月28日 孫忠靖

在蒼溪縣橋溪供銷社(今橋溪鄉),獵人們踴躍出售獸皮。這個縣出產狐皮、狸皮、黃狼皮、香獐皮等多種皮貨,每年都有上萬張獸皮銷售外地。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3年12月19日 孫忠靖

四川大巴山區南麓蒼溪縣積極擴大冬水田面積,現在冬水田已達27萬畝。這是海拔1300米的高坡人民公社(今高坡鎮)蓄滿冬水的一片梯田。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1960年9月13日 遊雲谷

旺蒼煤礦工人互相協作搞好生產。及時搞好設備維修工作,保證採掘高產,唐家河井副井長劉雲集(左)和機修技工在維修局部風扇,保證掘進工作的通風條件良好。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同上

四川

旺蒼煤礦,唐象河井的馮光貴小組堅決貫徹民主管理、實行計劃管理、安全技術、材料保管等十大員分工負責制,充分發揮了工人們開展增產節約的勞動競賽的積極性。這是工人們利用工餘時間找到的坑木,正交給材料員登記。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同上

四川旺蒼煤礦

黨委書記柳湧夫(左)深入井下運輸小組參加運煤,改進了車輛調度工作,使井下運輸暢通。 


四川廣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補檔

同上

四川旺蒼煤礦掘進工人,已為回採準備了三個月以上的可採工作面。青年掘進隊隊長李友炳(右)和快速掘進隊隊長

張緒先(左),在你追我趕的對手賽中,互相觀摩電鑽打眼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