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娶了三房,為何為他傳宗接代,卻是個丫環?

現代社會中一些“丁克族”的盛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廣泛的討論,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中,傳宗接代是人生中絕對的大事,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封建社會中對於一個人的評價,不但要從人品和事蹟著手,有無子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時候哪怕一個人做出了讓所有人為之稱讚的成就,但也會為了生育兒女的問題,讓自己揹負上一些非議,這是現代人所不能輕易體會到的,但對於我們瞭解歷史卻有著很重要的幫助。

包拯一生娶了三房,為何為他傳宗接代,卻是個丫環?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稱之為成功的人物,那是數量眾多,歷朝歷代有著很多成就非凡的人,但是在這些人中,可以做到成為符號象徵的人,卻不是那麼容易了。就好像提到智慧,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諸葛亮或者姜子牙,提到勇猛,我們就想到項羽或者呂布,提到忠義,那就必須是關二爺。諸如這樣的歷史人物,他們各自人生的經歷加上後世的追捧,成就了能夠流傳千古的歷史符號。今天我們要說的包拯,當聽到他的名字時候,我們就自然而然的能夠想到一個詞——清官

包拯一生娶了三房,為何為他傳宗接代,卻是個丫環?


包拯的歷史形象十分豐富,但是清官是他的底子,在這個之外,他還被人們傳頌為斷案如神、愛民如子,是所有做官的楷模和標榜。包拯有著民眾的讚譽,並且他恰逢盛世,沒有昏君給他小鞋穿,也沒有奸臣能夠陷害他,按理說人生應該是十分圓滿的,但很少人能夠知道,就是這樣的一個“千古一官”卻有一個非常大的心結,那就是前文所說的子嗣問題,包拯的心裡,時刻被“絕後”的陰霾所籠罩著。

包拯一生娶了三房,為何為他傳宗接代,卻是個丫環?


在包拯年輕的時候,他對於做官以及傳宗接代都沒有大的興趣,他的生活重心就是能夠“盡孝”,侍奉雙親是他最在意的事情。包拯後來考上進士,朝廷派他去其他地方做知縣,但是包拯卻不忍離開父母,於是上書朝廷,能不能改派自己到臨近的縣城任職,朝廷為他的“孝心”所感動,便讓他做臨縣的知縣,可包拯上任後,還是公務家事不能兼顧,便毅然辭官了。不久後父母去世,包拯悲痛不已,他在墓地旁邊弄了一間茅草屋,住了整整三年之久,包拯的至孝令朝廷很是欣賞,到了景祐四年,朝廷特授他天長知縣一職,包拯才算是正式踏入了官場,這個時候的包拯,已經三十六歲了,但還是孤身一人。

包拯一生娶了三房,為何為他傳宗接代,卻是個丫環?


包拯原本是有一段婚配,在父母在世的時候,他迎娶了同鄉的李氏,可婚後不久,李氏便染上了時疫,雖然有驚無險,卻落下了一副病體,一直沒有生育的跡象,雖然包家沒有埋怨的話,可李氏卻自懷愧疚,整日裡身心交疲,幾年後就撒手人寰了。

李氏死後,包拯便一心侍奉雙親,沒有提婚配的事情。在同僚的介紹下,包拯在知縣任上又娶了董氏為妻,董氏很快便生下一個兒子,包拯取名為“包繶”,包繶作為包拯的獨子,包拯對於抱有很大的期望,而包繶也是聰明伶俐,並且身上有一股包家的正直之氣,到了包繶婚配之齡,包拯早早為了他做了婚配,而不久之後,包繶也有了一個兒子,包家三代煙火傳承,這時候的包拯,應該是人生最愜意滿足的時候。

包拯一生娶了三房,為何為他傳宗接代,卻是個丫環?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包繶先是重病去世,包拯痛心不暇,孫子也得病不治,三代祖孫,只剩下包拯孑然一身,而董氏也年齡頗大,生育已是難題。包拯覺得這應該就是天意,可是自己平生不做虧心事,為何卻落得這般的悲慘境遇,包拯的遭遇非但沒有讓旁人憐惜,反而引來了很多的口舌爭議,這種子嗣不保的事情,多數被認為是不好的報應,包拯是有口難言,董氏看在眼裡,也為自己的丈夫很是揪心。可包拯不願意年老之時,再迎娶二房,董氏便將自己的陪嫁丫環,給丈夫做了陪房。

丫環縱然年輕,可此時包拯已經是六十多歲的年齡,包拯對包家能不能再有煙火延續,也是難做希望。或許是上天不忍讓這樣的一個清官落得“好人沒好報”的下場,做了陪房的丫環,還真的有了身孕,這讓包家一洗往日的陰鬱之氣,包拯甚至一改儉樸的作風,邀請了眾多好友來家中開了喜宴,就連宋仁宗也很是高興,特意送了包拯一柄如意做賀禮。丫環十月懷胎後,生了一個男嬰,百感交集的包拯給自己的這個兒子取了包綖的名字,寓意著包家的煙火又能夠延綿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