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關閉“劃時代的新零售模式”落幕

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關閉“劃時代的新零售模式”落幕

“斷臂”似乎成為了資生堂當下在中國市場最緊迫的事情。

繼4月16日宣佈砍掉泊美所有線下渠道之後,4月30日15時,“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條消息:“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下稱資生堂星品館)將於今日正式關閉。”

在資生堂星品館小程序上,一則“平臺停止運營”的通知,也宣佈了這一消息。該通知表示,“由於公司業務調整,資生堂星品館將在2020年5月1日00:00關閉平臺所有銷售功能。”

品觀APP第一時間聯繫資生堂中國公關部負責人獲悉,該消息屬實。

這意味著,這個由資生堂集團專門面向CS渠道推出的新零售項目,在運行了短短兩年後就此成為歷史。而在2018年3月正式對外揭曉時,該項目曾引起一片叫好,並被稱為“劃時代的新零售模式”。

曾放言2020年覆蓋3000家門店

事實上,早在4月3日,“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微信公眾號就已發佈“平臺停運公告”。4月24日,“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微信公眾號又發佈了一條“閉館大放送!全場清倉甩賣,價格低過白菜…19元兩支起!”的推送。其中,原價1298元的悅薇質純防皺潤膚霜,到手價918.4元。

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關閉“劃時代的新零售模式”落幕

資生堂集團打造“資生堂星品館”的構想,最先被業內知悉是在2017年7月份的資生堂全國代理商會議上。2018年3月,這一項目正式對外揭曉,同年5月,該項目還在第23屆中國美容博覽會現場高調亮相,吸引了8000餘人體驗和諮詢。

資生堂官方美妝星品館關閉“劃時代的新零售模式”落幕

彼時,資生堂集團對這一項目的規劃是,從技術層面幫助化妝品店找到新零售下的發展方向,與側重於服務層面的“心鏈接”項目一起,一度引起CS渠道的高度關注。

據瞭解,“資生堂星品館”在售產品均為資生堂旗下跨境美妝產品,品類涉及護膚、彩妝、美髮美體、男士、嬰兒等,共計18個品牌,400餘個SKU。

2018年3月發佈後,“資生堂星品館”僅用了兩個月時間,便以電子屏的形式在230多家門店落地,廣西惠之琳、福建時尚女友等知名百強連鎖都是其首批合作對象。其中,惠之琳店鋪曾在一天內吸引了700人註冊成為該平臺會員。

曾有業內人士評價,“資生堂星品館”的落地極具殺傷力,不僅讓品牌踩準了進口品消費紅利,解決了消費者跨境消費的信任痛點,還可以賦能渠道,真正打通線上線下。

在一片叫好聲中,資生堂集團公開預計,到2020年,“資生堂星品館”將覆蓋全國3000家門店。

為何關閉?

毫無疑問,對於“星品館”項目,資生堂曾寄予厚望,為何在面世剛滿兩年之際宣佈關閉?

對此,資生堂中國回覆品觀APP,“近兩年來,星品館已入駐300餘家店鋪,由於星品館上產品與跨境電商上產品重合性較高,所以根據集團經營戰略調整, 資生堂將停止星品館項目,此項舉措是著眼於未來發展部署的集團經營策略調整,我們將集中更多的資源推進重中之重業務的產品創新與事業開展,進一步強化優勢。”

不過,一些此前與資生堂合作過該星品館項目的門店卻認為,“資生堂星品館”的突然關閉,是因為品牌與門店的利益關係沒有協調好。

安徽某化妝品店老闆告訴品觀APP,在“資生堂星品館”剛推出時,他便引入了這一項目。近期,他收到資生堂集團關閉這一項目的通知。

他介紹,“資生堂星品館”需要門店推薦顧客在平臺上註冊會員,顧客在平臺完成購買後,門店可以獲取相應的佣金。不過,門店從中獲取的佣金並不多,並且很多門店並不想把會員貢獻給品牌。

福建某化妝品連鎖店總經理也向品觀APP介紹,從“資生堂星品館”項目成立之初,其門店就參與了該項目,今年4月中旬正式收到閉館通知。他透露,其門店主要銷售資生堂旗下悠萊品牌產品,“資生堂星品館”主要銷售資生堂集團旗下跨境商品,顧客通過小程序下單,再由資生堂倉庫發貨,門店獲得銷售金額15%的提成。

對於該平臺的關閉,他認為,“一方面是因為門店經營者不願意把好不容易等來的進店顧客推向線上,另一方面是因為品牌方缺少維護,沒有做好‘資生堂星品館’小程序的引流工作。”

江蘇某店老闆今天發佈的第一條朋友圈,就是“資生堂星品館”清倉大甩賣促銷活動的信息。他告訴品觀APP,其門店是 2018年與該項目合作的,消費者在門店平板電腦上掃描“資生堂星品館”二維碼在線購買,平臺直接發貨,門店會從中抽成,平臺與門店在售的產品是差異化的。

對於該項目的關閉,他認為,可能是營利無法維持平臺正常運轉。“在每個門店安裝LED屏,每個合作店的投入耗資在十餘萬元,另外還有相關的技術支持和後臺維護,都需要運營成本。”

零售實戰教練、光合社創始人葉光推測,“資生堂星品館”屬於項目工程,且缺乏具體的落地性,或導致這一項目最終不了了之。

與資生堂集團有多年合作關係的廣西怡亞通大澤深度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聶峰輝則介紹,“資生堂星品館”的關閉,一方面是為了安撫線下合作者,表明資生堂並非收割線下流量的立場和態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將更多優質商品以一般貿易的方式引入中國。例如,“資生堂星品館”此前在售的悅薇品牌,就曾獲得了不少消費者的認可,接下來資生堂將會以一般貿易的方式將其引入中國。

“折戟”CS渠道?

值得關注的是,從4月16日宣佈砍掉泊美所有線下渠道,到而今針對CS渠道推出的“資生堂星品館”再告吹,資生堂集團幾乎連連在CS渠道受挫。這是否意味著,這個曾經為中國CS渠道的成長貢獻了不少力量的外資集團,已經不再適合這一渠道?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資深人士認為,中國化妝品行業千變萬化,不像日本那樣規範化,因此,在中國沒有一種業態可以“一招鮮吃遍天”,而資生堂近年來在CS渠道的一些舉措,很大程度上看起來像是把海外的成功經驗生搬硬套到中國市場。

“熱鬧度是夠的,但實際的轉化、物流都是問題。尤其是疫情之下,國際物流癱瘓,有可能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葉光則表示,資生堂集團雖然實力雄厚,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也較為完善,但代理商人數眾多,很難真正形成統一;加之,比起品牌/項目的培養,門店也更關注眼前的銷售和轉化。這些,都導致其連連在CS渠道受挫。

不過,他判斷,對於資生堂集團而言,砍掉一些虧損和銷售表現不佳的項目,或許也可以讓其接下來的業績報表更加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